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民+徐乃佳
糖尿病不僅引起血糖異常,還造成蛋白質、脂肪的代謝紊亂。這失控的三大物質在人體的血管和神經系統“興風作浪”,才會引發冠心病、周圍神經病變等并發癥。有血管和神經的地方,就有糖尿病并發癥的可能。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分布的血管和神經為皮膚提供營養,支配其活動。所以糖尿病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病變不足為奇。若放任自流,不僅影響美觀,還可能帶來很多痛苦甚至危及生命。那么,遭遇皮膚病變,糖友該如何處置呢?下面就4種常見皮膚病變為糖友支招。
皮膚顏色改變
表現1:皮膚潮紅
【病情解讀】皮膚潮紅是在指甲周圍、面部和小腿等部位皮膚變紅,有時能看到血絲,有時紅色連成一片,皮膚無其他不適。多發生于血糖控制不佳的年輕病友,并發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時則更常見。因為血液是從動脈經毛細血管流回靜脈的,高血糖時,血液黏度增高,血液在毛細血管處流速緩慢,引起血管擴張,從而引起這種情況。
【應對措施】控制血糖后,癥狀可消失,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改善循環的藥物。平時防止高血糖,如突然出現皮膚潮紅需警惕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請盡快就醫。
表現2:皮膚灰褐色
【病情解讀】灰褐色皮膚對稱性分布于頸部、腋窩和肛門生殖器等皮膚皺褶部位,可有皮膚增厚,看上去像附著在皮膚上的“垢”,稱之為“黑棘皮病”。它的發生與肥胖、胰島素敏感性下降有關。
【應對措施】超重、肥胖患者加強控制飲食,適度運動,減輕體重,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二甲雙胍等增強胰島素敏感性的藥物,病情可緩解甚至痊愈。
皮膚形態改變
表現1:暗紅色丘疹
【病情解讀】常在脛前(小腿前部)分散或群集分布不規則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的表淺暗紅色丘疹,無自覺癥狀,發展緩慢,糖尿病控制良好后可緩慢消退,遺留色素沉著,有的亦可完全消退,但容易復發。這是糖尿病特有的皮膚病變,又稱“糖尿病性皮膚病”,與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有關,好發于老年、病程較長和伴有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的患者。
【應對措施】無特效治療方法,控制血糖有利于促進皮膚癥狀消退,也是有效的預防手段。切勿擅自涂抹藥膏。糖尿病性皮膚病常伴發糖尿病的微血管并發癥,如出現這種皮膚改變,請及時到醫院篩查其他并發癥。
表現2:黃色丘疹
【病情解讀】部分糖尿病患者伴有血脂異常,血脂會在皮膚沉積,出現米粒到黃豆大小、質地較硬的黃色丘疹,稱之“皮膚黃瘤病”,好發于上眼瞼內,也可在四肢、胸腹、臀部等部位皮膚出現(有的甚至如雞蛋大小)。
【應對措施】除了血糖,血脂也要盡量控制達標,注意少吃高脂肪食物,血脂異常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調脂藥物。病情控制后,皮疹可減輕或消失。某些局部性黃瘤影響美觀時,可進行激光或手術治療。
表現3:水皰
【病情解讀】表現為正常皮膚出現類圓形的水皰,直徑可從半厘米到十幾厘米不等,皰壁緊張,內有透明漿液,伴或不伴出血,無紅腫等炎癥反應,這稱之“糖尿病性大皰病”。主要發生在老年人、糖尿病病程較長病情控制不理想的患者身上。好發于四肢末端,以足、趾多見,常因受壓或摩擦而起,與代謝紊亂亦有關。
【應對措施】表皮松軟的水皰不要擅自弄破,應讓皰內液體自行吸收,每天用碘酒消毒后予無菌紗布覆蓋包扎即可;表皮緊張且直徑大于0.5cm的水皰,需到醫院抽吸盡皰內液體,然后包扎換藥;水皰自行破裂者,也需盡快到醫院處置,以防造成感染。同時注意保持患處清潔干燥,抬高患肢,按摩肢體,均有利靜脈回流、減少滲出和促進血液循環。
平時應控制好血糖,選擇寬松的軟底鞋,避免局部尤其是足部長期受壓,勿將各種熱源直接接觸皮膚,包括熱水袋、電熱毯、電暖器等,洗澡、泡足水溫應低于40℃。
皮膚瘙癢
【病情解讀】主要表現為全身或局部皮膚瘙癢,局部瘙癢常見于外陰、肛門、腰背等,呈陣發性,以夜間發作為重,嚴重者出現抓痕、紅斑、丘疹、色素沉著、皮膚干燥脫屑、血痂和皮膚肥厚皸裂。這是糖尿病合并的血管、神經病變,讓皮膚保水能力、皮膚排出汗液功能下降,引起皮膚干燥所致,
【應對措施】除了控制血糖,調節血脂外,還要注意瘙癢處忌搔抓,可予冷水濕敷或輕輕拍打癢處;保持皮膚清潔,但洗澡不宜頻繁,尤其是在秋、冬季,每周1~3次即可;熱水燙洗、用毛巾使勁搓洗均不可取;建議選擇中性或偏弱酸性沐浴液或浴皂;外用保濕潤膚制劑,嚴重瘙癢者可在醫生指導下內服結合外用藥物止癢,并發感染時需要抗感染治療。
皮膚感染:毛囊炎、蜂窩織炎、癬等
【病情解讀】糖友體內的高糖環境,為真菌、細菌和病毒的入侵和繁殖提供了機會。細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好發于頭面部、臀部,蜂窩織炎多發于下肢、足部,均表現為皮膚紅腫、發熱、疼痛;手足癬、股癬是常見的真菌感染,可見皮膚起斑疹、脫屑,瘙癢難耐,真菌中的白色念珠菌感染還會引起陰道炎,有外陰瘙癢、分泌物增多等表現;病毒感染以帶狀皰疹常見,引起水皰、疼痛等。
【應對措施】控制血糖是根本,如有上述感染可能,切忌擠壓或搔抓患處,盡早尋求醫生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