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黔
?
2016年我國小麥市場形勢展望
文//程黔
2015年,小麥供需格局進一步寬松,“買方”市場氛圍濃厚,整體弱勢運行。2016年,在供需寬松以及政策支撐弱化格局主導下,小麥價格走勢難言樂觀。
2015年,國內小麥市場行情呈現低迷態勢,購銷不溫不火,旺季不旺,淡季更淡;政策性小麥因缺乏價格優勢,銷售困難庫存高企;一年來制粉企業開工率基本維持在較低水平,舉步維艱;國際小麥也在供需寬松、美元走強等利空因素主導下,市場行情大幅下跌。展望2016年,國內小麥市場整體仍然是供應相對較為寬松的狀態,政策對麥價的支撐力度或將明顯弱化,飼用小麥則因為玉米價格的低位運行以及進口谷物的沖擊難有改善,制粉企業整體需求量將持平或者小幅增長,若2016年新季小麥繼續豐產,國內小麥市場的價格將會在政策保護下保持平穩,最低收購價將會成為多數地區小麥價格的天花板價格。
為保護種糧農民利益,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自2006年開始,國家在小麥主產區實施了最低收購價政策,且2006~2014年,每年在新麥上市之前,政府均或多或少地調高當年的小麥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白小麥、紅小麥和混合麥價格從2006年的72元、69元和69元,均上升至2015年的118元,漲幅達到64%和71%。近年來,國內小麥市場的“政策市”特征越來越明顯,價格扭曲現象越來越嚴重,最低收購價小麥庫存越來越大,小麥市場機制難以發揮作用。
2015年10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聯合發文,公布2016年繼續在小麥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2016年生產的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為每50公斤118元,保持2015年水平不變,以穩定糧食生產,促進糧食產業健康發展。值得關注的是,在國家終止“逢新麥上市必提價”的規則,以及在中儲糧等執行小麥最低價收購政策的市場主體較好地落實了各項政策實施細則以后,小麥市場的“政策市”特征已經不再那么明顯,以往因大量收儲所造成的“麥強面弱”的市場異常現象有所改觀,市場可供流通的糧源增多,用糧企業的采購選擇渠道也有所增多,地區間價差、普通小麥與優質小麥的價差等開始出現,提供了更多的貿易機會,市場機制作用將進一步發揮。
雖然2015年國內農產品價格大幅下滑加重了市場看弱心理,但是國家及時公布了2016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格,給種糧農民吃了“定心丸”,加上各主產省加大農技服務力度,小麥整體播種面積未受影響。農業部農情調度顯示,預計今年冬小麥播種面積3.4億畝,與上年基本持平。農業專家分析,今年冬小麥苗情是近幾年較復雜的一年,苗情基礎差于上年,尤其是江淮地區晚播麥個體偏弱、群體不足,11個小麥主產省冬小麥一類苗比例44.3%,同比下降5.1個百分點。氣象部門預計,2016年全國冬小麥平均單產接近去年,為持平或略減;與近5年平均單產相比,為持平或略增。
進入3月后,北方冬小麥產區氣溫和日照處于正常區間內,大部分地區無降水,但墑情較好,適宜的光溫水條件對冬小麥返青有利。據調查,北方麥區新麥長勢存在差異,河南地區新麥苗情普遍較好,均達到往年同期水平,安陽、開封等地一二類苗占比可達95%以上。山東地區苗情則不太樂觀,由于去年入冬過早,低溫造成麥苗受凍、生長放緩,聊城地區一類苗僅占30%,相比去年下降了20%,但對今年產量是否會有影響尚不可知,若后期田間管理得當,苗情仍有恢復可能。3月上旬,我國中東部地區先后出現大范圍雨雪和強降溫天氣,局部氣溫下降10~12℃。此次寒潮降溫天氣覆蓋范圍廣,降溫強度大,對小麥的損害程度仍有待觀察。此外,近兩年蘇皖地區均是前期天氣良好但麥收期間出現連續降雨,造成小麥不完善粒超標,今年小麥最終質量如何還要看麥收期間的天氣狀況。
首先,飼料及工業消費需求下滑。近年來,飼用替代是提振小麥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2015年下半年以來小麥的飼用需求卻一再萎縮,主要的原因是小麥價格高于玉米,加之飼用替代品高粱、大麥和DDGS進口量增加,小麥的飼用消費受到抑制,2014/2015年度(7月至次年6月)小麥飼料消費僅1400萬噸左右。2016年2月份以來,華北地區玉米價格持續下跌,截至3月中旬產區小麥、玉米價差仍處于600元/噸以上的高位水平。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近期華北地區玉米價格下滑明顯,小麥玉米價差繼續擴大,預計今年小麥飼用消費需求或將會進一步縮減。行業研究機構預計,2015/2016年國內小麥飼料消費量為1050萬噸,較上年度減少350萬噸。此外,近兩年小麥工業消費也在逐年減少,預計2015/2016年國內小麥工業消費量為1025萬噸,較上年度減少75萬噸。兩者相加總計約2075萬噸,較上一年度減少425萬噸。
其次,口糧消費增長緩慢。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食物消費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主糧比例減少,肉蛋奶消費比例增加,使得口糧消費數量呈現緩慢增長趨勢。盡管目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但是仍然保持在7%左右的合理區間內,考慮人口增長等因素,預計2015/2016年度我國小麥口糧消費為8300萬噸,較上年度增加25萬噸。整體來看,預計2015/2016年度國內小麥產量1.15億噸,加上上年度結余285萬噸,進口200萬噸,本年度國內小麥總供給量達到1.17億噸;消費方面,口糧、飼料用糧、工業用糧、出口等消費需求預計為1.09億噸。綜合預計,由于2015/2016年度飼用小麥需求下降幅度較大,本年度小麥結余將達到800萬噸,小麥市場供大于求形勢進一步加劇。
從歷史規律來看,在政策調控的背景下,國內小麥市場呈現出季節性的波動。6月份進入供應旺季,價格相對較低,9月份開始進入消費旺季,價格趨升,春節消費高峰帶動價格達到年內高點,春節之后開始回落,4月份左右供應青黃不接,價格開始反彈,至六七月份又開始回落。改變這一運行規律的是政策執行的力度、以及新季小麥生產形勢等。而從近兩年價格走勢上來看,這種季節性波動特點趨于淡化。“旺季不旺,淡季更淡”成為新的市場特征。從目前市場供應形勢分析,四五月份青黃不接的供應短板將不復存在,小麥市場在本市場年度結束前難有大的起色。
2016年,國際小麥市場行情走勢整體仍將承壓于全球小麥供給充裕、出口國之間競爭激烈,而全球經濟增長憂慮進一步加大其下行壓力。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最新月度報告顯示,2015/2016年度全球小麥產量預期達到7.33億噸。美國農業部在2月全球小麥供需報告中將2015/2016年度全球小麥期末庫存數據上調680萬噸,至創紀錄的2.389億噸,而美國小麥出口規模將為44年來最小。由于農戶對價格下跌的預期強烈,美國農業部預計美國小麥播種面積為5100萬英畝,比上年減少360萬英畝。在全球小麥豐產、庫存高企的背景下,各小麥主產國紛紛將目光投向中國,希望在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尋找貿易機會。中國曾經是全球第一小麥進口大國,常年進口量在1000萬噸左右,自1998年開始銳減,近年又回升至300萬噸左右的水平。
海關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1月份我國進口小麥24.1萬噸,同比增加16.75萬噸,環比增加2.73萬噸。進口均價247.5美元/噸,同比降低79.66美元/噸,環比降低13.5美元/噸。其中,進口澳大利亞小麥14.08萬噸,占進口量的58.3%;進口加拿大小麥6.12萬噸,占25.3%;進口哈薩克斯坦小麥3.68萬噸,占進口量的15.2%。目前,2016年小麥進口關稅配額申請企業已經申報完畢,有481家小麥需求企業申報,比去年明顯增加,其中大型制粉企業基本都在名單之中,這就說明進口小麥依然較受制粉企業青睞。截至3月3日,3月交貨的美國2號軟紅冬小麥FOB價格為187美元/噸,折合人民幣1224元/噸,到中國口岸完稅后總成本約為1653元/噸;同期廣州港國產紅麥價格為2550元/噸,美軟紅冬麥與其價差897元/噸,國內外小麥價差繼續處于較高水平。今年,在國內優質小麥需求相對強勁的背景下,國內外小麥價差持續高位將刺激小麥進口增長,不過從我國的糧食安全新戰略思想看,未來小麥進口規模仍將受到限制,其中進口配額是一個很重要的貿易壁壘。
今年春節過后,制粉企業開工率雖有所提高,但是企業贏利狀況依然不容樂觀。
首先,面粉市場需求有限。今年春節前國內面粉市場需求較往年更顯旺季不旺,制粉企業面粉銷售數量和速度均低于往年同期。當前制粉企業已基本恢復開工,平均開工率為52%,較上年同期下降1個百分點,開工情況分化較為明顯,大型面粉加工企業開工情況明顯好于中小型面粉加工企業。由于下游消費需求整體平緩,制粉企業面粉出廠價整體以平穩運行為主,出貨量并未出現明顯改觀。截至3月初,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36個大中城市富強粉平均零售價格5.18元/公斤,標準粉平均零售價格4.64元/公斤。特一粉出廠價格河北石家莊地區制粉企業為3100~3140元/噸,山東濟南地區為3120~3160元/噸,河南鄭州地區為3080~3120元/噸,與春節前相比無太大差異。面粉價格并沒有因為節后需求下降而下調,這是促進制粉企業大膽提升開機率的主要動力。
其次,麩皮價格連續回落。節后制粉企業開工率提高,部分企業麩皮庫存積壓,加上玉米價格下跌,生豬、肉禽等存欄量處于階段低點,飼料養殖業對麩皮采購積極性不高,麩皮價格一路下行。截至3月8日,主產區制粉企業麩皮出廠價在970~1080元/噸,較2月底下降10~30元/噸,較年初下降30~60元/噸。進入二季度之后,隨著水產養殖的啟動,麩皮的需求勢必會觸底反彈,麩皮價格下跌對于面粉加工業的利潤影響只是短期狀態。根據當前小麥及其產品價格測算,河北石家莊大中型面粉加工企業理論加工利潤在32元/噸左右,山東濟南在57元/噸左右,河南鄭州在7元/噸左右,三地平均為32 元/噸左右,低于去年10月份以來的平均值即54元/噸,但明顯好于上年同期整體虧損的局面。

由于交易底價高于市場價格,從2015年四季度開始的臨儲小麥拍賣成交率持續低迷,國內小麥現貨市場的政策糧補充較往年同期大幅縮減,臨儲小麥交易也幾乎被市場淡忘。今年以來,國家臨儲進口小麥累計投放數量為43.5114萬噸,實際成交4.3488萬噸,平均成交率10%,而上年同期實際成交11.9274萬噸,平均成交率39.23%。國家臨儲小麥累計投放數量922.9337萬噸,實際僅成交3.9035萬噸,平均成交率0.42%,而上年同期投放數量為724.5828萬噸,實際成交330.9284萬噸,平均成交率45.67%。國家臨儲小麥持續零星成交,使得其剩余庫存數量同比呈擴大趨勢。
近期國家臨儲小麥拍賣略有回暖。3月4日,南方小麥交易市場競價銷售2015年江蘇鹽城產白小麥2185噸,全部成交,起拍價(價格類型:船板價)2360元/噸,成交均價2405元/噸,較起拍價高45元/噸。拍賣回暖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部分市場流通糧源偏緊,面粉企業普遍選擇采購輪換小麥,使得政策性小麥數量有所增加。當前持糧主體雖急于去庫存,但因小麥市場價格與其心理預期價格分歧較大,小麥出庫不暢。糧食貿易商在“以銷定購”經營策略下,尋找市場貿易機會,但因持糧主體小麥報價相對較高以及質量難以達到用糧企業的要求,使得其市場貿易空間和機會遭受明顯擠壓。
當前小麥政策性庫存壓力雖不及玉米嚴重,但庫存處于歷史高位也是公認的,依然是一把高懸的利劍。粗略計算,按照當前政策性小麥的庫存量和每周成交量,即使不間斷拍賣,賣完這些庫存大概需要15年。有市場人士認為,考慮到回籠財政資金、減輕庫存壓力、提高供給效率等多方面原因,2016年臨儲小麥交易底價有可能下調。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年中央1號文件的重要內容。這一概念是基于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的新形勢和主要矛盾變化,即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而出的。盡管這些年國內糧食總產量持續增加,但品種結構存在產需矛盾,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形成糧食產量、庫存量和進口量“三量齊增”的現象。在這樣的形勢下,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就難以提高,農民持續增收也成為難點。
1月27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補貼改革等正在積極推進。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涉及的范圍非常廣,從本質上來講就是 “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改革的目標是: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改革的方向是: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對國內小麥市場來說,去庫存壓力雖然沒有玉米、稻谷等糧食品種大,但如何進行供給側改革,如何引導農民種植適應市場要求的小麥,卻是國內小麥市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以往年份,在小麥最低收購價逐年提高的背景下,農民更樂于種植高產的普通小麥,對小麥市場供需情況很少考慮,導致小麥生產管理粗放,品種單一。由于收購的小麥質量差,一些小麥無法形成有效的供應糧源。近年來我國專用面粉需求量大幅增加,制粉企業采購優質強筋小麥的數量越來越多。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深入,以往只注重小麥產量而忽視質量的局面將大有改觀。通過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引導農民種植市場主流企業需要的優質強筋小麥品種,適當減少普通小麥的種植面積,將促使我國小麥產業步入良性運行軌道。對于種糧農民來說可以獲得更好的收益,對于國家而言可以減少對進口高品質小麥的依賴度,對制粉企業和食品企業來說可以降低原料采購成本。
2016年,國內小麥市場將依舊保持供需寬松的局面,且更多的是以政策性庫存數量進一步增加形式體現,國內小麥價格整體向下的動力不斷增強,市場整體仍處于擠壓近年來持續上漲所積累的虛高泡沫的過程。在供給壓力不斷增大的格局下,預計今年小麥市場整體走勢難言樂觀,價格底部重心仍將下移,小麥政策性收購力度將決定小麥階段性的反彈空間和持續時間,臨儲糧源拍賣政策變化(投放力度及底價調整)直接影響小麥市場價格走勢和市場化空間。
今年,小麥貿易面臨的政策風險將進一步加大,小麥經營者需認真研究市場形勢,細分市場,做細品種,挖掘價值洼地品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做好經營決策。對于貿易企業來說,針對政策性糧源收購,應嚴控收購質量及收購成本,同時拓展銷路,做到“收得進,存得好,賣得出”。對于小麥加工企業來說,應注重抓質量、控成本、搶機遇,保持合理的開工率,不要盲目擴大生產導致產品積壓難銷,糧源采購方面,依舊采取“以產定購”策略,但對于企業加工所需而市場供需趨緊品種可適當加大采購力度,提高庫存數量,以規避后期價格階段性上漲所帶來的成本增加。
(作者單位:中華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