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立英/編譯
?
一個人人擁有機器人的世界
——令人心馳神往的2040年
蔡立英/編譯

· 當今,技術變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加速,會創造出一個我們幾乎無法想象的世界。
2001年3月,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RayKurzweil)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為人類發現要了解自己的未來其實很困難。他指出,從歷史來看,技術變革顯然是呈指數式演進的(即使我們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且在未來幾十年,世界將會變得全然不同,甚至人類自己都認不出來。“我們在21世紀經歷的將并不是100年的進步,而更像是兩萬年的進步(以今日的發展速度來計算)。”他在“加速回報定律”(The 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中如此寫道。
這篇文章發表15年后的今天,庫茲韋爾已是谷歌公司的工程主管,他的文章受到了未來學家們的狂熱追捧。其中一些預言顯得古怪或夸張,但是技術專家們說這些預言通常遵循了基本原則。他們說,從計算能力到數據存儲,再到互聯網的規模和性能等,這一系列使能技術就是指數式進步的證據(參見本期封二中“突飛猛進的技術進步”)。這些進步正在創造引爆點——到時候諸如機器人、人工智能(AI)、生物學、納米技術和3D打印等技術將跨越一個門檻,觸發突如其來的重大變革。“我們生活在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世界,全然不同于我們的祖輩所生活的世界,”斯坦福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李飛飛(Fei-Fei Li)說,“這種感受對我們的孩子和孫子來說將會越發真切”(參見本期封二中“未來的技術發展重點”)。
庫茲韋爾和其他人認為,人們之所以覺得這種技術變革速度幾乎是難以理解的,是因為人類的天性是察覺線性增長而不是指數式的增長——就像當一個人放大了圓的一小段,看到的幾乎是一條直線。人們往往回顧過去幾年后才猛然發現變化是這么劇烈。現今社會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很多事情,在幾十年前看來原本也像是充滿未來主義色彩的胡說八道:例如,我們如今能在網絡上搜索數十億個網頁、圖像和視頻;手機變得無所不在;數十億個互聯的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測包括從地球狀況到我們的心跳、睡眠和步伐的一切事物;鞋盒大小的無人機和衛星在天空漫游。
“突飛猛進的技術進步”中所有的因素正匯聚在一起,把看似充滿未來主義色彩的技術從實驗室推向市場應用,推上與個人計算機和消費類電子產品相同的市場化道路。
如果技術變革的步伐以指數的速度在加速,所有這些技術進步可能在幾年后就會變得稀松平常。讓我們看看“深度學習”這種形式的人工智能,它使用強大的微處理器芯片和算法來模擬利用經驗和海量數據進行訓練和學習的神經網絡。今年一月,谷歌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利用深度學習技術使得計算機在圍棋比賽中首次戰勝人類專業選手,一直以來圍棋都被視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一項重大挑戰。研究人員告訴《自然》雜志,他們預見到了距今短短20年后甚至更短時間的未來,到那時,具有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將同汽車和電話一樣融入尋常家庭、辦公室和工廠。麻省理工學院計算科學和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丹妮拉·魯斯(Daniela Rus)認為,技術變革的“顛覆性指數式”進步將創造出“一個人人擁有機器人的世界,機器人將滲透到人類的日常生活中”。
李飛飛指出,人工智能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其在現實世界的應用正在逐步實現,比如無人駕駛汽車、虛擬現實技術等等。隨著一些財力雄厚的公司,比如谷歌、蘋果、Facebook、微軟,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研究領域投入巨資,這些領域的進步很可能還會加速。曾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機器人挑戰賽負責人的吉爾·普拉特(Gill Pratt)去年提出一個問題:機器人是否即將經歷“寒武紀大爆發”,也就是一個機器人快速多元化的時期。普拉特認為,盡管單個機器人還達不到一個蹣跚學步幼兒的學習能力,但是機器人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即人類相互之間交流信息的速度只有每秒10個比特,而機器人卻能通過互聯網以比人類快一億倍的速度交流。這會導致眾多機器人以光速互相建立學習經驗。普拉特于2015年9月受聘擔任豐田研究院院長,這是一家投資10億美元致力于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研究的新公司,總部位于加州帕洛阿爾托。
很多研究者認為做好準備迎接未來的新世界很重要,“機器人變得越來越強大,因此我們必須對設計和操作這些機器人更加負責任。”李飛飛說。2015年1月,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和特斯拉汽車的創始人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比爾·蓋茨和斯蒂芬·霍金等人聯合簽署了一封公開信,呼吁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社會影響開展廣泛的研究,最大化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的好處,避免其潛在的危害。這封公開信至今已得到超過 8 000人的共同署名。
但是,預測未來也可能是一個愚人的游戲,并非每個人都相信技術變革將會如此快速地對人類社會帶來巨大沖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師肯·戈德堡(Ken Goldberg)質疑技術是否會以指數速度無限地持續進步下去。“過于樂觀看待技術繁榮的危險在于,可能會設定不現實的期望,觸發下一個人工智能的冬天。”他說。人工智能的冬天暗指人工智能歷史上炒作被失望代替,研究經費隨之大幅削減的時期。戈德堡說近來關于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會超過人類智能的警告是“過于夸大了”。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計算機科學家斯圖爾特·拉塞爾(Stuart Russell)對技術的指數式進步必然會產生變革性飛躍的觀點提出質疑。他說:“如果我們擁有計算速度比現在快萬億倍的計算機,人工智能也不會達到人類水平。”他還半開玩笑地說:“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只是以快萬億倍的速度得到錯誤答案。關鍵是真正的概念和算法上的突破,而這個很難進行預測。”
拉塞爾也簽署了霍金的公開信,并且說有一點很重要——不要忽視技術可能被用于具有潛在危害性的方面而產生嚴重后果。“100年前,我們在化石燃料技術上就犯了這個錯誤,現在要消除這個錯誤造成的影響深遠的后果可能為時已晚。”
[資料來源:Nature][責任編輯:絲 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