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 顧季堯 李澤玉 王首妃 邵 云 農雅芳
新型農業價值鏈的融資模式探究
——農業價值鏈物聯融資平臺提出
中央民族大學 顧季堯 李澤玉 王首妃 邵 云 農雅芳
本文所研究的農業價值鏈主要是以“上游農戶+中間龍頭企業+下游銷售商+融資機構”為主體構成的。該價值鏈對于保證農民、企業和銷售商生產經營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企業普遍存在融資不足、依賴政府等問題。為了進一步優化其運營模式和融資模式,本文提出農業物聯融資平臺的概念,充分發揮平臺信息優勢,并與銀行相互結合,以此擴大融資規模,推動農業價值鏈的進一步發展。
訂單農業 農業價值鏈 物聯融資平臺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使之帶動農業和農村發展對于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意義變得更加重大。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能夠促進第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積極發展出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從而形成新產業、新模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業價值鏈是指農產品從農戶投入資金生產到農業企業收購成熟的農產品,再到企業銷售給經銷商,最后經由銷售商銷售給消費者的一系列價值增值行為[5]。對于農戶、加工商、銷售商等農業價值鏈上的經營主體而言,農業價值鏈融資可以拓寬其融資渠道,降低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因此,研究農業價值鏈融資模式是推進農業產業化,完善農村金融服務的有效手段。
農業價值鏈融資一般分為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通過訂單農業進行的內部融資有助于加強價值鏈各環節之間的聯系、降低價值鏈風險,外部融資則是價值鏈主要的增值資金來源。但目前我國金融機構幾乎不存在針對農業價值鏈的產品,農業價值鏈融資嚴重依賴政府資金,農業生產融資依舊面臨著較大困境,因此,本文試圖結合“互聯網+”的概念提出一種結合農業價值鏈內外部融資的農業價值鏈物聯融資模式,以助力農業產業化發展。
國外學者Steven L.Klose(2005)認為,農業產業的資金短缺、融資困難是其產業化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因此,構建農業產業化的支持體系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若想實現農業的大規模產業化,必須尋求金融支持以突破這一束縛。Clark et al(2011)強調,近年來國際上對農產品價值鏈融資開始廣泛關注,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銀行、信用社、小額信貸組織等金融機構專門圍繞農業價值鏈融資開展產品和服務創新。農產品價值鏈模式以肯尼亞的DrumNet項目為代表,DrumNet項目自2005年起開始在肯尼亞運作,通過小額信貸支持和建立價值鏈的方法來促進農業貸款。
國內學者任長青(2009)認為,農業價值鏈融資可以有利于農信社增加農村信貸供給,開發適合農村金融市場的金融產品與服務。馬九杰、張永升(2011)認為價值鏈參與主體在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中分別發揮不同的職能,它們通過利益機制聯結在一起,而政府的職能尤為重要。
國內外學者通過案例和理論分析證明價值鏈融資成為破解農業融資難的有效方法,并且,多數認為政府應成為農業價值鏈推行的主要力量。但通過我們的實地調研發現,目前農業中實際存在的農業價值鏈在外部融資方面都存在較大問題,銀行缺乏創新的金融產品對農業價值鏈進行融資,龍頭企業的外部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支持,而政府補貼是有限的,為了使農業價值鏈獲得足夠的資金進行延長和升級,必須探索出新的農業價值鏈融資方式,此即本文所提出的“農業價值鏈物聯融資平臺”想要實現的目標。
本文主要探究的農業價值鏈是基于訂單農業的農業價值鏈,即“公司+基地+農戶”。在這種農業價值鏈中,一方面,公司和農戶之間存在著訂單農業模式的合作關系,農戶可以與公司簽訂合同,該合同規定農戶在接下來的一個或幾個農業生產周期內進行特定的農作物生產,在約定時間以約定好的價格和數量向公司出售該農作物,實際上是一種期貨合同。所謂基于訂單農業的農業價值鏈的融資模式,農戶以簽訂的合同作為憑證、公司的信用作為擔保對金融機構進行貸款;另一方面,公司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獲得土地作為農業生產基地。公司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運作,從而向與其合作的農戶提供可以用來進行農業生產的基地和支持農業物資的資金,使農戶順利進行與公司約定好的農業生產。關于融資渠道,農戶借款主要依托于以公司信用為基礎的金融機構借款;對于公司,一般進行上述合作關系的公司都是涉農企業,而且與農戶存在合作關系,所以融資結構中政府的補貼和支持占很大一部分。
本團隊實地調研的玖星農業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其與農戶之間的合作關系是一種典型的“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玖星通過土地流轉獲得大量的韭菜生產基地,然后與農戶簽訂合同,合同約定農戶在獲得玖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放的韭菜種子和分配的農業生產基地后進行韭菜種植,只能特定幾次收割和出售韭菜,從而可以按時收獲韭菜種子,玖星農業技術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出售韭菜種子而獲利。
在融資方面,農戶可以用其與玖星公司簽訂的韭菜種子回收協議向當地金融機構進行抵押貸款,以訂單作為抵押物借貸相應數額的款項,用于韭菜的種植和管理。玖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平頂山市著名的龍頭企業之一,獲得政府的特殊政策,比如貼息貸款、資金補貼等。而玖星出現這種融資結構的原因,是玖星公司擁有的資產是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的基地和自己建造的廠房,但是,以上資產都沒有產權,不能成為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時用作抵押的物品。同時,玖星作為平頂山市的龍頭涉農企業,能獲得政府的關注和扶持,故而其資金來源以自身積累和政府補貼為主,不過,這并不能滿足玖星擴大生產規模,延長農業產業鏈,獲取更多農產品附加值的資金需要,從而使其陷入融資難的困境。
以上所介紹的玖星農業科技公司和農戶為主體構成的農業價值鏈便是一種標準的基于訂單農業的融資模式,這種價值鏈以訂單和基地將涉農企業和農戶連接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業生產中的資金融通問題,是一個以訂單農業為基礎的農業價值鏈融資模式的實踐,是農業生產中出現的新型融資模式,但是也存在發展不完善等問題。
4.1 訂單農業簽訂不規范、違約成本低
訂單農業是一種“先找市場后生產”的產銷模式,理論上講,這是一種企業與農戶雙贏的模式,既將分散的小農戶與大市場連接起來,解決了農戶對銷路的后顧之憂,又幫企業分擔了遠期價格風險。但在實際操作中,訂單農業的履約率僅有20%。其中包括企業違約和農戶違約,根據實際調查,在平頂山園藝科學研究所中,公司與農民之間僅靠訂單和一定的違約金來維持關系,沒有引入外在約束機制。
4.2 融資途徑少且受限
調研發現,農戶融資方式主要有:資金互助社、農村商業銀行的五戶聯保以及訂單農業中以龍頭企業信用進行的訂單抵押貸款。其中,玖星農業價值鏈中所進行的訂單抵押貸款涉及金額都較小,并且范圍小。農商行所開辦的五戶聯保由于對擔保人要求較高,所以,一般農戶也無法通過該途徑籌集資金。資金互助社作為新興的農村金融互助形式,由于它的扶貧性質,只允許社員進行一萬元以下的貸款,村民通過這些借款單獨進行經濟活動只能夠脫貧,卻無法實現致富。
4.3 農業價值鏈風險控制機構缺位
農業是典型的高風險基礎產業,通過保險分散農業風險是重要的風險防范手段。通過對河南省西劉莊農戶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農戶不參保的原因包括不知道有該項惠農政策,認為自己的農業生產風險低不需要保險,或者是不相信保險公司。同時,通過與平頂山市農業局工作人員交流,發現地方農業局在農業保險方面并無特殊政策,而只是國家每年會給予農民一定的補助金,通過農村信用社發放。綜上所述,河南省平頂山市農業價值鏈中的農業保險緩解嚴重缺位。
4.4 農村商業銀行偏向城鎮項目,對農戶貸款額度小
通過走訪當地農村商業銀行發現,農戶在進行貸款時受到非常嚴格的約束,負責人表示,給農戶貸款交易成本高,信用風險也高,銀行需要在事業單位工作的有固定收入的人為貸款農戶作擔保,或用五戶聯保制度,總之,如果單單依靠訂單抵押,只能獲得很少一部分貸款,使得簽訂單的農戶沒有獲得資金而無法開始生產,影響價值鏈的運作。
我們通過對平頂山市農業價值鏈中的涉農龍頭企業(例如平頂山園藝科學研究所、瑞祥農牧發展基地等)進行調查發現,它們雖然有特色值得發展推廣,但普遍存在依賴政府資金支持、融資模式單一的問題。一旦脫離了政府的支持,企業擴大再生產就會出現資金不足的問題;而政府想要提供財政支持以實現推廣這些涉農龍頭企業的模式的目標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平頂山市對大香山企業進行調研時,我們接觸了該企業的物聯網模式,并了解到農業4.0的概念,認為這是農業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基于京東的經營模式,我們設想探索出一種新型融資模式,使價值鏈上的主體(尤其是龍頭企業)的資金來源脫離對政府的依賴,延長產業鏈,并推動龍頭企業模式真正的推廣。農業物聯融資平臺便是我們提出的設想。
農業物聯融資平臺是一個基于互聯網運作的農業融資平臺,通過連接當地農業領域盡可能多的價值鏈上的主體,各主體利用平臺提供的信息,尋找合適的上下游,與其他主體發生聯系,組成產業鏈。平臺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整合產業鏈各環節,實現了信息和資金的最優匹配,降低了系統成本,使價值鏈獲得可持續優勢。
平臺各價值鏈上下游主體聯系的媒介是新型電子化訂單,通過借助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構建遍布農村的金融電子化發展,實現線上交易。平臺利用其信息化優勢,監督訂單的實施,隨機抽查,對于可能出現違約的主體重點關注,確保訂單的順利實施。
一方面,平臺對每一個農業主體收取傭金,也可以理解為保險費,之后對每一筆銀行貸款進行擔保,當遇到特殊情況,農業主體無法償還貸款時,平臺在規定的限額內予以代付。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農業貸款主體的信用;同時,如果平臺足夠大,根據統計學大數定理和保險中不確定性的思想,只有很少一部分主體無力償還貸款,平臺收取的傭金從長期來看是足夠支付違約貸款的。
另一方面,銀行擁有資金,但是缺乏單個農戶以及小微企業的相關信息;平臺擁有價值鏈各主體的信息,但不能提供足夠的資金,由此平臺可以與銀行構成互補關系。平臺全方位24小時掌握上下游企業的信用狀況、物流情況、發貨記錄及相應的企業信息,由此建立自己獨立的信用評級機制并將掌握的信用信息給予銀行。銀行利用這些信息,將資金貸給需要生產的信用主體。
在防范風險方面,平臺會嚴格審查企業的準入資格,對企業的歷史交易情況、財務狀況等進行嚴格審查,另外,平臺通過建立網絡監測系統,對平臺價值鏈各主體的訂單履行情況、付款記錄等進行監控,做到及時發現并防范潛在風險。此外,平臺是專屬農業的融資地,可以尋求政府的幫助,申請政府的財政支持,以此提高平臺的信用等級,降低融資風險。
通過構建這一平臺,原來政府支持一條產業鏈融資的方式就轉變為多條產業鏈間主體互相提供信用保障,從而更容易從融資機構獲得融資支持的方式,農業產業鏈的融資困境將會得到很大的緩解,擺脫只能依賴政府支持和向熟人借錢的制約。
[1] Miller,Calvin and Linda Jones.Agricultural Value Chain Finance:Tools and Lessons[J].Practical Action,2010.
[2] Quirós,Rodolfo(ed.).Agricultural value chain finance[J].FAO and Academia de Centroamérica,2011.
[3] 任長青.價值鏈融資及其對農村信用社擴展金融服務的啟示[J].中國農村信用合作,2009(07).
[4] 馬九杰,張永升,佘春來.基于訂單農業發展的農業價值鏈金融創新策略與案例分析[J].農村金融研究,2011(7).
[5] 杜建.農業價值鏈融資模式的分析[D].安徽財經大學,2014.
F323.9
:A
:2096-0298(2016)03(c)-0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