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食品(亞洲)有限公司資深副總裁 李景輝
?
中國白羽肉雞的現在及未來
大成食品(亞洲)有限公司資深副總裁 李景輝

1.過去的五年,白羽雞產業各個環節快速地2位數的增長:祖代雞場的存欄能力達到200萬套(2013年實際引種達到150多萬套); 新增完整一條龍規模近20億只,新建10萬只以上的自動環控雞場年出欄規模超過15億只,進口自動掏膛屠宰線近100條;產業向深加工延伸成了絕大多數業者的“戰略”。
2.供大于求導致行業四年虧損:從父母代開始、按照平均生產成本計算、雞肉價格長期低于雞肉成本;但產業各環節卻大相徑庭,散養肉雞、單獨屠宰場有賠有賺;加工轉化比例高的企業額外獲利反哺前端。
3.白羽雞肉消費市場進入緩慢增長期:食品安全、速生雞、H7N9事件及負面新聞這幾年階段性地影響了肉雞消費,特別是H7N9事件造成的損害最大;與此同時在業界的努力下,壞事變好事的后效也在陸續顯現(今年一季度中國共發生人感染H7N9入院病例150起、死亡50、涉及9個省),正面有利報道也有很多,如紅肉與白肉等,正面負面事件及正負面新聞報道并存這將是常態。
4.2012-2015年行業出現的困難。引種量從2012年的138萬套下降到2015年的72萬套;雞肉價格從2012年的11.4元/公斤下降到2015年的9.8 元/公斤;雛雞價格從2012年的2.3元/只下降到1.4元/只。行業整體呈現低迷,大部分企業虧損。
5.白羽肉雞養殖規模化。38家白羽肉雞集團企業, 2015年養殖量 31.3億只,占全國總量50%以上。白羽肉雞養殖規模化:年出欄肉雞數量小于1萬只的從2011的31%下降到2015年的10%;年出欄肉雞數量大于10萬只的從2011年的25%上升到2015年的50%。
1.限產能。
從祖代雞入手:針對目前乃至未來5年中國白羽雞品種還要依賴進口的現狀,去產能從祖代雞入手是行之有效的,2014年祖代企業在全面虧損的背景下通過自愿加妥協的多次溝通,達成了當年削減產能的成果并延續到2015年進一步削減產能的成果(由于閉關被動地完成計劃);無論何時恢復進口祖代,保持住總量調控目標的落實是未來的重點和難點;當然特別希望政府通過行政權力加以限制,這將容易使去產能、控產能變為現實。
透明的引種數量時報、預報、預警。如果政府找不到行政許可的依據、業界在有利的市場情況下,難以達成開關后新的總量控制,那么透明的引種數量時報、預報、預警就是業界參與者的共享信息,也不太會再出現象2012、2013那樣高的增長量了。
趨勢:一條龍企業平衡肉雞供應數量;長期來看,當一條龍企業占絕對主導地位后,總量調控就轉為以他為主了。
2.調結構。
目的是保證食品安全及肉雞品質、降低雞肉成本:(1)產業鏈趨向契約化;可以延伸到雞肉加工企業、連鎖餐飲業;相關集團資本融合時機成熟。(2)一條龍企業的自有養殖場趨向職業養殖主(場長)與養殖場資本分離;(3)平養、籠養技術更加成熟,“動物福利”之憂還要考慮,發酵后雞糞出場還田必須盡快全面到位;(4)動物保健公司、優質飼料(腸道健康)公司全程服務養殖公司時代的到來;(5)深加工、餐飲店不是誰都可以做的,不要再導過剩的悲劇,專注養殖型公司,是目前大多數業者的長處;(6)毛雞品質是雞肉品質的基礎,預冷、吸水率、鮮度是促進消費的內功。
3.促銷費。
(1)無抗雞肉:無抗時代的到來(無抗的定義:出生后到屠宰前飼料、飲水、預防、治療全部不使用任何抗生素)。目前無抗的商業概念有:一是飼料中不加抗生素(主要是有促生長作用的抗生素);二是孵化場不注射抗細菌感染的抗生素;三是使用國家規定的、有職業獸醫處方的、殘留符合國家標準的等情形。
國內情況:飼料無抗中國立法沒有時間表,世界趨勢是支持;孵化場使用抗生素也視為無抗,美國有先例;良好的父母代種雞管理及孵化、運輸過程的控制,可以省去孵化場注射抗生素;全程不使用我們很多企業可以做到并可以被證明;符合殘留國標是底線。
現在中國白羽肉雞無抗是一張走入人們日常餐桌的特別通行證;預消化飼料、腸道健康、溫度控制、空氣質量、清潔飲水、環境消毒、多價高效廣譜安全的疫苗的出現都為白羽雞無抗創造了實施條件;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及餐飲連鎖規模的日益擴大,使得現在白羽雞肉“無抗”已經進入的商業化時代;這是其他肉類不能比的。
(2)餐飲連鎖的積極宣傳和快速發展,特別是雞胸肉的菜單成功地使用大大地促進了白羽雞的消費;加之龍頭企業熟食調理品的市場開拓,鞏固提高雞肉消費。
(3)品牌鮮肉導入城市家庭消費,但是依然警告業者,這也不是目前每個企業都可以在跨省范圍內實施的,全國性的品牌只有在全國布局合理、實力雄厚、誠實守信等少數排名前幾十家左右的企業可以,但他的帶動作用很大。
(4)白肉(白羽雞一攬子優點),科學持續宣傳。
(5)H7N9: 還要繼續努力溝通衛計委,還原本質或降格為不例行公布的疫病。
(6)胸肉:品種是胸大型的,價格卻是相對低的。10元每公斤去皮、去骨的高蛋白、低脂肪、鮮嫩無比,白肉的小鮮肉,卻不如青菜價格,屠宰占比高達25%,是去皮腿肉價格的70%,是雞翅價格的30%,比雞脖、雞爪還便宜,更是五花豬肉的四分之一,誰也別怪,消費者不買賬,如果烹飪加工使用?今天業者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還要繼續努力。
(7)食品安全事件是雙刃劍;大量宣傳、加大查處。
(8)國際貿易:中國飼料糧價格不與國際接軌,進口中國畜牧業可以自己滿足需求(質量、數量、規格)的畜產品(肉蛋奶)對中國業者而言是不平等貿易,除非行業生產性能明顯落后世界先進水平;目前我國白羽雞60%以上在主要環節性能上,品質上不輸給家禽大國,但是由于飼料原料成本(價格)高出家禽大國30%以上,導致最終肉雞成本高于世界20%,這不但直接影響我國白羽雞肉在世界家禽貿易中的競爭力,也導致一般貿易進口的肉雞價格低于我們的生產成本,構成傾銷、造成產業損害,只有隨著糧食政策調整到位,肉類公平貿易才真正到來,這不是在5~10年內可以做到的,不得不遵照WTO準則維護行業應有利益;雖然中國、美國、巴西等雞肉生產大國的胸肉、雞爪、雞翅具備互為補充的條件,但基于不同的限制理由導致貿易不暢;繼續探討養殖屠宰業者享有進口同樣產品的獨有權力的可能性。
4.穩增長。未來5~10年將是從祖代雞總量調控過度到屠宰場端產量調控階段; 雞肉的增長量保持在1%~5%是正常狀態;自有全產業鏈或契約型的屠宰場保持1%~10%的平均凈利潤水平或行業總利潤穩定增長時,下一年度才可以適度增量;行業虧損就要放慢增長或下調產能,直到行業獲利;行業平均虧損就是產品過剩,就要放慢增速;未來幾年祖代限產與屠宰限產要相互結合,保持行業平穩發展。(本文根據會議錄音及資料整理,未經專家本人審閱,如有出入,以專家意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