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加寧

產業的轉型升級首先需要的是制度的轉型升級,制度安排要有利于產業的轉型升級。
目前,中國經濟遇到新的門檻,要想邁過這道門檻,中國的產業就必須轉型升級。但是,產業的轉型升級首先需要的是制度的轉型升級,制度安排要有利于產業的轉型升級。
首先需要考慮的制度安排就是企業的破產制度。因為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企業轉型升級失敗,需要退出市場。但是,目前的企業破產法存在著問題,一方面,它解決不了民營企業退出時的破產保護問題,導致民營企業一旦破產,企業家只好跑路,因為連(作為有限責任公司出資以外的)個人資產甚至生命安全都得不到可靠保證;另一方面,它又解決不了國有的僵尸企業退不出去的問題。
再有一個需要考慮的制度安排就是資源配置。目前資源配置仍然在把大量的金融資源、信貸資源配置到了效率低下、缺乏創新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憑借國家信用,不用做任何努力,就可以從金融機構拿到大量的信貸資源,然后加幾個點的利息轉手貸給民營企業——這算不算是剝削?大量的信貸資源配置到國有企業以后,必然導致高效率的民營企業出現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所以,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換擋”。不僅僅是所謂速度的換擋,從高速檔換到中高速檔,更重要的是質的換檔,從國有企業的檔換到民營企業的檔,從政府檔換到民間的檔。尤其是信貸資源的配置,必須轉向民營企業,這就需要制度上的轉型升級。
制度的轉型升級必須依靠理論的轉型升級
要想加快改革,推動制度的轉型升級,必須依靠理論的轉型升級,首先是經濟學理論的轉型升級,也就是說要進一步思想解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了三個大的周期,也是三次大的轉型升級。貫穿其中的一個基本規律就是,每當中國經濟遇到困難或危機時,都是先有一個思想解放,通過思想解放帶動理論創新,通過理論創新帶動改革開放,通過改革開放帶動制度的轉型升級,進而帶動產業的轉型升級,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今天我們正處在第四個周期的起點上,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下滑,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維系,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形勢需要新的理論創新,需要理論的轉型升級。
首先一個十分緊迫的任務就是要從理論上給民營資本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性質和作用給予一個準確定位。仍以過去那種實用主義的態度來對待民營資本了已經難以為繼。目前,民間投資的增長速度在加速下滑。2014年,民間投資的增長速度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要高3個多百分點;但是到了2015年,民間投資的增長速度已經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基本持平。到2016年春季,民間投資的增長速度已經低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3個多百分點。為什么?我想,其中的原因之一,必須是思想的轉型升級。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也亟待轉型升級
馬克思主義理論強調勞動創造價值。在現代經濟學看來,只有產品賣出去后工人的勞動價值才能夠得以實現,如果產品沒有賣出去,勞動的價值就得不到實現,創造的價值就為零。如僵尸企業,生產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再多的勞動也創造不出正的價值,充其量只能是“零價值”的勞動。還有一種勞動,實際上是負價值的勞動,比如說制造大量污染的勞動。又比如,這邊蓋樓、那邊拆樓,兩種勞動相互對沖,但是現在在統計GDP增長時都把它計算進去了,但從價值形態上看,正價值的勞動已經被負價值的勞動抵消了。
其次是關于知識分子的腦力勞動算不算勞動?傳統觀念認為,知識分子的腦力勞動不創造價值,具體的政策表現就是財務規定專家學者參加課題或會議不能拿勞務費和專家費。其結果是,在有關部門召開的經濟形勢分析會議上,與會的投行專家越來越多,而真正的專家學者越來越少。這種不尊重專家不尊重知識的制度安排,其結果就很容易誤導政府的決策,得不償失。并且,隨著機器人、智能制造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簡單勞動被機器人所替代,在這種趨勢下,如果仍然不承認知識分子的腦力勞動是創造價值的主要形式,那么就會無法解釋產品中的價值是從何而來的了。
最后是企業管理者的勞動算不算創造價值?如果沒有企業家把各種生產要素組合到一起,并運營起來,即使有再多的工人或其他生產要素也無法創造出價值來。
由此可見,勞動價值論必須轉型升級,經濟學理論必須轉型升級,否則的話,制度的轉型升級就不可能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就更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