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豪
急性胃腸炎是夏秋季的常見病、多發病,多由于細菌及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致,表現主要有腹痛、腹瀉、嘔吐、惡心、發熱等,嚴重者可脫水,出現電解質紊亂、休克等。
本病歸屬中醫學“泄瀉”病范疇。病因多為外感濕邪、飲食所傷及臟腑虛弱等所致,病機關鍵為濕阻中焦;病位在腸,與脾、胃關系密切。
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治療本病多采用以下方劑:
1.生姜瀉心湯
組成與用法:制半夏、黃芩、黨參各9克,干姜、黃連、炙甘草各3克,生姜12克,大棗4枚。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功用與藥理:辛開苦降,宜散濕邪。本方以干姜、半夏伍黃芩、黃連辛開苦降、宣散濕邪,調理脾胃,使脾氣能升,胃氣得降;更益以黨參、炙甘草、大棗補益中氣,如此濕邪散、正氣復。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黃連、黃芩對大腸桿菌和痢疾桿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黨參、大棗能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半夏調理胃腸機能,使腸蠕動緩慢;干姜刺激消化液分泌,促進胃腸吸收,對急性腸炎、暴瀉療效優于五苓散、胃苓湯等。
2.腹瀉通治方
組成與用法:葛根、炒白芍各10克,苦參、車前子各15克,藿香、白術、炒山楂各12克,蒼術、茵陳蒿各10克,防風、木香、炙甘草各6 克,魚腥草25克。清水煎至300毫升,分2次服,每日1劑,3~5天為1個療程。
功用與藥理:祛邪健脾,助胃達肝。本方以葛根清熱解表、升發脾胃清陽而治下痢;配防風以逐邪;伍藿香、蒼術、茵陳、苦參清熱利濕;炙白芍柔肝;車前子利水;山楂消食和胃;蒼術健脾,共奏祛邪健脾,助胃達肝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藿香所含方藿香酮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有明顯抑制作用,藿香揮發油能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力;苦參能抑制大腸桿菌和痢疾桿菌;車前子、蒼術能增加尿量,減少腸腔水分;白芍所含白芍甙能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綜觀本方部分中藥的藥理作用,對急性腸炎外感寒邪內夾濕熱者療效顯著。
3.暑瀉湯
組成與用法:地錦草30克,藿香、炒黃芩、車前子、焦山楂各15克,木香10克,炙甘草3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功用與藥理:清熱利濕,止瀉。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地錦草鮮汁、煎劑及水煮濃縮乙醇提取液等對大腸桿菌、施氏痢疾桿菌、宋內痢疾桿菌、腸炎桿菌等均有較強抑殺作用;藿香、黃芩對大腸桿菌也有抑制作用;車前子能增加尿量而減少腸腔水分;山楂能增加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木香的水提液、揮發油和總生物堿對乙酸膽堿、組胺及氯化鋇所致腸痙攣有對抗作用。本方對濕熱引起的腹痛、腹瀉有明顯效果。
4.五苓散加減
組成與用法:茯苓、豬苓、石榴皮各15克,焦白術12克,澤瀉、厚樸各10克,桂枝6克,炒薏苡仁30克。清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2~5劑為1個療程。
功用與藥理:健脾利濕,止瀉。本方以白術、茯苓健脾;豬苓、澤瀉,薏苡仁利濕;桂枝溫中配川樸以行氣;石榴皮收澀止瀉而奏功。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石榴皮煎湯體外試驗對藿亂弧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等有明顯抑制作用;茯苓、豬苓、澤瀉有利尿作用,能減少腸腔水分而止瀉;桂枝所含桂皮醛有明量鎮痛作用。綜合本方中藥的藥理作用,對脾虛濕盛引起的泄瀉療效較佳。
5.止瀉湯
組成與用法:車前子(紗布包煎)30克,蒼術10克,玄胡索15克,每日1劑,水煎至250毫升,分2次早晚口服。
功用與藥理:車前子具有清熱、健脾止暴下作用;蒼術燥濕健脾;玄胡行氣止痛,脾氣健運,升降調和則瀉自停。現代藥理學認為,車前子、蒼術能增加尿量,減少腸腔水分;玄胡含延胡乙素能解除平滑肌痙攣,使腸蠕動減弱。對急性腸炎,臨床研究證實本方療效優于對照組。
總的來說,急性胃腸炎病機關鍵為脾虛濕盛,或兼感外邪或內夾濕熱,治療上當以健脾利濕、清熱燥濕或佐以透邪為指導原則,臨床上應視其兼證不同而酌情選方加減:
方1以經方生姜瀉心湯辛開苦降,調理脾胃,兼補中氣,治療暴瀉療效較佳。
方2以透邪達表之葛根、防風配健脾達胃之白術、炙白芍等為主藥,對急性腸炎外感寒邪內夾脾虛濕盛者尤為適宜。
方3以清熱利濕之地錦草為主藥,配伍清熱利濕、和中之黃芩、焦山楂、木香、炙甘草等,清熱利濕之止瀉作用較強,對脾胃濕熱引起的急性腸炎最為適應。
方4以淡滲、利濕、健脾之法組成,對單純脾虛濕盛引起的泄瀉效果明顯。
方5結合現代藥理研究成果,以利尿、止痛之意組方,適用于各種類型的泄瀉患者。但臨床所見因人而異,或兼濕熱,或夾外邪,或素體脾胃虛弱,治療上應隨方加減,大致如下:①畏冷,嘔惡者,加生姜、蘇葉、陳皮以散寒和胃;②暴瀉肛熱或大便溏泊,加黃芩、黃連、木香以清熱理腸;③發熱、口渴者加葛根、荷葉解肌生津;④腹脹、腸鳴者加蒼術、神曲、厚樸以祛濕調中化氣;⑤泄瀉每日多于5次者加積雪草、黃毛耳草以祛濕止瀉。
此外,也可辯證選用合適的中成藥:
1.藿香正氣膠囊(《大平惠民和劑局方》)
主要成分: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半夏、白術、陳皮、厚樸、桔梗、炙甘草。
功用與藥理:解表化濕,理氣和中。動物實驗證實,本方主要有解痙、鎮痛、增強細胞免疫功能、抑菌等作用。
用法與用量:每次4粒,每日2~3次,口服。
2.香蓮丸(《大平惠民和劑局方》)
主要成分:黃連、木香。
功用與藥理:清熱燥濕,行氣化滯。本品有抗菌、解痙作用。香連丸對痢疾桿菌、尤其是志賀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云木香的水提液揮發油和總生物堿對乙酰膽堿、組胺與氯化鋇所致腸痙攣有對抗作用,對濕熱引起的腹痛、腹瀉痛、腹瀉、里急后重者有效。
用量與用法:每次3~6克,每日2~3次,口服。
3.香砂平胃丸(明代龔廷賢著《萬病回春》香砂平胃散加減)
主要成分:陳皮、厚樸、炙甘草、木香、砂仁、蒼術。
功用與藥理:燥濕健脾,理氣和胃。本品有健胃助消化、調節胃腸運動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潰瘍等作用,對濕阻氣滯、脾胃不和引起的脘腹脹痛、腹瀉、惡心嘔吐、消化不良等癥有效。
用量與用法:水丸(每袋18克),每日2次,每次6克,溫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