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琴高娃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新聞中心
功能翻譯理論視野下的漢蒙新聞翻譯探討
斯琴高娃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新聞中心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此加強與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對維護國家團結、弘揚民族精神、促進全民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聞媒體作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能很好地起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本文從功能翻譯理論視野出發,分析了我國漢蒙新聞翻譯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同時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相關建議。
功能翻譯理論;漢蒙語;新聞翻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民族交流的進一步加強,漢蒙兩個民族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由此也提出了對漢蒙語言翻譯的更高要求。通過將各種漢語新聞通俗易懂、準確無誤地翻譯成蒙族文字,有利用將先進的知識、文化傳播到廣大蒙古族人民之中。而功能翻譯理論能更好地推動漢蒙新聞翻譯達到更高的水平,從而加強漢蒙之間的思想和文化溝通。
功能翻譯理論是強調原文、譯文之間的對等性的翻譯理論。該理論認為,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人際互動行為,主張從社會文化背景入手,了解原文作者的意圖,為達到翻譯的預期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不必拘泥于原文和譯文的完全對等,靈活地進行文本翻譯。功能翻譯理論著重于目的性和實用性:
1、目的性原則。任何行為都有其目的性,而翻譯行為是基于文化交流的目的產生的行為。翻譯的接受者對于原本中關于社會背景、文化差異、生活狀況、信息交流以及預期目標等的需求,都會對翻譯工作產生影響。比如,新聞翻譯的目的在于直接明了、通俗易懂地傳達信息。
2、實用性原則。翻譯必需滿足實用要求,尤其是新聞翻譯,應有效地降低不同文化之間的背景差異,基于對原文的理解和認識,準確地表達原本中的事物、事件、情感、態度,使翻譯接受者能準備地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實現新聞翻譯的功能和具體作用效果。
漢蒙兩個民族由于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漢蒙新聞翻譯的難度性。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形勢下,新的名詞術語不斷增多,使得漢蒙新聞翻譯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而采取功能翻譯理論,能有效地減少相關翻譯工作的難度,為促進兩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融合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1、新聞翻譯過于書面語
新聞的覆蓋面廣、傳播迅速,同時由于面對的受眾群體比較廣,涉及到不同的知識結構人群,為方便讀者理解,一般要求語言更接近于口語化,因此新聞翻譯應根據新聞的特點進行通俗化的處理。然而,目前的新聞翻譯還沒有完全做到這一點,過于深奧的書面語對于農牧民來說比較難以接受,自然也會影響新聞的傳播效果。
2、名詞術語翻譯分歧
隨著交流的增多,新聞涉及到的領域逐漸擴大,由于文化背景、語言習慣的分別,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新聞翻譯中出現的名詞術語也越來越多。如何規范、準確地做好這些名詞術語翻譯,是實現文化交流、信息傳遞的正確度和真理性的重要保證。目前,由于各個區域內本身語言習慣和排他性問題,對于名詞術語的翻譯還無法達到規范、統一,由此造成了讀者的接受難度。
3、新聞同時還具有聲畫并茂、感染力強等特點,因此,在進行相關的翻譯時應注重保持原文的神韻。然而部分翻譯人員由于本身的知識結構和翻譯技巧的限制,習慣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的硬性翻譯,反而使文字失去了原有的特點,甚至不能正確表達原文意思。
1、準確理解原文內容
由于新聞注重時效性,因此在進行新聞翻譯時往往會出現沒有吃透原文意思而草率翻譯的問題。然而,不管是從事哪種語言文字的翻譯,要保證翻譯的準確性,首先應保證準確理解原文的意思,這是進行翻譯的重要前提。比如原文為:
堅持把“破”與“建”統一起來,“破”上下功夫,“建”上見成效。
在進行翻譯時,譯者把“破”翻譯為“破壞”,“建”理解為“建立”,與原文中其他文字聯系在一起,就變成了:
堅持把“破壞”與“建立”統一起來,“破壞”上下功夫,“建立”上見成效。
這樣的譯文不僅與原文有極大的出入,單獨讀下來也很難理解。通過對原文的仔細閱讀理解可知,這句話中“破”與“建”的準確意思應為“突破”和“建設”,準確的譯文應為:
堅持把“破”與“建”統一起來,“突破”上下功夫,“建設”上見成效。
2、規范語法結構關系
漢蒙新聞翻譯由于兩種語言的語法不同,因此在表達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別。漢語的語法結構是主、謂、賓結構,而蒙文正好相反,在表達上保持的是主、賓、謂結構。如在漢語中“跳舞”、“喝茶”等詞語,均為動詞在前,名詞在后,而在蒙語中這些詞語在表達就變成了“舞跳”、“茶喝”等名詞在前,動詞在后的形式。如果按原文翻譯,必然造成文理不通、羅輯混亂的局面。這時就需要通過規范的語法結構轉變將這些“病名”進行“調整”,在不違背原文意思的基礎上進行有效表達,這樣才能使譯文通俗流暢,更易被廣大讀者接受。
3、體現翻譯的靈活性
在功能翻譯理論中,為體現譯文的神韻,并不支持生硬的逐字逐句的解釋行為。翻譯更注重的是以原文為起點,保證譯文對原文的全局把握,讓譯文盡量接近于原文的風格,使讀者更準確的感受原文的意境,并接受譯文的信息傳達。
在漢蒙新聞翻譯中,比較多的會面對漢語成語的翻譯。如“望梅止渴”一詞,在蒙文中是沒有對應的詞語的,這時如果不了解詞語代表的歷史故事,粗暴地進行逐字逐句的直譯,就變成了amannu silüsü-ber-eyen umda-ban daruqu,這種機械翻譯會造成信息的不對等傳達。因此在面對這種“不可譯”現象時,需對原文進行充分了解,靈活地對原文進行藝術化的處理,將文字內容進行更生動的傳達,這樣,將“望梅止渴”翻譯成güyilesü-gi qaraγad umda-ban daruqu,則更能獲得讀者的認同。
如今,新聞媒介的信息傳播力度越來越大,為加強漢蒙兩族的政治、經濟、文化融合,漢蒙新聞翻譯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基于功能翻譯理論視野,加強漢蒙新聞翻譯的準確性,必然會為廣大漢蒙群眾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新聞翻譯精品。
[1]韓塔娜.漢蒙新聞翻譯方法探微[D].西北民族大學,2010.
[2]溫都胡.漢蒙明喻對比與翻譯[J].民族翻譯,2009,01∶34-37.
[3]桑吉太.漢蒙廣播新聞翻譯淺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3,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