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學院 鞏壽兵
網絡團購的法律關系群分析
青海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學院 鞏壽兵
在當前主流的第三方網絡團購模式中,消費者、團購網站和商家三方主體相互間形成了復雜的法律關系群。消費者和團購網站之間的法律關系可以界定為網絡團購服務合同;團購網站和商家之間是基于平等的網絡團購服務或合作合同發展而來的支配性契約關系,團購網站在整個網絡平臺公共治理體系中具有特定地位;消費者和商家之間則是一種附解除條件的消費合同關系。
網絡團購 法律關系群 網絡團購服務合同
網絡團購作為一種新興的電子商務模式,因方便快捷等優勢已經成為目前最流行的一種購物形式。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統計,截至2015年12月,我國團購用戶規模達到1.80億,較2014年底增加755萬人,增長率為4.4%,有26.2%的網民使用了團購網站的服務。但是,對于我國來說,網絡團購仍然處于利益博弈、規則形成時期,對其法律風險的規制和消費者權益損害的救濟規則還不完善。這其中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目前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于網絡團購的一個基礎性問題——團購諸多法律關系的性質認定還存有激烈爭議,遠未達成共識。
1.1 網絡團購的定義
所謂網絡團購,根據國家工商總局《關于加強網絡團購經營活動管理的意見》(工商市字〔2012〕39號)的規定,是指通過互聯網渠道,聚集一定數量的消費者組團,以較低折扣購買同一種商品或服務的商業活動。其核心是需求聚集和數量折扣,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風險。2008年以來,美國團購網站Groupon首創了社會化網絡團購模式,將團購網站、商家和消費者通過網絡整合到一起,由于這一模式的易復制性,隨后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網絡團購的創業熱潮。我國也不例外,自2010年以來,團購網站數量迅速增長,競爭日趨激烈。但與此相對應的是,網絡團購糾紛數量也迅猛增長。同時,網絡團購這種新興商業模式對政府現有的電子商務監管的理念、模式和措施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1.2 網絡團購的模式
根據團購組織者的不同,可以將目前的網絡團購分為三種類型[1]。
第一種是消費者作為組織者的自助團購模式,這是網絡團購的初級形態。消費者通過各種社區或即時通訊工具,召集同樣具有購買欲望的消費者,從而形成一定的購買規模,以相對較低的價格購買商品或服務.
第二種是商家發起團購模式,即實體商家作為發起者,借助網絡平臺發布團購信息,吸引眾多的消費者參與團體采購。 這兩種類型法律關系相對比較簡單,只涉及到消費者和經營者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明確,與普通的線下交易沒有實質區別。因而并非本文探討的對象。
第三種類型是團購網站作為第三方組織的團購,這是當前的主流模式。團購網站作為主要參與者,在網絡團購交易過程里承擔著中介的角色,通過網絡平臺發布相關商品或服務的信息,包括商品的名稱、數量、價格和團購的價格、數量、時限以及消費方式等。這種第三方網絡平臺團購模式是本文所要重點探討的內容,因為在這種模式中,存在消費者、團購網站和消費者等三方所形成的復雜的法律關系群,只有明確界定法律關系群中各方主體的法律地位后,才能夠明確他們相互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才能正確處理相應的各種團購糾紛。
為了更為精確地把握和理解網絡團購法律關系中各方主體的法律地位及權利義務關系,我們有必要事先對網絡團購的實務運作流程進行分解和分析,找出其中各個環節是否具有以及具有何種法律意義。下面即以美團網為例,進行實例分析。
第一步:注冊美團賬戶,獲得美團網賬戶和密碼。在注冊過程中,美團網會征詢消費者是否同意《美團網用戶協議》,用戶完成注冊程序、獲得美團網賬號和密碼時,視為用戶與美團網已達成《美團網用戶協議》,就用戶進入美團網消費(即用戶通過美團網與商家進行團購交易)達成該協議的全部約定。
第二步:瀏覽團購信息。團購信息是指商家通過美團網發布的,在美團網頁面上展示的團購商品/服務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團購商品/服務的名稱、種類、數量、質量、價格、有效期、預約時間、商家地址、配送方式、退換貨方式、退款條件、售后服務等內容。團購信息在法律上構成商家就團購商品/服務向用戶發出的要約。
第三步:選定、提交及確認團購訂單。團購訂單頁面中所包含的全部內容,構成了用戶與商家之間達成的團購合同的合同內容,用戶完全同意團購訂單的全部內容后提交訂單。
第四步:支付團購價款。在團購合同成立之后用戶應根據付款頁面的提示通過網上支付平臺完成團購價款的支付。因美團網接受商家委托代商家向用戶收取團購價款,故用戶將團購價款支付給美團網且支付成功即視為用戶已向商家履行了團購合同項下的團購價款支付義務。用戶在支付團購價款之前不得要求商家向用戶提供團購商品/服務。
第五步:獲取團購電子消費憑證。用戶支付團購價款成功后,美團網向用戶發送團購電子消費憑證,用戶可按照團購合同的約定憑團購電子消費憑證向商家主張獲得團購商品/服務。
第六步:提示團購電子消費憑證并消費。對于需要通過團購電子消費憑證驗證進行消費的團購商品/服務,用戶進行消費時,應向商家出示團購電子消費憑證,商家對團購電子消費憑證驗證成功后按照團購合同內容的約定向用戶提供團購商品/服務。
如上所述,網絡團購法律關系存在三方主體,即消費者、團購網站和經營者,他們相互之間形成了三種不同的法律關系,下面分別進行分析。
3.1 消費者與團購網站:網絡團購服務合同
消費者與團購網站之間究竟是什么性質的法律關系,理論和實務界爭議較大。本文將目前主要觀點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傳統的有名合同來對之加以解釋和界定,如居間合同說、行紀合同說、代理說等[2];另一類則認為消費者與團購網站之間的法律關系是一種新型法律關系,上述各種傳統的有名合同均不能或不適合對此進行有效的規范,應承認這是一種新型的無名合同,或可名之為網絡團購服務合同。
本文贊同這一觀點,一方面從現實來看,各團購網站用戶協議條款對此也都有明確體現,如美團網用戶協議中明確規定:“美團網為用戶通過美團網進行網絡團購交易活動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目前美團網對用戶提供的美團網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為免費服務,但美團網保留未來對美團網網絡交易平臺服務收取服務費用的權利。”同時還明確了美團網向消費者提供的網絡團購服務的四項內容。另一方面,考慮到目前諸多團購網站作出的關于消費者權益保障服務的承諾,如美團網推出“團購無憂”消費者保障計劃等,這些服務實際上原本是商家所應承擔的責任,通過這一服務部分地轉移到了團購網站,這說明團購網站已經深深地介入到了消費者和商家間的消費合同中,而傳統的有名合同是無法合理解釋這一現象的。
3.2 團購網站與商家間的法律關系:支配性契約關系
這是網絡團購法律關系群里最為復雜的一組。通過對此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由各團購網站的盈利模式倒推出兩者間的具體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類型,各團購網站的盈利來源一般包括商品代理銷售、團購交易傭金、商場展會入場費、商品廣告費或其他推廣服務費用等。所以,相應的兩者間的法律關系就可能會是委托代理合同、團購服務合同、廣告合同等,但要注意的是,很可能團購網站與商家之間同時存在上述多種合同關系,屬于復合性合同,是一種無名合同。國家工商總局《關于加強網絡團購經營活動管理的意見》(工商市字〔2012〕39號)將這一合同稱之為網站進入經營合同,用以明確雙方在團購交易進入和退出、商品和服務質量安全保障、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但是,如果我們考察當前網絡團購的運作實踐,就會發現網絡團購網站與商家的關系可能已經超出了傳統的民事契約理論的范疇,而進入了一個管理與被管理的領域。在最初階段,團購網站與商家在自由競爭市場中為了各自利益而彼此選擇訂立相對平等的民事契約。但是,隨著網絡團購的發展,團購網站基于其平臺服務優勢、資金優勢、技術優勢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商家和消費者,從而擴大了資源優勢,提升了影響力,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治理單元,具備了取得支配地位的可能性。在這一階段,平臺經營者基于規范自身平臺秩序的考慮而引入了諸多具有單方意志性、管理性的規則,商家的權利義務受到明確的限制。在此種情況下,團購網站與商家間的關系成為了自愿性的支配性契約關系。而這也正是網絡團購網站取得治理地位的基礎性法律事實[3]。也就是說,團購網站通過制定平臺規則,并將其納入與商家間的契約中,事實上取得了網絡平臺治理者的地位。我國一些關于電子商務的規范性文件也確認了網絡團購網站在公共治理體系中的地位,規定了其享有的特別的權力以及相應的責任。如《食品安全法》第62條規定的網絡平臺食品經營者的登記和審查責任等。
3.3 消費者與商家間的法律關系:附解除條件的消費合同
消費者與商家的法律關系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是各種各樣的買賣合同或服務合同關系,如買賣合同、餐飲合同、旅游合同等,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團購的特點,團購網站一般都會在具體的團購活動中規定最低參團人數,如果實際參團人數達不到這一人數,當次團購活動就會被取消。由此可以認定消費者與商家間的合同是一個附條件的合同。
但是,對于所附條件是生效條件還是解除條件呢?有學者認為:“按是否設定團購的最低份數確定生效條件,即設定了團購最低份數要求的團購產品,消費者確定訂單并付款后,如果份數尚未達到,則團購交易合同雖然成立但并未生效,必須在有效期內達到團購最低份數(團購成功)后團購交易合同才生效,如果有效期屆滿后未達到規定團購最低份數的要求,則團購交易合同始終不生效[4]。”但本文主張解除條件說,團購訂單構成了用戶與商家之間達成的團購合同的合同內容,在消費者確認并提交訂單后合同即生效,消費者、團購網站和商家均應履行各自相應的合同義務。由于未達到規定的最低團購人數,導致團購活動取消,就意味著團購合同的解除。從現實中的團購網站用戶協議條款來看,消費者在確認并提交團購訂單后,就應履行付款義務的事實說明團購合同已經生效,因為只有根據生效的合同,消費者才有付款的義務。要求消費者根據雖然成立但未生效的合同履行付款義務,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所以,從有利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角度來看,也以認定為解除條件為宜。
[1] 許林.中國網絡團購運營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19).
[2] 彭悅.網絡團購的法律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2.
[3] 沈巋.電子商務監管導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4] 文雨菲.網絡團購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D].重慶:重慶大學,2013.
F724.6
:A
:2096-0298(2016)03(c)-06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