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月
武平縣統計局
淺析做強做大主導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幾點建議
陳桂月
武平縣統計局
主導產業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是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依據,是壯大縣域經濟,擴張經濟總量,促進工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點,為了做大做強武平縣的主導產業,本文對武平縣主導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問題進行了淺析,同時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進而為武平縣打造“工業強縣”,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提供參考依據。
壯大;薄弱;持續優化;品牌戰略;轉型升級
為了進一步貫徹縣委、縣政府“工業強縣”發展戰略目標,壯大縣域經濟,擴張經濟總量,促進工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我縣圍繞構建“3個3”產業升級體系,推動新興高效益產業發展,堅定不移做強工業經濟,提升產業綜合實力與競爭力,做大做強主導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行粗淺分析并提出幾點建議。
(一)我縣工業發展不斷壯大
2015年度,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43.97億元,可比增長10.1%,比2010年凈增25.23億元,年均增長11.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36.74億元,可比增長9.7%,比2010年凈增21.21億元,年均增長18.8%;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7.23億元,同比增長10.5%,比2010年凈增4.03億元,年均增長17.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規模工業產值135.91億元,現價增長16.8%,比2010年凈增85.35億元,年均增長21.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0.54億元,現價增長16.2%,比2010年凈增79.98億元,年均增長20.9%。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達33家,實現規模工業產值83.44億元,現價增長7.85%,比2010年凈增60.14億元,年均增長29.1%。
(二)主導產業不斷突出
我縣工業共有30個行業,主要分布在不銹鋼加工和新型顯示、機械制造、農林產品加工、礦產品加工。主要行業現有規模企業101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4家。2015年主要行業實現工業產值119.28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87.8%。從各個行業分布看:不銹鋼加工實現產值20.43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15.0%;新型顯示實現產值15.83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11.6%;機械制造實現產值9.75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2%;礦產品加工實現產值31.63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23.3%;農林產品加工實現產值41.64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30.6%。
(一)高新技術產業是薄弱的環節
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核心,是武平縣主導產業發展中薄弱的環節。按照國家統計局新頒布的高技術產業劃分標準,武平縣高新技術產業總量小。2015年,武平有高新技術企業5家,企業數僅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4.1%,實現工業總產值17.32億元,只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12.7%。
(二)產業結構內部結構不平衡
與其他經濟發達縣、市相比,武平縣產業內部結構不平衡,制約了整體水平的發揮。我縣仍以傳統產業、粗加工型產業、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為重,高、深加工產業明顯發展不足。豐富的農林資源、礦產品資源等主要還是粗加工,缺乏高附加值和高新技術產品,2015年資源型的規模以上產值54.91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高達40.2%。。
(三)企業仍處粗放管理階段
武平縣大部分企業由于股權結構單一,在規范企業系統管理方面重視不夠,存在“守攤”的管理思想,大部分企業沒有按《公司法》進行規范管理運作。企業現代化管理制度剛剛起步,除國有及國有控股和幾家較大型企業外,大多數企業仍然采用粗放管理模式,不能人盡其才,人員流動大,以致管理效率低下、決策應變能力不強、防范風險能力較弱。
近幾年我縣工業企業呈快速增長態勢,一些產業已初具規模,但存在著產業規模不大、產業鏈不長、牽動性龍頭企業少、產業集聚度不高、企業核心競爭不力等問題,縣委第十三次代表大會提出發展三大產業平臺(省級工業園區、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環梁野山城鄉一體協調發展試驗區),三大傳統主導產業(礦產品加工、不銹鋼加工、機械制造)、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型顯示和智能制造、文化旅游、電子商務)“3+3”產業升級體系,如何做大做強重點企業,加速培育主導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議:
(一)鞏固傳統產業,在做大做強主導產業上取得突破
按照縣委縣府提出的“十三五”發展宏偉藍圖,深入實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旅游富民”的總體發展戰略,緊緊抓住產業結構調整這個切入點,積極整合我縣優勢產業和重點企業,聚集社會各方面力量,打造一批支柱產業,形成產業群,進一步壯大現有產業。即:“壯大礦產品加工、不銹鋼加工、機械制造三大傳統主導產業,培育新型顯示和智能制造、文化旅游、電子商務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鞏固壯大支柱產業,在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上取得突破。到2020年,“三大產業發展平臺”成為產業融合、創新創業的集聚區;“三大傳統主導產業”成為產業支撐、財稅增收的生力軍;“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產業升級、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二)注重技術改造,持續優化產業結構
從產品結構看,傳統行業集中度偏高、粗加工型和資源型產品份額大,缺乏高附加值和高新技術產品。目前我縣大部企業仍然是粗放式生產,缺乏精品、名牌意識,生產的產品質量粗糙,資源型產品如原煤、石灰石,粗加工型產品如大米、飼料加工等占絕對優勢,而高附加值產品,如農產品深加工、電子整機等產品幾乎沒有。加快重點項目改造提升,充分發揮技術改造投資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優勢,發揮重點技改項目帶動效應,優化全縣工業投資結構,推動工業整體素質躍上新臺階。扎實構建“三大體系”。打造武平省級工業園區、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產業發展平臺,繼續壯大礦產品加工、不銹鋼加工、機械制造三大傳統主導產業、培育新型顯示和智能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
(三)實施品牌戰略,加大競爭力度
以“產業集群化、企業集團化、產品品牌化”為目標,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向大型企業、上市企業轉變。要想從量的轉變到質的轉變就必須依靠品牌,品牌即是市場,誰擁有了品牌,誰就贏得了市場,小企業更需要樹品牌。廣大中小企業必須克服目光短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牢固樹立品牌意識。首先,要保證產品的質量恒定如一,使自己的產品永遠成為貨真價實的標志,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確保產品質量;其次,要隨著市場的逐漸發展成熟,必須注重品牌附加值的創造和積累;第三,要從企業發展初期,就制定長期品牌戰略目標,追求品牌目標,讓企業的品牌帶動企業完成一次又一次的騰飛。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選擇開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創匯率高、效益高、市場競爭力強的項目和產品;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合理利用資源優勢,發展一批節能環保型綠色產品和特色產品,突出重點,形成規模生產,把“蛋糕”做大。
(四)發展智能制造,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一是推動智能化改造。以建設新型顯示等專業產業園為龍頭,推動正德光電有限公司、合信創展和宇田汽配等公司達產達量。推動數字化控制技術在各類裝備上的應用,提升裝備數控化水平。實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檢測監管體系建設。實施“機器換工”專項行動,推動企業逐步實現“機器換工”,加快引進行業領軍企業,打造上下游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二是開發智能終端產品。鼓勵企業加快產品智能化轉型,通過持續改進,實現高端芯片、智能儀器儀表與控制系統、互聯網技術等在產品中集成應用。
(五)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政策保障
一是完善政策配套保障。及時優化調整我縣招商引資和扶持工業發展政策,配套落實國家、省、市各級扶持工業發展的系列政策,進一步完善主導產業發展激勵政策。從用工、融資、產品銷售和財稅、空間、審批服務等方面,完善中小微企業扶持措施和大項目好項目“一企一策”、“一事一議”專門服務措施。
二是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充分發揮政府應急保障資金、擔保資金、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基金的功能,為企業解決資金難題。立足我縣產業發展實際,把握輕重緩急,每年根據財力,按相關文件要求統籌安排一定規模的財政資金,及時獎勵企業進行生產運行幫扶。
[1]石雪芹:《強化主導產業,推動我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2]數據來源:2010-2016年武平縣工業年鑒
作者:陳桂月(1977-),女,武平縣統計局工業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