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撰稿人 尚強民
?
論我國糧食市場的周期性變化
文/本刊特約撰稿人 尚強民
在供給不足的大背景下,應對年度間因天氣因素導致的供給波動,可以采取傳統的糴糶之法,通過儲備糧的吞吐調節,實現糧食市場的穩定。但當供求格局發生根本性改變、在國內糧食市場表現出商業周期性波動特征之后,就需要采取調節生產和需求的多種手段,來實現市場供求的再平衡。在國內外價格倒掛之后,規定“價格下限”的托市收購措施部分地失去了實施的條件。實現市場定價、價補分離,任務十分艱巨。

從2012年秋糧上市、我國糧食市場進入新的供求周期算起,國內糧食市場供求由偏緊轉向全面寬松已經有三年半的時間了,從目前的情況估計,此次國內糧食市場的周期性波動將會延續相當長的時間。就糧食說糧食已經不能有效地化解國內糧食供求矛盾,需要從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角度審視此次糧食政策調整和推進糧食改革,構建滿足國家糧食安全需要的糧食供給新體系。基于此,認識市場周期性波動的特征有著積極的意義。
國內糧食市場供求關系的周期性波動,曾經只是表現為年度生產過程中受天氣因素影響而出現的產量的增減,在糧食供給總體偏緊的背景下,災害性天氣導致的糧食產量下降,常常導致糧食供給的不足,進而加劇實現國內糧食供求的難度。改革開放之后,農業生產潛力得到了釋放,天氣因素導致的供給變化,從單純的供給不足轉變為豐年有余、歉年不足、平年平衡,這被總結為“兩豐一平一歉”,也被認為是國內糧食市場的周期性變化規律。
在糧食供給總體偏緊的大背景下,為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應對糧食豐年有余而歉年不足的矛盾,我國建立了國家糧食儲備制度,采取“糴”“糶”之法,通過儲備糧的收購與拋售應對國內糧食市場出現的波動。
糧食供給不足曾經是我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存在的最大問題,吃飯的重要性被形象地描述為“民以食為天”,可怕的饑餓使國人對糧食供給不足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這使人們對糧食供求周期性變化的認識在改革開放之后的一段時間內也還停留在天氣因素導致產量變化進而導致供求波動的水平。

改革開放釋放了巨大的生產潛力。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我國糧食生產快速發展,階段性超過了國內糧食需求,糧食供求關系有了和以往不同的表現,國內糧食市場出現了供給過剩的情況。基于糧食供給長期不足的記憶,當時將這種市場過剩現象描述為“豐年有余”,以警惕放松糧食生產的傾向出現。
和天氣因素導致的市場供求年度變化不同,那次的市場供求變化表現為供給明顯大于需求,通過流通領域蓄水池吞吐調節已經無法化解供求矛盾,需要通過調整糧食生產和擴大糧食消費,實現國內糧食市場的再平衡。
這次的市場波動表現出了商品周期性變化特征,供給持續大于需求,糧食庫存不斷增加,供給壓力巨大,而需求相對供給不足。當時國內糧食市場開放程度不高,糧食進口數量有限,供給壓力來自國內。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糧食流通領域開始實施市場化改革,對農業和農民的保護通過政府確定“價格下限”和“不限量的政府收購”來完成。高于市場均衡價格的“價格下限”和敞開的政府收購刺激了糧食生產,糧食產量快速增加。
在實現連續增產后,國內糧食供求又一次失衡了,導致國內供求失衡的主要原因來自于國內糧食需求出現的新變化。全國上下極不合理的糧食消費行為得以糾正、適齡勞動人口絕對數量減少和老年人口不斷增加、經濟增長放緩對影響消費行為、30多年消費快速增長后出現了一些新特征等等,都使國內糧食需求減弱。而相對于放慢增長速度的需求,國內糧食供給持續增加,糧食總產量連續三年超過6億噸,國內糧食進口量也連續兩年超過了1億噸。
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出現的供求失衡現象更多地表現為國內供給增長超過了需求的增長,突出的矛盾在于國內生產與需求的不適應,這一次開始于2012年的糧食新周期則更多地體現為我國糧食市場與世界糧食市場接軌后,來自國外的供給進一步加劇了國內供求失衡的矛盾。本世紀初我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當時最擔心的農業沖擊遲遲未來。中國糧食價格水平明顯低于國外,在配額管理體制之后,提供了10多年最有效的市場保護,而世界糧食價格暴漲也推遲了沖擊到來的時間。
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糧食市場開始融入全球糧食市場。有人擔心中國大量進口糧食之后,全球糧食供應緊張,發出“誰能養活中國”的疑問;有人擔心中國大量進口糧食會抬高全球糧食價格,影響非洲國家進口糧食;更多的人擔心進口糧食會沖擊國內糧食生產,導致農民失業。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這十幾年來的情況需要客觀予以評價。開放市場雖然給國內糧食產業帶來了挑戰,但是在總體上提高了國內糧食供給水平,增加了全社會居民的福利。油脂油料的大量進口,滿足了國內糧食消費結構革命性變化的要求。以國內的糧食口徑計算,2015年國內糧食進口量達到1.25億噸,其中80%以上是國內需要的進口。一部分谷物進口量大增,確實加重了國內谷物的供給壓力,也促使人們正視國內糧食生產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和資源過度使用導致的不可持續問題。
2012年全球主要糧油商品價格下跌,大洋運費大幅度下降,人民幣升值累計效應顯現,國內糧食價格則受到政策性收購的托升,于是國內外糧食價格嚴重倒掛,國內外糧食市場融合程度提高,糧油進口數量大幅度增加。
國內糧食市場開放或是國內外兩個市場進一步融合,使得這一次的國內糧食市場周期性波動表現出了與之前所有波動不同的新特征,不再是年度間因氣候因素導致的供求變化波動,不再是單純的國內供給能力提升后與需求不適應導致的供求波動,而是與全球的糧食供給變化相聯系,與整體經濟增長導致的需求變化相聯系,更多地表現為商業的周期性變化。特別需要注意到,由于國內農業生產效率相對低下,來自國外的進口競爭加重了國內市場的周期性波動的幅度和時間。

實現國內糧食供求再平衡,要調整現行的糧食政策,不能再繼續依賴流通存儲實現再平衡的做法了。長期以來由于糧食供給總體偏緊,流通蓄水池之說成立。現在情況發生了改變,不是池子不夠大,也不是儲的水還少,而是太多了,成為了負擔。
從供給方面分析,導致此次國內糧食失衡的原因有二。一是價格下限的確定,導致了太多的邊際耕地投入了生產,大大超過了國內的需求,供求失衡早已十分嚴重。政策性收購不再是應對年度供給變化的工具,而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手段,超出了該項政策自身的承受能力。二是開放國內糧食市場之后,自然稟賦的差異導致了國內外生產的差距,只是由于價格沒有倒掛到對國內市場形成沖擊的程度,國內糧食生產效率低下的矛盾表現得并不突出。當國內外多種因素導致價格嚴重倒掛之后,糧食進口加劇了國內糧食市場供求失衡。
當前需要采取有針對性措施化解供給壓力。要改變人為設定價格下限的做法,將保護農民的責任從糧食收購市場分離出去,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實行市場定價,就是糧食價格由供求決定,進而由市場配置資源。市場上的那只看不見的手就是價格,要讓價格決定供給,左右需求。為此,要積極培育市場發展,積極促進市場發展,不要人為地阻止價格根據供求狀況自發調整,限制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政府的任務是加強市場監管,保持市場的效率與公平。要積極實現糧食生產組織方式的調整,提高糧食生產的規模化組織程度,努力提高糧食生產效率,提高國內糧食生產的競爭能力,從而減輕進口壓力。當然,也必須承認國內糧食生產存在的先天不足,向生產者提供必要的補貼,實現對國內糧食生產的保護。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通過降低保護水平、縮小保護范圍、減少保護品種、退耕還林還草以及擴大出口等措施,實現了糧食供求平衡。只是糧食產量降下來之后,又花費了巨大的力氣,才又實現了國內糧食生產增長。當時不調整,糧食市場無法繼續;之后不刺激,糧食供給會出大問題。因此,在糧食供給側改革過程中,要十分謹慎,既要積極,也要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