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國
吉林省梨樹實驗中學
高中政治參與式教學實效性初探
張立國
吉林省梨樹實驗中學
參與式教學是新課改以來比較推崇的教學方法,它的特色是將傳統課堂“教是教”“學是學”的模式變為“教”與“學”的統一,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師生互動,讓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課堂的參與者和促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升意志、情感等多方面的能力。參與式教學的優點不言而喻,適用性也比較廣泛。而長期以來,高中政治由于教學內容相對單調乏味,比較難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所以在政治課堂上嘗試多運用參與式教學法,必然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知識的熱情,提升政治學習效果。本文結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用參與式教學法的教學經驗,對于參與式教學的實效性進行了探討。
高中政治教學;參與式;實效性
參與式教學體現的是“一切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創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在高中政治課堂應用參與式教學法,應該在課堂的始終貫徹“參與”意識,體會不同應用技巧的不同教學效果,讓它們相互作用,實現政治教學的生動、實用和高效。
如何讓學生“參與”到政治課堂中來呢?具體來講,可以分為以下三方面:
想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政治課堂中來,首要的是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參與的興趣,因而課堂導入環節必須精心設計和強化。優化導入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1.用時事熱點導入。時事熱點一般是新近發生的社會關注度較高的重大事件,具有時效性和廣泛的影響力,在授課之初結合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熱點事件,由事件的討論擴展到教學內容的學習,既體現了政治的學科特色,又能夠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現象、總結理論知識的濃厚興趣。
2.設置疑點導入。疑點、問題和矛盾是思維的“興奮劑”,事實證明,在講授新課之前設疑,將課程涉及內容的疑點、問題和矛盾處有意提煉出來,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和熱情,把政治知識的探究、學習變成不由自主的心理需要,讓學生有不解決這些問題就有“寢食難安”之感。
3.形象材料導入。富于形象性的事物因為更加具體、可感,所以更易引起人們對它的關注,想要了解、把握它也似乎更加容易。政治知識本身是較為抽象的,但具體、生動的事物中也完全能夠將抽象的道理融合在內,一幅漫畫、幾首歌曲或者某個電影片段,都可能與政治內容息息相關,因而在政治課上多用形式新穎的材料導入,結合材料探究政治原理和概念,能夠大大增加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度。
在傳統教學的模式下,課堂教學過程往往是教師精心設計的一個流程,教師哪里問,學生哪里答,何時出示材料、教具,怎樣過渡到下一個教學步驟,都是環環相扣的,一步一步十分確定,不容許出現偏差。這是十分不科學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完全處于被動狀態,無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新課程理念倡導的課堂教學是開放的、動態的,是師與生的對話、交流與合作。所以應用參與式教學,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流程,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多創造參與的機會,避免把學生的思維和手腳“捆綁”住,這樣才能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那么,怎樣調整課堂教學環節,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呢?
首先,教師要學會“放”。新課程教學理念下,教師的責任不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要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因而教師要學會“放”,不能再用固定的教學模式束縛學生,更不能“霸占”課堂,一節課一個人一講到底。而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參與課堂、自主學習的機會,給學生自學的機會、討論的機會、辯論的機會。比如,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把搜集的學習時可能用到的相關圖片、故事和視頻資料加以整合,與同學進行小組討論,然后總結出一個小組的綜合觀點,然后再與其他小組進行辯論或者討論。對于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或者通過相互質疑能夠避免的錯誤,教師就不急于越俎代庖地解決和糾正,對于一些難點問題,教師也不正式地“現身說法”而是作為平等的討論者提出意見,讓學生自己審視、判斷。這樣,真正把課堂“讓”給學生,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讓學生接受挑戰,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其次,教師要學會“幫”。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并不是完全地抽離、脫離課堂,而是調整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位置,讓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在參與、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識。在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態度絕不是消極地等待、觀望,而是要巧妙地幫助學生。
生活是學習政治的最佳課堂,給學生探討政治問題提供了最廣闊的空間,在課堂上參與政治知識的學習僅是在積極完成學習任務,能夠在生活中活用政治知識或者從生活中提煉政治哲學,這才是最為成功的政治教學,也是對政治課最深程度的參與。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對政治學習的興趣,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課后有許多與政治內容相關的活動,政治教師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不可能把這些相關內容都詳細、具體地講給學生聽,但是卻可以把這些活動多介紹給學生,鼓勵他們利用課外時間多參與。比如參加先進人物事跡報告會、參與社會調查、聆聽法律知識講座等,可以讓學生對國情民聲有更為具體的接觸和了解,并能夠讓他們從生活實際出發學政治、用政治,對于今后的課堂學習起到充分的促進作用。
總之,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應用參與式教學法,變“講堂”為“學堂”,能夠促進師生的良性互動,最大限度地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發揮,并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極大地增強了高中政治教學的實效性。
[1]張鳳林.參與式教學的課堂組織與實施策略探究[J].學理論,2012(15).
[2]李詠梅.論政治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J].科學之友(B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