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
學區房溢價日本有,美國有,只要在30%的范圍內,說明教育差別市場認為不嚴重,如果溢價極高,一定是哪兒出了偏差。
對中國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衡量單位,不是師生比等數據,更直觀的是學區房。
學區房與非學區房的差價每年不一樣,但只要有學區,就有學區房溢價,在中國目前的教育環境下,學區房算是相對公平、成本低廉的辦法。
2012年7月20日大公網上發布《北京市海淀區學區房現狀》的分析文章,指出北京市海淀區四環內的兩棟樓房僅相距20多米,隔著一道鐵柵欄和樹木,都建于1988年,建筑風格和樓層結構完全相同。在二手房交易市場上價格卻有天壤之別。中關村東南小區927號樓單價3.8萬,大泥灣小區市場價大約在3萬,價格相差27%左右。
學區房溢價來自于就近入學的政策,本身是為了公平,擺脫按價擇校、貧富分區。但經濟學起碼的供需理論起了作用,只要是稀缺資源,就一定會表現在溢價上,不是這個人得利,就是那個人得利。如果花錢擇校,是學校得利,如果是劃區就近上學,恰巧手上有學區房的人得利,只不過這個運氣就像中頭彩一樣不可捉摸。這也像拆遷一樣,被拆遷的住戶如同中了頭獎,得到拆遷款補償。
去年12月9日,騰訊財經發表《多市學區房溢價超50%》的文章,指出政策直接催動學區房熱潮。2014年2月份,政策要求19個大城市2015年全部就近入學,即4個直轄市、5個計劃單列市以及10個副省級省會城市(沈陽、長春、哈爾濱、南京、杭州、濟南、武漢、廣州、成都、西安),當年學區房搜索熱度直線上升。
去年底,學區房溢價最高的城市是天津、深圳、蘇州及南京,均超過50%。接下來是杭州、北京、武漢、成都、廣州、上海、重慶,北京作為學區房問題最突出的城市,學區房的溢價在30%左右,位于中游。
學區房溢價高的地區未必房價最高,原因各不相同,深圳是移民多,重慶是好的教育資源少,另一些城市通過不給入學的方式驅趕了部分學生,如北京,很多北漂的孩子辦不全證,年紀小小就得離開父母,到河北衡水等地方就讀。
有些開發商自己創造緩解稀缺資源的辦法,比如要建一大片住宅小區,會就近規劃小學、中學,邀請質地優良的小學來建立分校,一些民間辦的的雙語學校,口碑好的往往供不應求,家長勒緊褲腰也要供孩子上學。
學區房瘋狂溢價的背后是,中國不缺教育資源。
很多人一定不同意,這怎么可能?教育投資占GDP的比重,2013年年初時任財政部長謝旭人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宣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這在第三世界里可不算差,尤其是在基數低的背景下。
師生比算是趕上了發達國家的水平。教育部網站統計數據顯示,從1993年普通小學師生比為22.37:1,最高的是1997年是24.16:1,到了2014年為16.78:1。
美國情況各州不同,參照數據對比,加州1到8年級,大約是22到25人之間,私立學校師生比更高。我們師生比比美國加州公立學校還強。但筆者到鄉村縣里稍好的初中,看到的是60、70人一個班,去年5月,江蘇省教育廳公布,根據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江蘇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試行)》,明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行標準班額辦學,小學班額不超過45人,初中班額不超過50人,學區房溢價還是這么高,這是怎么回事?
有個從中國到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訪問學者表示,看教師的周課時量,中國的教師只有13學時,美國的教師有25學時。中國教師上大課,美國教師趕場子,人家教師在小班級的周轉率高。美國教師隊伍閑人少,“我女兒在美國私立高中讀書,沒有黨團女工等委和副校長及各個處長,教師閑置的少了,平均數就會發生變化”。
在教育部網站里隨便一搜,這兩年最多的新聞是,“國家教育督導檢查組對某某省縣(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檢查反饋意見”,上面忙著督導,下面在忙各種各樣的匯報,從小學到中學,教師應付檢查的壓力比美國不知大多少。
為了改變學區房溢價,教育部在督導,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一共有1302個區(縣、市)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完成2015年目標的68%,完成2020年目標的47%。目前,上海、北京、天津、江蘇、浙江所有縣級單位均通過認定。
按理來說,京滬沒有學區房溢價了吧,可事實上還有。隨著二胎時代來臨,周轉率下降,學區房成本更高。不要想取消學區房,建立烏托邦那不現實,學區房溢價日本有,美國有,只要在30%的范圍內,說明教育差別市場認為不嚴重,如果溢價極高,一定是哪兒出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