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蕓萍 張華妹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林業局)
生態建設中造林綠化的重要作用及意義
劉蕓萍 張華妹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林業局)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不斷被提高的生活質量,人們更加迫切期待改善森林的生態環境。本文通過分析造林綠化質量影響的主要因素,進一步探討生態環境建設造林綠化的意義,從而提出了一些推動造林綠化的措施。
生態建設;造林綠化;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人們對林業資源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特別是最近幾年不斷對生態環境和綠色環保理念的推廣,使我國加大了對森林的保護和環境綠化問題的重視程度,也使人民群眾提高了對造林的積極性,從而使我國造林綠化環境的整體質量得到不斷的提升。林業是我國重要的資源,能夠對社會公益事業以及基礎性產業的發展進行協調,它承擔著對森林資源進行培育保護以及生態平衡的重要任務。故此,對于林業發展要進行重視,有效的進行造林綠化,發揮其在凈化空氣、保持水土、改造自然、防治污染等方面的巨大功能,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生態建設、社會持續發展以及保證人類健康。
2.1 造林綠化管理方法不科學
在我國普遍存在只重視林業的營造、忽視對林業的管護現象。在造林綠化建造完成之后,第一時間內要做的事就是撫育和管護林業,而不是立即開放,進行山區放牧。由于山區放牧很多,所以經常會看見牛羊在山上覓食,這會極大的破壞林業,影響其發展。林業套種糧食的現象遍地存在于我國的偏遠山區,并且,由于一些退耕還林等工程項目的實施不到位,以至當地村民并沒有意識到林業的重要性,在樹林空隙間播種玉米以及棉花等農作物之后會導致林木枯萎,嚴重破壞造林綠化。由于缺乏科學的管理,并沒有對造林綠化中缺少的樹木進行補種,使得林木存活下來的幾率很低,林木的生長達不到具體的林業標準,出現惡性循環。
2.2 利益當先
當今社會對于林業資源的使用都存在相同的問題,就是把經濟利益放在首位,認為林業資源是一種再生的資源,所以無限的砍伐和使用。但是卻忽略了林業資源的再生是需要時間恢復的。目前來說,林業資源的破壞多過保護導致了林業資源不斷的減少,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災害。甚至由于管理不到位,原本林業的防洪抗澇作用都不斷的衰弱,造成嚴重的后果。
2.3 資金因素
社會意識形態的進一步更新,帶來廣大人民對生態林業的期望。林業因不能為國家、為政府帶來很強大的經濟受益,因此很難受到經濟的扶持,也尚未形成對于生態林業的資金計劃,因此各方面對林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不高,形成惡性循環,林業建設所需的資金不到位,也很難有新的作為。
3.1 消除空氣污染,凈化空氣
工業在最近幾年的發展速度在不斷的上升,污染空氣的情況也在不斷的加重,樹木吸附空氣中的固體顆粒,凈化空氣中的有毒氣體,有利于美化環境、凈化空氣,讓人們擁有更加健康的身心。
3.2 防風固沙,有效防止沙漠化以及土地退化
要對風沙的襲擊進行抵御,將土地沙漠化給有效的遏制住,植樹造林的力度就要加大。風和沙就是沙漠的武器,狂風肆虐,其所到之處都會成為荒蕪之地。在碰到防護林時,風的速度能夠降低70~80%。
3.3 有效緩解溫室效應
每天1畝樹林能夠吸收掉67kg的二氧化碳,并將48kg的氧氣給釋放出來。通過有關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大約會將230億t的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到大氣中,現今還在不斷的上升,這就使得海平面上升和氣溫變暖。造林綠化有利于對溫室效應進行緩解。
3.4 加強土壤蓄水能力,控制水土流失
生態系統中,水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人類的生命之源也是水,現今,我國供水嚴重不足,在缺水總量上,全國城市高達60億m3,同時,我國部分地區不合理的排放工業廢水,嚴重的破壞了水源水質,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情況。造林綠化可以涵養水源,與裸地相比,1hm2林地能夠儲存3000m3的水,將土壤的蓄水能力加強了,對水土流失進行有效的控制。我們的唯一出路就是造林保水。
3.5 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效結合
生態林業,本身具有繁復性,長期性,所以,要有更強和更多的融資意識和融資方法,投入高技術人才來進行規劃普及,提升技術宣傳。同時,生態林業建設應該具備強大的經濟生產功能,能逐步自給自足,林業工作者能夠通過參與到這項工作的同時獲得實際的收入。山區生態林業建設要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具體條件,因地制宜,搞好最佳林種、樹種結構配置,從而選擇最適合本地發展的生態林業模式。以江西某縣為例,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河、渠、路為骨架,網、帶、點、片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及6667hm2果樹帶為主體的水保經濟林體系,全縣林地面積達2.37萬hm2。其中,以蘋果、小棗、葡萄、梨及優質雜果等五個基地為核心的果樹面積達687hm2,優質板栗基地667萬hm2,果品產量達50100t,產值達6300萬元,形成了平地發展梨棗,發展板栗等傳統特色果品的生產格局,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效結合。
4.1 強化林木栽培
實現協調發展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尤其要強化純林改造以及幼林撫育,在育林區禁止砍柴、放牧等,將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提高。林業部門在退耕還林上,對于植樹造林計劃要因地制宜的進行制定,有順序地對林木植被進行恢復,改善有嚴重沙化以及水土流失地區的生態環境,對植樹造林進行利用,以此來達到防風固沙以及涵養水源的目的。為了讓綠化造林的生態效益以及經濟效益能夠得到保證,對于栽培與養護的林木管理務必要進行加強,將造林技術水平以及質量提高。采用先進的技術進行樹種栽培,如優良抗旱耐寒個體與群體篩選技術、配套豐產栽培技術等,對關鍵環節的技術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如:扦插、水培、壓條、組織培養等,將造林成活率提高。
4.2 加強養護管理
林業工程的相關單位對維護和檢查林業的工作要重視,并且在造林綠化的工作完成后,后續的維護措施和自檢制度要與之配套。在林木養護管理上,除病蟲害時,要對生物、物理、化學等方法進行合理的選用,避免病蟲害影響到樹種生長,確定施肥的廣度與深度時,要綜合考慮樹種品種、樹齡、土壤結構等因素。為了能夠將樹體營養水平以及根系的吸收效能提高,要立足于樹種根系的分布特點,在根系分布層中進行肥料,將肥料的效用充分的發揮出來。成立專門負責的管理部門,將崗位責任制給落實好,將造林第1責任人給明確好,將造林負責人的業績和造林質量進行掛鉤,同時實施相應的獎懲措施,使得林業部門人員能夠放大責任意識。比如,設置養護林業的責任區,在每個責任區內安排工作人員對樹苗進行看護,負責給樹苗澆水以及養護,定期對新苗生長情況進行檢查,及時對沒有成活的樹苗進行補種,讓造林綠化的質量得到切實提高。
4.3 加大補償力度
加大補償力度,拓寬融資渠道積極吸引社會力量投資生態林業,積極開拓籌集社會資金的渠道,加大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補償的力度。科技支撐是提高林業生產力的內在動力,而依靠科技是振興生態林業的根本出路,也是搞好生態林業建設的基本保證。
生態環境是我們生存的根本,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同時,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這就必須要做到加強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造林綠化是為了能夠不斷地改善生態環境,不可否認在現今的造林綠化當中,成效的確也比較的明顯。以后,務必要投入更多的力度在生態環境建設上,全員行動,大力的開展植樹造林活動,防止沙漠化,治理水土流失,促進我國環境、政治、社會、經濟共同的穩定發展。
[1]熊華平.關于做好造林綠化工作促進生態建設的探討[J].科技與生活,2015(19).
[2]葛賢權.我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法制化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24).
[3]楊爭林.對于當前綠化造林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的思考[J].生態環境,2013.
S731
A
1004-7344(2016)29-0220-02
2016-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