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憲成,宋超
淄博市臨淄區齊陵街道第二中學
《21世紀技能》帶給我的教育思考
劉憲成,宋超
淄博市臨淄區齊陵街道第二中學
每一位家長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走出校門、步入社會時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通過對課堂教學改革中阻力的思考、培養學生“學習與創新技能”的思考、學生領導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思考、如何成為真正的學習者,找到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未來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的方向。
教學;未來;技能
如何幫助學生和自己的孩子做好,十幾年后甚至是二十年后適應社會的準備?是我在讀《21世紀技能》中一直思考的問題。尤其是面對當前的課堂教學改革,就有了更多的思考。
1、家長教育理念的落后
“現在的家長雖然小時候是通過傳統方法來學習,但長大后在各自的領域卻也功成名就。所以這些家長更愿意自己的孩子以同樣的方式去學習。一般而言,他們希望孩子在校測驗或考試(其類型與家長自己在學校學習時的考試一樣)中取得成功,但又不愿意看到孩子的學校進行改革實驗,覺得那樣是拿孩子未來的成功在做賭注(雖然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掌握這些技能,卻沒有看清“傳授21世紀技能對新的學習方法的需求”和“孩子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運用這些技能”之間的關聯性)。”這就是很多家長內心真實的反映。
時代在進步,并且是在飛速的發展,如果按很多成年人的想法來教育孩子,最后的結果將是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每一位家長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走出校門、步入社會時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這就需要我們認真思考,通過什么樣的途徑和方法讓孩子在接受學校教育的成長中,去培養孩子未來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
這就需要我們需要向家長宣傳未來社會需要孩子具備的能力解讀,讓家長轉變觀念,眼睛離開考試的分數,著眼于孩子未來能力的發展。
2、過度的家庭溺愛,剝奪孩子很多能力鍛煉的機會
現在很多家長,習慣性地將自己小時候渴望強加到孩子身上。經常聽到很多父母“供你吃、供你穿,要什么給你買什么,怎么不學習呢”。在孩子父母們成長的年代,物質非常匱乏,能夠吃好喝好、不參加勞動就會感覺這是“父母對孩子愛的表達”。
而在物質生活異常豐富的今天,人的需求已經從物質轉向了精神。因此,僅靠為孩子提供物質父母的滿足,已經無法滿足孩子對“父母愛”的需求。甚至有很多父母剝奪了孩子參與“勞動體驗的機會”,在對孩子的溺愛中剝奪了孩子很多體驗的機會。并且片面地認為“文化課的學習”的學習才算是學習。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孩子體驗生活和鍛煉各種能力的機會。
因此,需要我們引導家長去放手,給予孩子們更多生活體驗的機會,讓孩子大膽的去嘗試,增加體驗的機會,提升孩子未來的能力。
學習與創新技能包括三個方面:批判性思考問題與問題解決能力;交流與協作能力;創造與革新能力。
1、由教師的提問轉為學生的提問,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
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是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組織形式,也是非常有實效的學習組織形式。就我們課改中“自學”階段問題的設計,目前多數是“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去尋找答案”。我們可以進行新的嘗試,改變為“讓學生提問題,讓學生解決”。各種問題的提出,就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問題的有效方式。
疑問和難題,將成為在實踐中學習的指示航標。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將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成為老師課堂教學引導的方向;讓孩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成為展示每一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依據。
2、培養“交流與協作能力”的假設
在我們現行的課改組織中,為學生提供鍛煉語言表達的機會。與以前的組織形式相比,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應該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最起碼學生敢說了。這應該是我們希望看到的良好局面。
在我的課堂中,采用“各小組成員輪流擔任小組長,帶領本組成員進行徒手操的口令指揮”來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協作能力。在擔任小組長的過程中,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
3、在學生對規則的解讀中,培養“創造與革新能力”
曾經看到《中國好歌曲》中,劉歡、楊坤、周華健、蔡健雅收錄許多歌手原創的歌曲節目,在觀看同時被歌手們身上折射出的創新精神所打動。
在觀摩許多同行的公開課時,每當看到有巧妙地教材處理、有新意的組織方法、有創意的器材功能開發,就認為這樣的課值得學習,這樣的老師有創新意識。
在我的課堂上,游戲是我經常采用的組織方式。在每個游戲的組織中,我將會為學生解讀基本的規則,學生在對基本規則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取勝策略的探討”——這就是培養學生創新的環節。
在當下我們進行的課改組織形式上,小組的分組是由老師根據學生的文化課成績進行劃分的。在整個分組的過程中,學生基本上是無權選擇的。在每個小組的成員分工方面,每個成員分擔的任務是否是自己的強項或特長,這就更值得我們思考。對每個小組評價的方式上,基本上是按照文化課學習的表現而確定。能否調動孩子合作的積極性應該是衡量每個小組重要標準。
目前學生的團隊意識不夠強,我們可以通過游戲類的拓展練習,讓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體驗團隊協作的重要性,領悟到在一個團隊中應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快樂地情感體驗引導學生走上終身學習之路的積極因素。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不到快樂,他將會厭學,更談不上終生學習。目前看到更多的是“為考而苦學”的局面,“學以致用,創建項目管理團隊”將會是未來的教育模式。作為教師,更應該高瞻遠矚的設計好本學科中重點項目問題,讓學生的問題的引領下,參與團隊的學習,發揮自己的特長。感受學習帶來的成果和快樂,做終身學習的實踐者。
帶著對未來教育的思考,從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須具備的能力著眼,讓每一位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樂體驗中,鍛煉自己的批判能力、創新思維;在與同伴的協作中,發展自己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體驗學習過程的快樂,成為真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