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六屆全國鈦及鈦合金學術交流會”在西安召開
2016年4月24-27日,由中國有色金屬學會主辦、西北工業大學承辦的 “第十六屆全國鈦及鈦合金學術交流會”在西安成功舉辦。來自全國鈦及鈦合金研究及生產、應用領域的高校、科研院所、生產和應用單位的專家、學者近500人前來參會,體現出我國鈦及鈦合金研究及應用的人才儲備扎實、創新后勁充足。

大會報告前舉行了 “中國鈦科技終身成就獎”頒獎典禮,《中國材料進展》雜志主編周廉院士和曹春曉院士榮獲 “中國鈦科技終身成就獎”。近幾年來,周廉院士發起并致力于推動鈦在海洋工程上的應用。周廉院士在致感謝辭中指出,化解鈦產業產能過剩可以從擴展海洋工程用鈦等應用領域和降低加工成本兩方面發力,未來鈦產業前景光明。并指出要注重培養鈦科研、產業領域的青年創新人才。
本次大會邀請了國內14位專家就鈦及鈦合金材料、加工、應用領域的關鍵問題、熱點問題進行報告交流。南京工業大學崔予文教授作了題為 “高性能海洋鈦合金的集成計算材料工程研究”的報告,崔教授帶領團隊跨尺度集成第一性原理計算、材料熱力學計算、擴散動力學計算、分子動力學、朗道模型5種計算方法 (“5 in 1”),已能模擬出鋼中位錯、晶界上的形核。中船重工725研究所廖志謙研究員作了題為 “海洋工程用鈦合金裝備先進制造技術”的報告,據她介紹,725所承擔的 “863”項目——國產4500 m深潛器鈦合金耐壓殼已出廠正接受驗收評估,通過該項目的牽引,我國海洋工程用鈦Ti80厚板熔煉、成形、組織控制技術及焊接技術得到大幅提高。北京科技大學林均品教授報告時說,目前我國高溫TiAl合金已取得系列基礎研究成果,但相比歐美國家,還未在航空發動機或汽車發動機上實現應用;希望各方抓緊基礎研究優勢,實現應用技術突破。北京鋼鐵研究總院張繼研究員作了題為 “鈦鋁金屬間化合物材料的應用可行性分析”的報告,他認為還需冷靜看待TiAl合金應用于發動機熱端部件減重、高效的優勢,TiAl合金的高溫氧化問題、蠕變性能等值得注意和深入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趙新青教授介紹了他們通過對鈦合金中馬氏體相變的理論研究和機制利用,設計了高強度超低模量醫用鈦合金、相變寬滯后的TiNb形狀記憶合金等先進鈦合金。西北工業大學林鑫教授指出,鈦合金激光增材制造技術可實現復雜結構構件的制備,與傳統制造技術形成互補和互動,可以促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支撐我國高端制造業發展;同時利用激光增材制造技術進行航空鈦合金和船用鈦合金的修復,可降低零部件的成本和提高船舶在航率。

航空航天鈦合金的應用研究引領了鈦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本次會議同期舉辦了鈦合金航空航天應用論壇,邀請了5位專家分別介紹了鈦合金在我國民機、現代戰斗機、渦軸發動機的應用進展和其對鈦合金的未來發展需求,以及鈦合金輕量化整體結構制造技術、粉末鈦合金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情況。可喜的是,我國鈦科學技術進步有力支撐了航空航天裝備升級換代。這些報告對加強航空航天用鈦合金領域產學研溝通、促進航空航天技術進步和鈦合金產業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4月26日和27日,代表們分別圍繞鈦合金提取冶金、合金成分/工藝-組織-性能關系、金屬間化合物與鈦基復合材料、粉末制備與增材制造、生物醫學應用、海洋工程應用、集成計算材料工程等12個專題進行報告、交流。各個分會場座無虛席,切磋、學習氣氛熱烈。
鈦及鈦合金是高技術領域的核心材料,更是現代國防建設的重要支撐材料。近年來,我國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生物醫療等領域對鈦及鈦合金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多,鈦合金增材制造等工業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和應用,鈦研究和鈦工業發展面臨新機遇與挑戰。今年正值 “十三五”開局之年,本次會議圍繞鈦及鈦合金研究、產業發展熱點、重點問題進行研討,將有利于理清我國鈦及鈦合金的發展思路,促進優勢方向的彎道超車。
(本刊通訊員 惠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