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蘭
閱讀能使人積累知識,培養本領,陶冶情操,進行相關知識、情感、態度的交流,讓人身心愉悅。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將閱讀的科學方法傳授給學生,是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對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有深遠意義。新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提倡學生在閱讀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因此,閱讀教學必須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天地。那么,怎樣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呢?在實踐中我總結了幾點做法。
一、巧設民主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
教師想要創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情境,首先就要教師以微笑的面容、親切的話語、飽滿的激情感化學生、親近學生。并且教師要善待學生,當學生出錯時,老師不訓斥,不懲罰,要耐心指導,當學生取得點滴進步時,應給予及時肯定,并鼓勵他們。如:我在教學時,將自己也列為學習的一員,與學生一起操作,一起討論。對表現出色的學生以風趣幽默的語言表揚他們,只有教師能發現、獎勵和發展學生在閱讀中所表現出來的每一個長處,他們才會以樂觀的態度對待教學活動,愛上這門課程。對待學困生更是耐心地指導他們、鼓勵他們。常鼓勵他們說“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來”等,使他們感到老師和他們一起動腦,一起學習。這樣就慢慢打消了學生對老師的懼怕和隔閡的心理,于是在輕松愉快地合作學習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二、營造氛圍,引發閱讀興趣
語文老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便是:教育學生喜歡上語文課,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教學中增強趣味性,在活動中、在游戲中帶領學生學習語文,應用語文,使學生品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這樣才能提高興趣。學生只要對學習產生興趣,就會調動各種感官,共同引起對學習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活動提供最佳心理準備。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實際出發,確立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營造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如我在教學生朗讀《可愛的草塘》課文時,讓學生先看看課文,喜歡讀哪個自然段,就讀哪個自然段。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朗讀之后,教師根據學生朗讀的情況,或表揚,或指導,或聽范讀后再讀,再一次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向前邁進了一步。在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我組織了學生開展吹畫活動。學生在潔白的紙上,滴一滴墨水,用嘴吹出各種美麗的圖案。正當學生興高采烈地欣賞自己的杰作時,或對那一張張引人注目的美麗的畫卷贊嘆不已時,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重溫:“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好看極了。有的全身布滿彩色的條紋;有的頭上長著一簇紅纓;有的周身像插著好些扇子,游動的時候飄飄搖搖;有的眼睛圓溜溜的,身上長滿刺兒,鼓起氣來像皮球一樣圓。各種各樣的魚多得數不清。正像人們說的那樣,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這一段話,學習作者用排比句式,比喻手法描述吹出的畫面,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三、提供參與機會,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獨立活動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現自我。一位教師在教學《雨點》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充分體悟課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場景,他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組織學生自讀,在自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理解并在小組內討論,通過討論,教師認為學生對“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理解還比較抽象,他又組織學生通過表演來理解、體會。在動作表演中,他發現一些學生表演動作不到位,動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豐富,他又通過評議引導學生重新體會。一節課,學生始終在他自然順暢的導引之下,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感悟,實現重點訓練項目人人都有參與機會。每一名學生都參與了對重點詞語的理解,并以此為切入口,突破了本課的學習難點,順利實現了學習目標,課堂也一改沉悶局面,學生在課堂上也“活”了起來。
四、注重積累,培養學生感悟能力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極為重要。如《草原》一課教學中,教師課前可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發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時,抓住景物品詞句,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體會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寫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時,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五、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
“學貴有疑”,知識往往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必要前提。閱讀也不例外。能抓住重點,抓住關鍵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種能力對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閱讀中要提出自己的疑問,要探討疑難問題。閱讀應是開放性的,閱讀不僅在課堂,而且在課外,如圖書館、網絡等。閱讀應是有挑戰性的,要敢于探究未知,要張揚個性,要有創新。閱讀還應是實踐性的,要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方法進行綜合運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總之,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應成為小學階段總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在整個閱讀活動中,教師不僅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還是他們的欣賞者,要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中,在活動中對學生“言傳身教”,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