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濤 洪勇
?
我國糧油產品電商營銷模式創新
文/洪濤 洪勇

我國糧油產品電商經歷了5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95~2002年。1995年鄭州商品交易所集誠現貨網成立,1998年12月發生第一筆糧食網上交易。自1998年以來,通過中華糧網電子商務平臺參與網上交易的糧油企業已有3000多家。
第二階段:2003~2005年。2003年開始,國家發展改革委利用國債資金,支持重點糧食批發市場信息化建設,2003年中國(衢州)網上糧食市場建立。
第三階段:2006年。2006年《國家臨時存儲糧食銷售辦法》出臺,國家有關部門第一次明文許可糧食可以在網上進行流通,安徽等地推出網上糧食交易。
第四階段:2007~2009年。2007年,國家通過中儲糧總公司電子購銷交易平臺,實現了全年國內小麥市場價格的總體穩定,中儲糧總公司網上物資采購平臺建立,首次200萬條塑料編織袋網上采購順利完成,糧食電子交易平臺逐漸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載體。
第五階段:2010年至今。2010年中國網上糧食交易市場開辦早稻網上交易會,至今已連續舉辦6屆。目前,全國各地糧食批發市場積極利用電子交易手段開展地方糧油的購銷交易活動的同時,一些糧食電子交易模式不斷創新,實施差異化經營。糧食企業在網絡銷售自己的產品。某些貿易商轉型的企業建立糧油類等農產品專業電子商務網站提供高端,精品農產品銷售等。
近年來,中華糧網、中國網上糧食市場、中國安徽糧食批發市場交易網、中國谷物網、寧波網上糧食市場、臺州網上糧食市場、黑龍江中米網、哈爾濱網上糧食交易市場、北京買糧網、京糧點到網、易谷網、易糧網等引起關注。
(一)糧食流通企業電商模式創新
1.中華糧網、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河南省糧食交易物流市場、易谷網模式
以中華糧網為代表的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共舉辦國家臨時存儲小麥競價銷售交易會48場,交易總量1368萬噸,共成交670萬噸,總成交率49%。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積極開發商品糧場際交易新模式,2014年成交糧油100余萬噸,成交金額近30億元。河南省糧食交易物流市場聯合相關企業專門經營豆粕現貨業務,逐步促進上游企業在電子商務盤中掛單、下游企業通過電子商務買單,從而推進豆粕電子商務的發展。2014年8月27日,中糧招商局(深圳)糧食電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易谷網易成立,該網站以服務糧食產業鏈企業為己任,利用B2B、O2O等多種交易模式,搭建起銜接南北產銷區、連通國際市場的糧食空中交易平臺,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科技手段,積極打造國內糧食行業信息中心、結算中心、物流中心、定價中心、服務中心、大數據分析中心。
2.中國網上糧食市場模式
2014年8月7日~8日,“中國網上糧食市場早稻交易會”在江西省上饒市舉行。當日舉行兩場網上交易,網上共競價交易成交4.27萬噸糧食,成交額1.23億元;網下洽談成交10.45萬噸糧食,成交額3億元。2015年8月7日,由江西省上饒市、撫州市,浙江省衢州市、溫州市、臺州市、紹興市柯橋區,福建省寧德市,安徽省馬鞍山市等8市(區)糧食局共同主辦的“2015年中國網上糧食市場早稻交易會”在上饒市舉行。迄今為止,該交易會已經舉辦了6屆。
3.我買網雙品牌運營模式
2014年我買網完成B輪1億美元融資,該筆資金由IDG資本領投,賽富基金繼A輪投資后再次追投。2015年獲得百度、泰康人壽領投的2.2美元融資。目前我買網尚未實現盈利。我買網采取“中糧集團”、“我買網”雙品牌運營模式,主要經營糧油、食品、水果蔬菜等。
4.天津糧油商品交易所“找糧網”
2014年5月9日,天津糧油商品交易所推出了一種嶄新的“OPO”電商模式——找糧網。這種模式基于綠色產品庫,延伸出“委托買”、“微顧問”、“微行情”、“微金融”等新服務。“委托買”是為中小糧油店及超市量身打造的特色服務,基于“永遠免費幫買家找到最具性價比的糧油產品”的原則,通過找糧網龐大的產品庫及糧油企業大數據平臺,將小訂單匯集成大訂單,提高買家的議價能力,為買家提供精準的交易信息及價值幫助。
5.淘寶網“吉林大米館”
2014年,吉林東福米業、梅河大米公司和柳河國信米業等8家企業入駐淘寶“吉林大米館”,2014年網上銷售小包裝大米超過10萬件,共銷售大米510噸,銷量居全網大米之首。吉林省政府與阿里巴巴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合作銷售吉林大米。通過參與淘寶“挑食吉林鮮米”等活動,吉林大米躍升至淘寶大米網首頁,吉林大米“營養、好吃、更安全”的整體形象得到充分展示,品牌影響得到快速提升。在2014年9月淘寶網組織的5省6款大米“秋收新米香”促銷活動中,吉林大米(東福有機稻花香)銷售達1.2萬單,名列第一,黑龍江五常大米以5700單排名第二。
6.蘇州糧食批發交易市場良糧網上線
2015年1月蘇州市糧食批發交易市場創辦的良糧網上線,該網涵蓋門戶網站、交易管理、電子結算管理、會員體系等相關子系統。該系統除了為糧食經營單位提供儲備糧輪換、大宗糧食及農產品采購與銷售的交易平臺外,還在城鄉居民與批發市場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當地百姓可以在良糧網看到經濟實惠的產品、優質的品牌產品,選購到自己需要的放心糧油產品。
7.盛華宏林糧油批發市場的“盛華宏林購”上線
2015年4月,“盛華宏林購”上線試運行,采取“網上網下一個市場、網上網下一個商鋪、網上網下一個商品、網上網下同一個價格”的模式,近期目標是實現糧油、農產品產銷對接,實現農產品的產、供、銷一體化交易,遠期目標是建設跨行業的全國的電子交易平臺、電子商鋪,實行網上交易,擴大市場店鋪的商品銷售,最終要打造成一個服務于全國各類大型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的O2O的模式電商。
8.雜糧電商平臺——“飯中有豆”上線
2015年8月23日,山西首家雜糧電商平臺——“飯中有豆”在山西省忻州市上線。該平臺以家庭廚房服務為核心,開通了PC端、手機端、微信商城等多種網上入口,其主要內容有:產地直供、精品館、團購、今日特惠、健康飲食、供求信息、健康論壇八個模塊,發布特色小米、特色雜糧豆、石磨雜糧純粉、雜糧面條、土特產、大米、小麥面粉、食用油等八大系列100多個品種。目前“飯中有豆”體驗店已在三個區縣設立體驗店,最終目標是實現全國1000個體驗店。
9.中米網及其中國大米產業聯盟
2015年7月17日,“2015年東北稻米產業營銷高峰論壇”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召開,同期舉辦了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東北稻米產業電子商務聯盟揭牌儀式。與會專家和近200家企業代表圍繞如何通過實施“互聯網+大米”實現東北大米營銷模式升級和瓶頸破解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宣布組建電子商務聯盟。
10.長春市打造“大米白金城”
長春市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2014年正式上線運營,旨在打造與“汽車城”、“電影城”相并列的“白金城”(長春松花江大米)。
11.“左權模式”——“田農寶”網上易貨貿易
所謂“左權模式”就是拿玉米換手機,用高粱換衣服,不出村就能用地頭上的莊稼把吃穿用度全部換回家。該模式是由田農寶公司首創的一種“以糧換物”電子商務模式。2015年山西省左權縣被列入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后,政府主動拋來了合作的“繡球”,并在山西進行推廣。目前田農寶公司在左權縣已建起一個運營中心及一個上行下行綜合倉儲中心,建立了10個鄉鎮綜合服務站以及150多個行政村級服務店,初步實現以農產品搬到網上叫賣為軸心,讓農民通過“田農寶”這個交易平臺支現金、換農資、換商品、換服務和繳費用。“田農寶”切實解決了賣糧難和支付難的問題,讓老百姓足不出戶,分享到了網絡經濟的紅利。此外,田農寶公司還衍生推出了田農購(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田農通(第三方物流配送)等生態交易系統。
12.東方糧倉的眾籌模式——品牌農產品“優質優價”
東方糧倉的眾籌模式較好地解決了農產品劣幣驅逐良幣問題。2015年7月,東方糧倉聯手民生易貸大膽嘗試首次推出“可以吃的理財產品”即“大米理財”。該次大米理財總額度500萬元,項目期為3個月,項目在民生易貸平臺發布融資標的,以東方糧倉在五常市自有園區種植的2015年第一批五常有機稻花香II號為交易標的。五常有機稻花香II號是東方糧倉自主研發培育的有機食品,是優質保真的五常大米。項目到期后,由東方糧倉從原產地直接郵遞給消費者。該眾籌項目在上線短短5小時內就完成了500萬元的銷售目標,共有8865個消費家庭參與了該活動。這種全新形式的大米理財在國內尚屬首例,它首次將互聯網、農業和金融進行有機結合,是對“互聯網+農業”戰略的一次新嘗試。
13.國際糧食產業及秦皇島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2015年12月14日,國際糧食產業及秦皇島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項目合作簽約儀式在秦皇島開發區舉行,項目將依托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利用“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等有關政策,致力于亞太地區的糧食安全儲備,通過“PPP”及“互聯網+糧食”等方式,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產業鏈。
14.全國糧食統一競價交易平臺
2016年1月8日,全國糧食統一競價交易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全國糧食流通工作會議參會嘉賓和代表及全國27個省(區、市)糧食交易中心主任見證了這一時刻。全國糧食統一競價交易平臺的上線運行有助于進一步優化糧食流通環節,提高糧食流通效率,降低糧食交易成本,增強企業競爭力;有助于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全面準確掌握糧食交易信息,實施更加精準科學高效的市場調控;有助于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協同發展的現代糧食市場體系,營造更加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交易環境。
此外,2015年5月1日,晉中“四農寶”農糧電子交易系統正式上線,8.7萬農戶上網賣糧。
(二)糧食加工企業電商模式創新
目前,大多數糧油加工企業主要通過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進行產品的交易。因為自建電子交易平臺需要大批資金,對于絕大多數中小糧油加工企業來說較為困難。
1.京糧集團創辦的點到網
北京糧食集團于2011年投資上線的食品類B2B電子商務網站點到網在2014年“雙11”當天,“點到網”銷售額達500多萬元。2015年點到網正式上線運營,主要產品為米面、糧油、食品、酒飲等。依托京糧集團的研發能力,點到網也推出了眾多特色產品,如冷凍面團、特色進口食品等。京糧集團旗下除點到網以外其他線上商城還包括京糧食品專營店淘寶商城和京糧商務網。
2.“金龍魚”在知名平臺上開設旗艦店
“金龍魚”進軍電商起步晚,不是自建平臺,而是采用與1號店、易迅、京東商城等合作的方式。目前在幾大電商的糧油份額與實體店份額比較接近。此外,由于豆油等中低端產品進行線上售賣的利潤薄,目前“金龍魚”在線上主要瞄準中高端產品如橄欖油等。2013年開通了淘寶旗艦店,發揮傳統渠道優勢,進展比較順利。但由于供銷體系和傳統供銷體系需要磨合,為了平衡電商和傳統渠道的差異,“金龍魚”下一步將朝著“定制化”方向發展。

3.西安愛菊糧油“電商+店商”O2O模式。2014年9月22日,西安愛菊糧油集團全面啟動社區電子商務項目—— “電商+店商”O2O模式,依托西安市700多個連鎖網點,按照“預約訂貨、就近取貨、驗貨付款、買退自由”的原則,消費者可以通過網站、手機、預約機和電話訂貨的方式任意選擇愛菊放心產品。愛菊集團進入電商領域以“愛菊”系列米、面、油、主食、豆制品作為核心產品,并以全國各地的名牌副食產品作為補充。
4.恒大糧油自營平臺與第三方平臺“雙運行”。2015年4月15日,恒大糧油產品分別在自營平臺恒優米客戶端、恒優米官方商城,以及京東商城、天貓、我買網等五大電商平臺實現全面上線,構建起了傳統渠道、商超渠道與電子渠道的立體化的恒大糧油銷售體系。恒大糧油在第三方電商平臺建旗艦店,起到互為補充、最大化整合資源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第三方電商平臺的成熟運作模式、豐富的“實戰”經驗,對恒大糧油著力打造的自營電子銷售服務平臺——“恒優米”能夠起到積極的借鑒作用。
5.易糧網——第一家成品糧B2B交易平臺
易糧網是大連糧食批發市場基礎上的建設的第一家成品糧B2B+O2O交易平臺,它將采購方用戶與加工廠、倉庫三方通過平臺聯接起來,然后引入農業發展銀行,形成第三方結算關系。其2015年交易額達到8665.27萬元。
6. B2B食材配送平臺
2015年我國餐飲業年營收超過4萬億元,食材采購規模超過8000億元。中小餐廳有諸多痛點,例如采購量小無法獲得議價權、存在采購人力支出以及可能發生的灰色收入支出、采購菜品質量無法保證等等。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B2B食材配送平臺能夠較好地解決相應的問題。
(三)網上支付手段不斷升級
糧食作為大宗商品,交易額往往比較大,對資金的安全性、到賬速度等要求比普通商品貿易更高,因此解決大額支付問題是我國糧食電子商務發展不可回避的問題。糧食電子交易市場發展至今,所采取的支付手段經歷了從傳統的匯票支付到最新的銀商通道支付的發展歷程。作為電子商務的核心環節,網上支付隨著糧食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不斷優化升級,傳統網銀這種落后的資金渠道已跟不上現階段電子商務奔跑速度,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快捷支付”的方式應運而生,彌補了網銀的不足。未來第三方支付將是促進網上支付完善和發展的主要途徑和必然趨勢,成為糧食電子商務發展的助推器。如西安愛菊進入電商后,與電信天翼、拉卡拉進行合作,推行“預約訂貨、就近取貨、驗貨付款、買退自由”的銷售模式,消費者可通過網站、手機、預約機和人工預訂等任意選購愛菊產品。

(四)移動商務成為糧食電子商務趨勢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傳統的電子商務活動,而是更加迫切地希望能夠隨時隨地進行各種商務活動。移動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電子商務方式,利用了移動無線網絡的優點,具有不受時間、地點、空間限制,以及靈活、簡單、方便等特點,能顯著提高電子商務效率,大大節省客戶交易時間。2014年我國手機用戶達到12.86億戶,智能手機成為助力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各類糧食電子商務平臺也緊隨時代發展,推出手機客戶端、微信公共號等服務,實現糧油咨詢實時推送、各類信息自由訂制、隨時查詢。通過利用移動設備的掃描特征、圖象、語音識別特征、感應特征、地理化、GPS的特征,還將逐步實現移動端在線交易等更加智能的移動電子商務服務。
(五)網絡金融滿足糧食電子商務需求
網絡融資模式是利用互聯網技術、電子商務與銀行業務管理系統結合的產物,目前已經成為我國電子商務行業發展的標志性業務,對我國電子商務業務尤其是B2B大宗商品網上交易的支撐作用效果明顯,有效解決了長期以來糧食市場電子交易融資瓶頸問題,助力糧食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
(六)“三網融合”(互聯網、電信網、電視網融合)+物聯網成為糧食電商行業發展新趨勢
隨著“三網融合”+物聯網的運用,手機下單、手機銷售、手機采購、手機管理、手機發布、手機交流、手機尋找物流都將會實現,并成為一種趨勢。智能糧食預訂單、智能糧食交易、智能糧食市場、智能糧食支付、智能糧食通關、智能糧食物流、智能糧食倉配一體化、智能快遞都將會成為發展趨勢。移動商務在新一代電商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微博、微信、微店“三微”營銷,也會促進糧食電商進入一個精準營銷新階段。
糧油加工企業也廣泛開展了微信營銷,一些企業開設了微信公眾號,將其作為一個展示公司形象與品牌的平臺,除了向消費者推送一些了解大米品質的文章外,適時推廣公司的新品。
未來農產品電商發展趨勢將以平臺型為主導,因為其商品品類多,交易規模大,服務能力較強
我國糧油產品電商總體框架應是“借用、引進、培育”。“借用”是指借用我買網、天貓生鮮、京東等一些大型的電商平臺進行。“引進”是指引進具有特色的糧油產品電商和移動電商的人財物資源。“培育”主要是指培育本地糧食電子商務,如糧油電商、社區電商和電商園區等本地電商。其中,“培育”本土電商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糧油產品電商營銷模式有以下發展趨勢。
(一)規模化趨勢
隨著電商越來越成熟,農產品電商交易額越來越大。據分析,未來五年我國糧食電商交易額占農產品交易額的5%,涉外農產品電商交易額將占1%,農產品移動商務交易額將占2%。同時我國農資電商、農村日用工業品電商、農村再生資源電商將得到較大的發展。2016年農村供銷合作社、郵政、電信等部門在農村領域的發力,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多樣化趨勢
從平臺角度來看,農產品電商模式主要有五種:政府農產品網站、農產品期貨市場網絡交易平臺、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平臺、專業性農產品批發交易網站、農產品零售網站等。
從驅動的角度看農產品電商模式。主要有供應鏈驅動型、營銷驅動型、產品驅動型、渠道驅動型、服務驅動型五大類型。
從生鮮農產品角度看網上供應鏈模式,最初是B2C模式,后來發展衍生出來F2C(農場直供)模式、C2B(消費者定制)模式、C2F(訂單農業)模式、O2O模式和CSA(社區支持農業)模式等。從采用的網絡工具而言,生鮮電商常用模式有五種:自建電商平臺、借助公共平臺、委托電商平臺代辦、合作共建平臺(如O2O模式)、“三微營銷”(如微博、微信、微店營銷)。
從B2B角度而言,出現了許多新型的農產品電商模式,如廣西糖網、中國棉花網、中華糧網、泌坤農產品、B2B食材網、美菜、鏈農、大廚網、小農女、優配良品、菜筐子、飯店聯盟、一畝田、中國惠農網等,2014年B2B農產品大宗商品交易平臺達300個,交易額突破15萬億元。
如果從專業電商的角度來看,糧食電商發展模式也是多樣的,如中華糧網、中國網上糧食市場、中國安徽糧食批發市場交易網、中國谷物網、寧波網上糧食市場、臺州網上糧食市場、黑龍江中米網、哈爾濱網上糧食交易市場、北京買糧網、京糧點到網應引起關注。
從淘寶村的角度看農產品電商模式,2014年主要有淘寶村模式、特色館模式、O2O模式三種形式。2015年底出現780個淘寶村、71個淘寶鎮,還有300個億元淘寶縣。以上案例可分為15種模式:第1種是遂昌模式,走生產方+網絡服務商+網絡分銷商區道路;第2種是成縣模式,走資源整合道路;第3種是通榆模式,走生產方+電商品牌化道路;第4種是沙集模式,走加工廠+農民網商道路;第5種是清河模式,走專業市場+電子商務道路;第6種是武功模式,走以園區+龍頭+人才+政策+配套(集散地+電商)的道路;第7種是臨安模式,走科技智慧+生態宜居+文化活力+和諧幸福道路;第8種是趕街模式,走“看的到、想要買、買得到”(趕街網+農村電商代購點+農戶)的道路;第9種是貨通天下模式,走供應商+平臺商+采購商道路;第10種是桐廬模式,走以選址為中心變成選人為中心的“合伙人機制”道路;第11種是安溪模式,走網商+制茶大師+魅力茶園+五星茶企+創新創意道路;第12種是江蘇模式,走線下與線上交易齊頭并進的道路;第13種是海寧模式,走跨境外貿電商的模式;第14種是博興模式,走引導青年回鄉創業道路;第15種是成縣模式,走農戶+網商的道路等等。
從市場體系角度來看涉農電商模式。包括網絡期貨交易市場、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一般網絡現貨交易市場。網絡期貨交易市場現有三大期貨交易所17個品種,2014年還增加了夜場網絡交易。
并非不同的電商就被稱為模式。筆者認為,成功的模式主要表現為6個方面的特征,即有效性、整體性、差異性、適應性、可持續性、生命周期性。
(三)融合化趨勢
O2O融合是發展趨勢,是指網上與網下相互融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真正解決現在存在的網上渠道資源與網下渠道資源相互沖突,相互矛盾的問題。推進糧食電商模式創新,如平臺模式、自營模式、平臺+自營模式多樣化發展,引導平臺+自營模式主導地位,引導糧食電商發展的趨勢。
(四)標準化趨勢
隨著電商越來越成熟,農產品種養加等全產業鏈過程的工廠化,農產品電子商務越來越規范,越來越標準,農產品“三品一標”產品占整個電商的比例將超過80%,生鮮農產品電商將實現“三品一標”化,占農產品交易額比例超過60%。
(五)多功能趨勢
隨著電商越來越成熟,農產品交易平臺的功能越來越多樣化,交易功能、展示功能、信息功能、外向型功能、上下延伸的供應鏈功能、融資功能等將更多地表現出來。經過5~10年的努力,冷鏈物流效應將得到充分發揮:一是成本降低,二是效率提高,三是品質提高,四是給“新農人”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六)全渠道趨勢
隨著電商越來越成熟,網上與網下由相互對立到相互融合,網上渠道更加多樣。這里指的是平臺、自營、平臺+自營相融合的多種模式創新。網下渠道指社區店、便利店網絡及其電子菜箱、智能菜柜等新型業態涌現。
(七)體系化趨勢
網上期貨交易、大宗商品交易、各類批發交易、各類零售交易、各類易貨貿易等多種方式、多種市場逐漸體系化,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形成相互聯系、相互融合的關系,而不是“板塊化”關系,推動大市場的形成。
(八)國際化趨勢
隨著我國經濟的一體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將被進一步充分利用。2015年我國有價值2000億美元的農產品進出口,2014年、2015年我國糧食進口先后超過1億噸(其中大豆超過7000萬噸)。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農產品跨境電子交易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商務部在“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中提出在國外建設100個海外倉的行動計劃。
(九)智能化趨勢
隨著“三網融合”+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移動商務在新一代電商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微博、微信、微店“三微”營銷,促進農產品電商進入一個精準營銷新階段,智能交易、智能支付、智能物流、智能配送、智能倉儲等,新的信息技術革命將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十)區域化趨勢
農產品電商是電子商務的皇冠,生鮮農產品電商是皇冠的皇冠。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生鮮農產品電商的區域化越來越明顯,也使其越來越有效率。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中有通過平臺建設,進行專業化分工,基地只負責產品生產環節,電商只負責發展用戶和服務用戶,物流外包給專業生鮮物流企業,可以同時解決標準化、產品安全性、冷鏈物流等三大難題,其業務也越來越區域化。
(十一)社區化趨勢
隨著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速推進,社區電商將扮演重要的角色,農產品的性價比會很高,比以往傳統渠道購買的還要高。生鮮農產品電商更被消費者接受、生鮮電商企業開始盈利,以社區為主力的移動端涉農電子商務占主體,產地直發影響力降低,生鮮電商物流冷鏈等問題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
(十二)品牌化趨勢
我國糧食生產、流通、消費的品牌化趨勢十分明顯,年產量105萬噸的五常大米賣出上千萬噸的現象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一方面需要保護“三品一標”糧食產品的品牌效應,另一方面要保護我國優質的糧食產品賣出好的價錢來。糧食既要種得好,更要賣得好。
(十三)法制化趨勢
電子商務法預計2017年底出臺,與之相適應,我國電子商務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將不斷完善。同時,國家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商務部、農業部、海關、稅收、銀行等部門加強管理,出臺《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網絡銷售商品質量抽檢有關規范》《電商企業落實新〈消法〉7日無理由退貨指引》等,有利于提高消費者維權規范化、程序化、法治化。
(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