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君巧
摘 要: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以數學中心組為依托,圍繞“有效教學”開展了系列化的說課培訓和比賽,說課在教學中的實踐作用日漸明顯。抓住教育契機,不要使它僅僅停留于形式,真正成為促進教師長期發展的金點子。
關鍵詞:有效教學;說課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6-00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020
下面我以“24時計時法”為例結合自己的教學從以下六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24時計時法”是冀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章的內容,屬于“數與代數”領域“常見的量”的知識。
二、說學情
一二年級學生已經認識了鐘表和“時、分、秒”等相關知識。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方式正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而時間單位正是比較抽象的計量單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能使學生很快進入到新課的學習中。
三、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了解24時計時法,并會運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二)過程與方法
能正確地把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了解24時計時法,明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
(二)難點
24時計時法與普通時計時法的相互轉化。
五、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我將運用“情境教學法”“直觀教學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通過課前調查得知學生普遍喜歡少兒頻道的節目,于是,我對教材稍作調整,出示了少兒頻道的節目預報表,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閱讀,并且思考如下問題。
1.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
2.你喜歡的電視節目在幾點播出?
3.“大風車”在幾點播出?等等。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回答。(通過思考,回答問題,讓學生建立對24時計時法的初步印象)
4.提問:“大風車在19:30播出,還可以說是幾時播出?”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馬上講解19:30是24時計時法,晚上7:30是普通計時法,并板書兩種計時法。接著讓學生仔細看板書,“你能找到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有什么不同嗎?”
“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普通計時法前面都有表示時間的詞語,比如,上午、下午、晚上,而24時計時法卻沒有這些。”
(二)運用直觀教學手段,有效突破重難點
1.播放新年倒計時視頻,引導學生說出夜里12時,是24時,也是0時,它既表示舊一天的結束也表示新一天的開始。
2.通過直觀的鐘表模型,演示一天24小時的過程。教師轉動表演示:時針從0時開始,慢慢走動2圈,第一圈,依次從數字1到12,第二圈在外圈上依次出現13到24。邊轉邊和學生說說這一時刻在干什么。(通過直觀的教學手段,讓抽象的時間直觀化,讓學生能清楚地看到鐘表上12個數字與24小時的對應關系,為接下來的尋找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關系做鋪墊)
(三)小組合作,探究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方法
教師提出“如果沒有鐘面,你能夠將兩種計時法進行轉換嗎?”小組討論后匯報自己的發現,此時學生已明確兩種計時法的轉換方法。這是教學過程的重中之重。
(四)回歸生活,應用拓展
1.出示“說一說”的內容,讓學生看圖并回答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并把兩種計時法進行互換。
2.練一練:1、2兩題學生獨立完成,并交流。
(五)課堂延深
把練一練第3題日出日落時間放到課后讓學生觀察記錄,再全班交流。以上就是我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最后用一句魯迅的話來共勉:時間,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時,可是一天的時間給勤勉的人帶來智慧與力量,給懶散的人只能留下悔恨。
本節課我努力遵照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新理念,力求充分體現教材編寫意圖。教師自己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整合于教學之中,使教學錦上添花。縱觀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通過課前調查得知學生普遍喜歡少兒頻道的節目,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喚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表明,學生對情境中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導入的設計先聲奪人,既幫助了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新課的學習搭建了認知平臺也抓住了學生和聽課教師。
2.主體參與,探索新知。新教材強調“以人為本”,發展人的主體性?;诖?,新課以觀察恐龍活動為主線展開教學,通過播放新年倒計時視頻和直觀的鐘表模型,演示一天24小時的過程。引導學生說出夜里12時,是24時,也是0時,它既表示舊一天的結束也表示新一天的開始。設計時始終圍繞著“自主參與,深刻體驗”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了自主意識,從而主動地探索新知。并且注重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如鼓勵學生選擇到自己喜愛的觀察位置去觀察;再如讓學生看完了恐龍錄像,你想說什么?等等,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
3.聯系生活,實踐運用。生活是現實的、豐富的,數學是抽象的,如果不把兩者聯系起來,學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節課大量地創造條件,讓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中。如上課開始的拍照、找一找是誰做了好人好事、拼照片等。貼近了學生,延伸了學習。從而使學生能從看到的物體的一個面,展開聯想到整個物體的形狀,培養了觀察立體實物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間觀念。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數學確實就在我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