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光毅
重走
◇文| 楊光毅
重走,一個出現頻率并不低的詞。最近的一次重走,始于公元2016年10月。
而公元1936年的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同紅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這個標志性的時間與事件,與“紅軍長征勝利”成功綁定。
八十周年,這是并不短的年頭。
在重慶的土地上,同樣留下了紅軍戰斗的足跡。在18年前炎夏的一個午后,我從酉陽縣城輾轉五小時,換了兩趟略顯破爛、車內如蒸籠般的中巴車,第一次走進南腰界鄉。
有很準確的文字,描述南腰界的那段紅色歲月:1934年6月4日,賀龍帶領紅三軍攻占酉陽南腰界,在此設立紅三軍司令部,創建黔東特區。1934年10月,紅二、六軍團在南腰界勝利會師,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創立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是我的第一次“重走”。午后的陽光,斜斜地打在紅三軍司令部舊址外斑駁的灰色磚墻上。醒來的歷史,在灰色墻磚上隱現。
我并未邂逅那位叫劉佐香的當地婦女。
時隔18年后,我們可以借用一段新建高速路,一個半小時從酉陽縣城抵達南腰界,尋見尤其擅長做“紅軍飯”的劉佐香。她和南腰界紅軍街上的鄉親一樣,在紅色旅游中滋潤著自己的日子。
距南腰界兩千多公里的寧夏西吉,有著與南腰界劉佐香的“紅軍飯”驚人相似的一款面食,“紅軍粉”。當年,紅軍抵達西吉,教會了當地民眾粉條制作技術,“紅軍粉”延續至今,成為當地民眾增收致富的一大產業。
或許在18年前,我那次對南腰界紅色歷史的無意間闖入,使我得以撫摸一段震撼的歲月。僅此而已。
當18年后,帶著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反復觀照的主觀意向再次走進南腰界的紅色歲月,我才真正觸摸到了歷史對現實的價值。
一如“紅軍飯”,亦如“紅軍粉”。
釋然,在歷史深處經年隱藏的故事,從來就沒有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