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下班后,與發小小聚。期間一朋友說:“公司半年前換了老總,這位老總自己精力充沛,就跟上了發條似的,也把別人都擰得特別緊。公司開會總是利用中午吃飯時間,大家一邊吃飯,一邊聽他講話。他的口才非常好,說得有時候讓人激情澎湃,但很多時候是在公開訓斥不得力的部門,讓人無地自容,于是我們的胃口越來越差。前一個月,有個同事突發胃痛,結果后來查出是潰瘍;前幾天,我也覺得不舒服,正準備去找你看看呢。”
我朋友說的這個潰瘍,應該是指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發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緊張、壓力大,個別患者在急劇變化的情緒下,可能突發潰瘍甚至消化道出血。精神力量如此之大,超乎我們的想象。
很多事例都證明,消化道的一些潰瘍,跟壓力很有關系,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工作壓力。如果老板總是讓員工壓力特別大,精神緊張,長此以往員工就容易得潰瘍。還有一些父母,常常在餐桌上訓孩子,孩子被訓得垂頭喪氣,眼淚汪汪,戰戰兢兢,消化會受到很大影響,長期會形成消化不良,引起營養不足。
這是因為一個人在緊張、煩惱、憤怒時,其不良情緒可通過大腦皮質擴散到邊緣系統,影響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直接導致胃腸分泌出過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使胃血管收縮、幽門痙攣、排空障礙,胃酸的腐蝕性會使胃黏膜保護層受損,長期的刺激最終形成潰瘍。所以吃飯的時候不但自己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也別讓同餐的人“堵著胃”。
潰瘍病患者癥狀加劇或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的出現,常常發生在情緒受打擊之后。據報道,在戰爭、地震環境下,居民、士兵其消化性潰瘍的發生率明顯提高。一些資料還表明,性格開朗、豁達寬容的人胃病發病率很低;長期精神抑郁、性格內向、嚴重精神創傷者消化道潰瘍、胃癌、結腸癌的發病率則很高。越來越多的證據提示,情緒不穩、容易沖動與脊髓和腦的相互作用可引起功能性胃腸道疾病。
中醫:情志與脾胃密切相關
醫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記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意思就是,看到肝臟的病,知道會影響到脾胃,應該先把脾胃補起來,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層就是防患于未然的預防醫學思想,另一方面就是心情對于脾胃病的影響。
比如說你要是生氣了,不高興,胃口一下子就沒有了。就算不生氣,思慮過度,也會導致思則傷脾。門診中就經常見到IT男,以及機械電腦工程師等,長期思慮過多,也容易導致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甚至出現腸易激綜合征、胃下垂,以及體能下降出現的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等疾病。
西醫:胃腸與情緒相互感應
美國生物學家認為,我們體內有兩個大腦系統存在。一個是眾所周知的頭顱中的大腦,另一個則是鮮為人知的在腹腔內的“第二大腦”。它們兩個互相對應,就好像一對雙胞胎,只要其中的一個感到不適,另一個也會產生類似的感覺。
“第二大腦”實際上也就是腸道內的神經系統,由分散在食管、胃、小腸、結腸組織上的神經元、神經傳感器和蛋白質組成。它們相互之間也快速傳遞著信息,獨立地感知、接受信號,并作出相關的反應,使人產生“愉悅”和“不適”的感覺。所以,我們有時非常餓的時候心情也會很差勁。
同時,控制人類以及某些哺乳動物情感的五羥色胺、多巴胺以及多種讓人情緒愉快的激素的95%是在腸道里面合成的。因此,情緒的很大一部分受腸道神經系統影響,例如“忐忑不安”就是腸道對生理壓力或緊張的提示信號。而情緒影響腸胃的情況更多些,比如“氣飽了”“相思得茶飯不思”等。
不久以前,人們還以為腸道只不過是帶有基本條件反射的肌肉管狀體,都沒注意到它的細胞結構、數量及其活動。后來,科學家驚奇地發現,胃腸道細胞的數量約有上億個,迷走神經根本無法保證這種復雜的系統同大腦間的密切聯系。那么胃腸系統是怎么工作的呢?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胃腸系統之所以能獨立地工作,原因就在于它有自己的“司令部”——人體“第二大腦”。“第二大腦”的主要機能是監控胃部活動及消化過程,觀察食物特點,調節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分泌。十分有意思的是,像大腦一樣,人體“第二大腦”也需要休息、沉浸于夢境。“第二大腦”在做夢時腸道會出現一些波動現象,如肌肉收縮。在精神緊張情況下,“第二大腦”會像大腦一樣分泌出專門的荷爾蒙,其中有過量的血清素。人能體驗到那種狀態,即有時有一種“貓抓心”的感覺,在特別嚴重的情況下,如驚嚇、胃部遭到刺激則會出現腹瀉。所謂“嚇得屁滾尿流”即指這種情況,俄羅斯人稱之為“熊病”。
胃腸神經癥:精神因素是主因
醫學界曾有這樣的術語,即神經胃,主要指胃對胃灼熱、氣管痙攣這樣強烈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倘若有進一步的不良刺激因素作用,那么胃將根據大腦指令分泌出會引起胃炎、胃潰瘍的物質。同時,“第二大腦”的活動也會影響大腦的活動。比如,將消化不良的信號回送到大腦,從而引起惡心、頭痛或者其他不舒服的感覺。人體有時對一些物質過敏就是“第二大腦”作用于大腦的結果。
比如,臨床上經常看到很多患者,明明沒啥問題,卻說,就是難受的不得了。
來醫院看消化內科疾病的患者大約有1/3的人是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胃腸神經癥”。這類患者通常是由于神經系統功能失調而引起的以胃腸道癥狀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系統功能性疾病。此類患者常常訴說消化不良、飽脹、胃部疼痛,或是吞咽困難,還有些患者會出現惡心、腹瀉或便秘等癥狀,而這些癥狀多與精神情緒的波動相關。這些人在經檢查后發現除少數患者有胃下垂外,大多數人胃腸道并沒有器質性病變。
一些人大部分時間持續忙于工作,心理壓力大或情緒有問題,心理壓力本身就會影響消化液分泌,導致胃腸蠕動減慢,出現食欲下降、飽脹等消化不良的癥狀。由于患者長期對胃腸道的過度注意,大腦皮層對胃腸道活動的敏感性增高,不僅對胃腸道的各種病理變化格外敏感,甚至把一些正常的生理活動也疑為病態,從而導致精神更加緊張。同時,過度緊張可加重消化不良,如此反復循環便形成了“胃腸神經癥”。
“胃腸神經癥”說好治也好治,說不好治,真的很難恢復和擺脫惡性循環。首先要消除緊張、擔憂和焦慮情緒,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與壓力,減少不良情緒的騷擾,加強性格方面的修養,培養豁達開朗的性格。同時,可以服用一些湯藥、一些抗焦慮藥物及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的藥物。通過多方調理,一般都會康復。
總之,對健康最重要的,是有一個良好健康的心態。可以說,即便你在吃飯,若郁思苦悶,或不如放下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