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勤
?
試點農作物收入保險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文/曾勤

農作物收入保險是以農業生產者經營某一農作物的收入作為保險標的,對由于農作物產量和價格波動引起農業生產者收入降低提供保障的一種保險。保險金額根據歷史產量和基本價格或收獲價格、保障水平確定。當實際收入低于保險金額時,農業生產者可從保險公司得到差額部分的賠償。
有研究者認為,單位面積保障收入=歷史單產×預測價格×保障水平。在農業保險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如美國,不同的保障水平對應不同的保險費率,農業生產者可以自由選擇不同的保障水平投保,政府對不同的保障水平提供不同比例的保費補貼,保障水平越高,政府補貼越低。由于市場需求較高,農作物收入保險在美國應用較為普遍,是美國最受歡迎的農作物保險項目。
我國目前種植業保險主要是種植成本保險,屬于保障程度較低的產量保險。農作物收入保險不僅可以轉移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減產的風險,還能化解價格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保障功能全面,更加符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農業生產者的保障需求,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一)農作物收入保險的優勢
1.能夠同時彌補產量保險和價格保險的不足。收入保險既保產量又保價格,可同時彌補產量保險和價格保險的不足。比如豐收時,市場價格受供給影響可能會下降,生產者收入不增反降,這時產量保險對農業生產者是不予賠付的。同樣,當市場價格較高時,價格保險無法彌補產量不足造成農業生產者收入降低的損失。針對以上兩種損失,農作物收入保險都能夠提供補償。
2.符合農業生產者風險保障需求。農業生產者收入不僅受自然災害等不利天氣的制約,同時也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影響使農業生產者面臨收入不穩定的風險,收入保險則為農業生產者未來經營收入的穩定性提供保障。未來收入的穩定預期對農業生產者特別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組織或擴大農業生產非常重要,未來穩定的現金流可以讓其安心地貸款或進行生產資料投資,有利于保障其生產積極性。因農業收入的穩定性增強,抗風險能力增加,提高了農業生產者資金借貸的履約能力,增加了金融機構放貸的幾率和金額,有利于農業生產者擴大或改善農業生產,由此形成良性循環,對穩定農業生產、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農作物收入保險的局限性
1.產量數據不足。歷史產量和實際產量是收入保險中的重要產品信息。收入保險對區域產量的分布、價格的分布和產量與價格的相關性等數據的依賴性較高。我國目前已經具備較為完善的主要農作物產量數據,但區域數據或者單個農業生產者、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量數據不夠詳細,使得收入保險費率厘定難度較大,因此目前我國尚不具備全面推行農作物收入保險的條件,但是根據地區糧食生產特點,可以選取小區域先行試點。
2.價格指標獲取難度較大。要確定農作物收入保險中的價格,必須有一個透明、客觀和不可操縱的價格指標,否則簽訂收入保險的雙方將無法對標的價格達成一致。這個價格指標應當具有標準化、可量化檢驗、頻繁的價格發布、基于充分競爭的定價、能較好地反映標的價值等5個性質。期貨價格指數因具有高效的價格發現功能,正好滿足這些性質,以期貨價格指標為基礎,更能構造雙方都滿意的合約。但與美國等國家發達的期貨市場相比,我國農作物期貨交易市場成立較晚,現有數據不足以支撐所有的農產品開展收入保險保費的測算,只能針對少量具備規范可靠數據信息的作物開展嘗試。
(一)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由傳統分散的小農經營向規模化種植模式轉變的歷史時期,近三年的中央1號文件連續強調“健全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加強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新型規模化經營主體數量迅速發展,規模化經營主體投入農業成本較大,對風險高度敏感,對收入保障需求強烈,因此開發收入保險,符合市場需要,符合國家的農業政策導向。
我國目前種植業保險以農作物成本保險為主,產品體系較為簡單,無法滿足農業生產者多樣化的需求。雖然近年來許多公司開始探索價格保險,但是產品設計相對單一,試點范圍有限,暫時還沒有推廣普及。收入保險既符合市場需求,也是農業保險較為高級的產品形態,應該鼓勵探索試點,使我國的農業保險產品體系日益完善,同時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題中之義。
(二)推動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回歸市場
近年來,國家針對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實施了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這對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了價格與供求關系脫離等問題,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農作物收入保險在國外被認為是穩定農民收入和市場價格的最優方式。通過保險這種市場化的農業支持手段,讓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回歸市場,不但可以保障農民的經營收益,還可以更好地發揮市場在價格形成中的作用,從而避免政策干預造成價格扭曲。拓寬農業保險覆蓋面,符合國家調整改進“黃箱”政策、支持擴大“綠箱”政策的導向,做到農業直接補貼和農業保險并舉。
我國正處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歷史時期,農業保險經過最近十年的發展,對農業生產的保障功能已經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改進農業保險經營手段,豐富農業保險產品體系的呼聲日益高漲,這為開展農作物收入保險試點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一)面向規模化種植大戶開展試點
規模化種植大戶的主要收入來源是農業種植,先期投入大,因此種植大戶對農作物種植收入的預期十分重視和敏感,對農業保險有著更加迫切的需求。因此,開展農作物收入保險試點要優先面向新型規模化經營主體。
1.創新服務模式,農業保險公司直接對接規模化種植大戶。種植成本保險面向千千萬萬的小農業生產者,業務開展主要依靠政府推動,承保理賠都離不開基層行政部門的協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代表著中國農民的新生力量,也是未來農業保險需求的重要群體,數量少、經營規模大,保險公司能夠直接面向其開展保險業務。同時保險公司與農業生產者直接對接,能夠極大地提高公司的展業能力和服務能力。
2.能夠降低逆選擇和道德風險。以規模化種植大戶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土地流轉信息、種植品種、作物產量等信息相對數量巨大的小農業生產者更加公開透明,能夠降低承保雙方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逆選擇和道德風險。同時由于保險公司直接面向種植大戶承保,雙方信息交流更為順暢,增加了保險公司對保險農作物信息的了解程度,相應降低了逆選擇和道德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3.產量數據相對規范。預期產量和保險年度的實際產量是農作物收入保險理賠的重要依據之一。規模化經營主體的種植管理相對規范,產量信息更加明晰。目前種植成本保險主要是采用選點取樣估測收獲產量。當地統計部門根據農調隊的實割實測數據,每年公布作物產量。收入保險可以將兩個來源不同的數據進行核驗,綜合利用。這為開展農作物收入保險試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針對大豆、玉米開展試點
根據期貨市場的發展程度,選擇具備條件的農作物開展試點。由于期貨的遠期合約價格與遠期的真實價格更加接近,利用期貨價格發現功能,將期貨價格指數作為收入保險的預期價格最為可靠。美國收入保險較高的普及程度就得益于其發達的期貨市場,而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已經有所發展,大豆和玉米期貨已經具有較強的價格發現功能。因此現在選擇大豆和玉米作為開展農作物收入保險試點的作物,價格指標比較可靠,實踐性更強。
(三)選擇糧食主產區或產糧大縣開展試點
產糧大縣的規模化經營主體更加集中,通常糧食生產收入是當地農業生產者的主要收入,種糧收益相對較高,對農業保險的內在需求更加強烈和集中。因此選擇產糧大縣規模化種植大戶開展試點現實意義更強,獲得成功的概率更高。
糧食生產在產糧大縣的產業占比更高,當地政府對糧食生產和銷售更加重視,對農業保險更加認可和支持。因此,在糧食主產區具備條件的縣、鄉選取優勢農產品,先行試點,對于國家制定實施農業支持政策有著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安華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