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碩林
?
糧食收購政策重大決策引入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機制的思考
文//吳碩林
開展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是有效預防和控制社會不穩(wěn)定的重大措施。糧食收購面對廣大糧農,涉及千家萬戶。收購政策重大決策是否可行,事關廣大糧農的切身利益,事關糧食生產穩(wěn)定與社會穩(wěn)定。因此,在糧食收購政策重大決策中,引入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機制頗具現(xiàn)實意義。
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是指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決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工程建設項目、與社會公共秩序相關的重大活動等重大事項在制定出臺、組織實施或審批審核前,對可能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因素開展系統(tǒng)的調查,科學的預測、分析和評估,制定風險應對策略和預案,目的是為了有效規(guī)避、預防、控制重大事項實施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社會穩(wěn)定風險,確保重大事項能夠順利實施。
糧食收購政策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是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在糧食收購決策中的運用,是指在糧食收購重大政策出臺前,對可能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因素開展系統(tǒng)的調查,科學的預測、分析和評估,制定風險應對策略和預案,其目的是為了讓糧食收購政策能切合糧農的心理預期,更好地保護糧農利益,防止因糧食政策決策不當而損害糧農利益,進而引發(fā)糧農對政府、對糧食部門的不滿,影響社會穩(wěn)定。
開展重大決策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是維穩(wěn)工作的必然要求。在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大背景下,糧食收購政策重大決策引入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機制,既是大勢所趨,也是現(xiàn)實要求。
(一)可以提高糧食收購政策決策的準確性
糧食收購是糧農實現(xiàn)經濟利益的直接途徑。每季的糧食收購政策出臺前,糧農對政府和糧食部門的糧食收購政策總是抱有很高的期望,但糧食收購政策如何才能做到合理可行,一直是困擾政府和糧食部門的一個大問題。開展糧食收購政策決策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就是要按照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的相關程序和要求,在進行農本調查、基本摸清糧農對收購價格心理預期的基礎上,對擬作出的收購政策與糧農進行一個交底互動,聽取糧農的意見和建議,并根據(jù)這些意見建議再進行必要的修改完善,使收購政策能夠更好地滿足或者接近糧農的心理預期,切實地維護廣大糧農利益,有效地穩(wěn)定糧食生產,從而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
(二)可以摸準糧食收購政策決策的風險點
每一項重大決策都有可能存在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風險。在以往的糧食收購政策決策中,有關部門雖幾經周折,也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對所制定的政策是否對社會穩(wěn)定存在風險,風險有多大模糊不清。由于對政策決策的社會風險認識不足,或者對政策決策風險點的漠視,常常使一些政策不能很好地推行,或者在實施過程中引發(fā)群眾的不滿。開展糧食收購政策重大決策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將擬定的政策在實施前,對可能引發(fā)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風險點進行一個系統(tǒng)而完整的梳理,并對梳理出的風險點逐個進行分析,分清不同風險點的不同特點,便于提出科學的應對性措施。
(三)可以避免不當決策帶來的社會穩(wěn)定風險
任何決策都不可能完美,即使做再細致、再充分的調查論證,也難保證一定是合理的,或者完全能夠被公眾認可與接受,尤其是糧食收購政策決策,由于主產區(qū)與非主產區(qū)、種糧大戶(合作社)與一般中小糧農、豐年與災害性年份的情況不一,在政策實施過程中肯定會有不確定因素和可能存在的風險。從以往的政策決策看,雖然也能預見一定的風險,但還是缺乏系統(tǒng)的排查,尤其對如何預防和控制風險問題考慮不多。開展糧食收購政策重大決策風險評估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對已經摸排出的可能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存在風險,提出應對性的預案,用積極的對策措施,預防和控制因政策不當可能引發(fā)的群體性矛盾,保證政策的執(zhí)行效率。
(四)可以提高糧食收購政策重大決策的透明度
開展糧食收購政策重大決策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改變了過去由政府部門直接定政策的做法,并通過組織糧農座談會、向糧農征詢意見的形式,讓糧農參與糧食收購政策的制定。這種做法于糧農的積極意義體現(xiàn)在:一是讓糧農了解了糧食收購政策制定的導向和原則及政策制定的過程,能夠消除既往存在的思想疑慮,提前消化政策實施的負面因素;二是讓糧農在糧食收購政策決策中有了話語權,能夠使糧農切身感受到制定政策的參與感;三是讓糧農在參與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增加對政府和糧食部門的信任感,進一步提高對糧食收購政策的認可度。
開展糧食收購政策重大決策的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是一項全新的工作,之前也沒有可借鑒的經驗,因此,對糧食部門來說存在不少的困難和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夠
對糧食收購政策的決策,現(xiàn)行的做法是糧食部門搞個農本調查,參考歷年資料和周邊區(qū)域做法,提些政策建議,再由政府牽頭,召集財政或者物價等相關部門商議,最后正式出臺具體的糧食收購政策。由于長期沿用這樣一種政策形成模式,而且從以往的情況看,收購政策的實施一直都較為平穩(wěn),所以,業(yè)內幾乎都認為這主要得益于糧農對政府、對糧食部門出臺的收購政策有較高的認可度。出于這個原因,一些人認為,對糧食收購政策決策進行風險評估,無非是過過場、走走形式、多了一個程序而已,對政策的決策和實施沒有實質性的影響,沒有必要進行。
(二)工作目標不清
開展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是一項十分專業(yè)的工作,具有嚴格的工作程序和要求。如果要在糧食收購政策重大決策中引入風險評估機制,對糧食部門來說,不知從何入手。對于評估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具體內容、采取什么方法、需要經過多少環(huán)節(jié)、最后要達到什么目標都不是很清楚,容易導致評估工作方向不明、程序混亂、調查不細、聽取意見不夠充分、評估結論不夠客觀、應急對策不夠完備等問題。
(三)隊伍力量缺乏
糧食部門長期穩(wěn)定的政策決策途徑,養(yǎng)成了決策者的定向思維模式。對開展風險評估這種將擬出臺的政策交由糧農和專家討論的逆向工作流程,會感到不適應。而且風險評估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到公共安全、維穩(wěn)管理等很多方面的內容,糧食部門干部普遍缺乏這方面的專業(yè)知識,更缺少這方面的實踐。所以,對糧食部門自身而言,評估工作存在著人才不足、評估能力低下的突出問題。這也是造成糧食收購決策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工作難以積極主動開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糧食收購政策重大決策進行評估,必須嚴格按照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工作的規(guī)定程序和要求進行。
(一)成立領導組織
一是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班子。為加強對評估工作的領導,成立領導小組,由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職能部門領導任副組長,并明確各職能部門的工作職責。同時建立工作班子,以糧食部門為主,負責日常工作與管理。二是成立專家組。邀請糧食、農業(yè)、財政等部門和政策研究、平安維穩(wěn)等方面的專家參加。如果采用簡易程序評估,則由糧食部門自己組織,或由糧食部門邀請相關部門單位專業(yè)人員共同參與即可。
(二)制定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是實施政策的藍圖。因此,要根據(jù)糧食收購工作的實際和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的要求,認真制定好工作方案,明確評估的目的、采取的方式、具體的任務和相關的工作程序與要求,做到重點突出,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于糧食收購具有季節(jié)性的特點,時間要求比較強,所以,工作方案中對組織糧農座談、開展民意問卷調查和組織專家論證的時間安排必須科學合理。
(三)開展民意調查
民意調查的目的是檢驗擬定的糧食收購政策價值取向與糧農對當季糧食收購政策心理預期的摩合度,這是開展評估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兩種方法:一是召開好糧農代表座談會,重點是種糧大戶、糧食合作社代表,同時也要兼顧一般農戶代表;二是進行問卷調查,按照突出產區(qū)、兼顧一般的原則或按一定比例,向糧農分發(fā)民意調查問卷。無論是座談會,還是民意調查問卷,都必須將擬出臺的糧食收購政策及一些原則規(guī)定和要求向糧農講清楚,便于糧農進行衡量。當然,最主要的是要將糧農的意見建議進行梳理、歸類和分析,為正式出臺政策提供民意依據(jù)。三是進行聽證程序,適用于特別重大的糧食收購決策,并按照聽證程序的相關要求組織。

(四)組織專家論證
專家論證是整個評估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的主要任務是對擬出臺的糧食收購政策作一個系統(tǒng)的、全面的分析研究,摸排出有可能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風險點,提出預防和控制這些風險的意見和建議,并作出政策是否可行的初步結論。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專家論證的組織工作,盡可能邀請齊與糧食收購政策制定相關部門和各方面專家,充分聽取各位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尤其是專家們摸排出的風險點和提出的應急對策,都要認真記錄,并進行綜合歸類。
(五)撰寫評估報告
撰寫評估報告是整個評估工作的最后環(huán)節(jié),評估報告的結論如何、質量如何,直接影響到決策的實施。因此,糧食收購政策重大決策評估報告的撰寫必須認真細致、客觀嚴謹。要綜合糧食生產形勢、農本情況和糧農的心理預期、聽證綜述或專家論證的意見建議,權衡利弊,分析得失,對本決策的社會穩(wěn)定風險得出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的風險等級結果,并最終得出不予實施、暫緩實施、可以實施的結論。
(六)落實應急對策
應急對策是為政策實施提供的有力的保障,對政策的順利實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糧食收購政策決策風險評估工作的另一項任務,就是根據(jù)糧農對擬定政策的反應程度和專家提出的對策建議,落實好相應的應對措施。一是建立政策實施情況信息收集系統(tǒng),重點是政策實施中,即糧食收購過程中碰到的困難和問題,包括糧農在基層糧站的反應,或通過市長熱線、網上輿情及來信來訪等的信訪與投訴;二是建立矛盾化解工作機制,落實好專人,便于及時處理有關的信訪、投訴,及時處理有關的爭執(zhí),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
一個好的評估流程和一份好的評估報告,能為重大政策的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整個風險評估工作必須做到:
目的要明確。為什么要開展風險評估,要達到什么目的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不能為了評估而評估,也不能把評估作為一種走過場的形式。
方法要得當。必須制訂嚴密的工作方案,并根據(jù)評估的內容,正確選擇綜合評估或簡易評估的方式,防止評估簡單化或復雜化。
程序要規(guī)范。評估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決策的規(guī)范。因此,與評估相關的調查摸底、民意調查、座談會、專家論證等諸多程序都不能少,必須按照規(guī)定的環(huán)節(jié)逐步推進。
意見要客觀。要根據(jù)實地調查、民意調查和糧農座談會、專家論證會情況,充分考慮各方代表的意見,實事求是地作出評估意見。特別要強調,不能先有結論后再作評估。
對策要完備。很多不確定因素會影響政策的實施,這就要求所提出的應對措施是系統(tǒng)的、完整的,不僅要有極強的可操作性,而且具有完備的應對能力。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糧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