張漢武
我帶病生存了幾十年,再加上陪同親人就醫,與醫院和醫生打交道很多。在求醫的過程中,我摸索出一些“訣竅”,供大家參考。
首先,看病不一定選擇大醫院、名專家,要根據病情選擇。大醫院門診部經常人滿為患,可能等候很長時間。對許多常見病患者來說,沒有必要“非大醫院不去”、“不是知名醫院不住”,為“號販子”孳生提供土壤。實際上,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病慢性病患者,如果疾病控制得比較理想,選擇縣(區)二級醫院或社區醫院定期復查和配藥即可。更沒有必要到三級甲等醫院排長隊,掛專家號。其實一些基礎代謝化驗,首診可以請非專家醫生開單。常規測定結果出來后,再掛專家號讓專家審讀、確診,既省錢又節省時間。對于一般感冒,抗感冒自然療法可能更管用。
對于突發嚴重外傷或急診患者而言,應該選擇就近醫院搶救。對于疑難雜癥或者危重疾病患者而言,在選擇醫院時,不僅要考慮醫院的規模,更要特別關注醫院的醫療特色。三級甲級醫院、綜合性和教學醫院的整體實力可能要強一些,但相同等級和相同性質的醫院也各有自己的特色技術或特色專家,譬如北京積水潭醫院骨科和燙傷科聞名遐邇,而同仁醫院眼科和五官科技術高超,世代久傳。
其次,一般病人上醫院看病要避開早晨第一波高潮。絕大多數醫院都會在上午七八點開診。據統計一天之中,約有三分之二的病人會集中在上午看病,而在開診之后的兩個多小時內,病人數最為集中。
不少患者之所以習慣于一大早到醫院看病,是因為看完病后,有足夠時間做各項檢查,免得多跑一趟。事實上,大多數醫院全天都可以進行抽血、心電圖、拍片和B超等常規檢查,但除了血液和尿、糞常規檢查可以在短至20分鐘左右出報告外,諸如肝、腎功能、甲狀腺功能、血脂、癌標志物、細菌和病毒檢測等,很少能在當天就出結果。所以既然一次就診過程難免要跑兩次以上醫院,那就不如選擇下午就診。
如果是慢性病患者就診或只是為了配藥,下午病人少,看病快,取藥也快。
另外,就診準備要充分,回答醫生問題語言要簡練、精確。如果早晨到醫院診病宜空腹,以便抽血、做肝功、腎功等檢驗。如果是請中醫看病時不宜吃帶色素的食物,以免影響齒、舌本色的顯示;也不宜做劇烈運動。以前做過檢查,要帶上檢查報告或大夫開過的處方。看病前最好先將不舒服或最想治療的癥狀,按從重到輕的順序想好或寫在紙上。
開始診病時,應主動陳述病情,先從最難受的癥狀說起;其次敘述疾病的起因和治療經過等。若是復診,則先將上次治療后的變化說清楚。要自然放松地配合醫生的診斷。
患者要對自己的病理狀況、生理指標和疾病的輕重有所了解,便于應對醫生征詢本人或親屬醫療處置意見。
到醫院看病掛什么號,也是很有講究的。如頭痛、頭昏去神經內科、心內科;如伴視力障礙,則應掛神經外科;胸悶、胸痛則為心內科。再如腹部疼痛,且應掛消化內科和普外科;血尿掛泌尿外科;尿少伴腰痛也掛泌尿外科;發熱并伴咳嗽、腹痛、腹脹則掛感染科;伴胸痛則掛呼吸內科等等。醫院規模越大,現代化水平越高,科室分工越細,準確掛號,是盡快確診疾患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