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紅
(甘肅省張掖市第四中學,甘肅 張掖 734000)
展示,激趣,合作,提高
——初中語文課課前活動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馬志紅
(甘肅省張掖市第四中學,甘肅張掖734000)
課前語文活動就是利用課前五分鐘,以學生展示所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講述和清晰表達觀點的能力,傾聽習慣,掌控場面的能力,以及組織能力、恰當評價的能力,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課前活動不但能帶給學生成功的快樂,更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培養創新精神,提高語文成績。
展示;激趣;合作;提高
新課標對初中語文課的要求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則是以語文運用能力為核心,是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文知識積累、思想情感培養、思維品質形成、審美情趣熏陶、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習慣養成的融合。語文素養既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作文和口語交際能力,也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語文邏輯思維能力——在生活中善于運用語文的能力。語文課的主體是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學習、解讀、賞析,培養習慣,積累知識,形成方法,提高修養。課前語文活動就是利用課前五分鐘,以學生展示所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講述和清晰表達觀點的能力、傾聽習慣、掌控場面的能力以及組織能力、恰當評價的能力,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我校從六年前開始,要求文史類課程在課前要有演講,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這些年的探索中,大部分教師以介紹優秀作文,講故事,讀隨筆為主,隨意性比較強,全憑教師一時的興致所至,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系列活動體系。國內外對語文課前活動的研究側重于對其效果的研究,認為語文課前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擴大了知識面,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等等,但研究流于形式,缺乏策略的研究。本課題就是針對這種現狀進行整個初中階段的語文課前系列活動策略研究,以彌補課前活動研究的缺憾。
1.有助于提高我校的教學質量。教學質量是學校生活的生命線,如何運用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是學校工作的重心,是學校最關心和重視的。而眾多研究結論表明,學校工作的有效性依賴于教學的有效性,學校要想成為優秀學校,首先必須做到教學有效。而語文作為基礎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到其他課程的學習效果。
2.通過對課前活動有效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師對有效課前活動必要性的認識,提升教師的教育理念及執教能力,提高教學成績。
3.本課題研究針對我校語文課課前活動的現狀,具體探討教師應該掌握和運用的有效教學策略,探索有效的語文課課前活動策略,為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供指導,為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基礎。
4.通過組織、實施有效課前活動的實踐研究,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語文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1.課前活動是由學生主持、參與、評價的一種展示互動活動。在活動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臨時性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場面掌控能力,和一分為二的評價觀念。
2.課前活動宜平和不宜熱烈,宜理性不宜感性。平和有益于后面的課堂教學,理性有助于學生思考。若感性而熱烈,學生的情緒不易平復,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
3.課前活動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宗旨。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課前活動的目的就在于通過個別學生的展示,激起其他學生的好勝心和進取心,引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在讀書中獲得成就感,在展示中獲得堅持的動力。
4.課前活動以學生展示所學、所悟,獲得成就感為表象。讓展示的學生在同學面前樹立聰敏能干、博學多才的形象,無意識地提高他們的自我要求,從而提高班級目標。
5.課前活動的時間應以不超過五分鐘為原則。若超過五分鐘,則有喧賓奪主之嫌,會影響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
1.完整性原則。一年一個主題,三年一個整體,在活動中潛移默化。
2.學生為主原則。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由學生共同參與制定主題,具體要求,展示形式,評價標準,并成立監督小組,匯總評價結果,學期結束時做總結。
3.目標明確的原則。在課前活動中,以提高學生閱讀興趣、擴大知識面、擴大眼界、獲得啟示為宗旨。內容包括:古文典籍、名著推薦、生活常識、前沿科技、名人名言、讀書感悟等。
4.靈活性原則。分年級、分學期設定活動內容,針對實際情況、突發情況,適當微調。
經過兩輪的實驗,我們發現:七年級九年級的活動安排,學生比較感興趣,尤其是九年級的名著介紹,學生在介紹時,提出了許多新穎的觀點、發現,從而激發了全班同學的閱讀興趣,有時需要專門留一兩節課,用來辯論或展示他們的新發現,比如古人使用人才中的同鄉情結,劉備不可能恢復漢室還于舊都,林黛玉在寄居賈府期間的失誤等等。展示發現,陳述依據的過程中,既激發了思維火花,又為形成個性讀書方法獲得了啟示,語文課前活動的宗旨,在這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八年級的典籍名言介紹,一直不盡如人意。經過調查發現,主要原因是語言障礙,文言文畢竟不同于現代文,讀懂不易,遑論熟悉。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更多的是求助家長,而家長對這類典籍感興趣的極少,熟悉的就更不用說了,教師最后不得不接手,累死累活,效果還不好。第二輪我們加入了“學生習作展示”,效果才好了些。
語文的外延是生活,能力的培養須借助實踐才能實現。讀書是獲得生活經驗與教訓的捷徑,是對于社會生活的提前認識,學校學習的過程就是為社會生活在做準備。只有讓學生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與能力實踐,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立于不敗之地。交流在知識交換與方法獲得中有著讀書不能替代的作用。課前活動是一種極好的交流展示平臺,它不但能帶給學生成功的快樂,更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培養創新精神,提高語文成績。
[責任編輯金東]
G63
A
1673-9132(2016)24-0220-154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