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鳳輝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而“價值探究”又重在過程。為了充分展現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合作意識,讓學生智慧之花在這一過程中綻放;實踐、創新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錘煉;口語交際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培養。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對《威尼斯的小艇》一課中的片斷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片段一:(設疑導課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到威尼斯去游覽了一下,威尼斯給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呢?
生1:威尼斯是個水上城市。
生2: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小艇。
生3:威尼斯的人們離不開小艇。
生4:威尼斯的小艇很多。
……
(學生各抒己見,情緒高漲。)
師:是啊!威尼斯這座水上城市太特別了,僅僅去一次還不過癮,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威尼斯,去欣賞那個特別的城市。請同學們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第一自然段。
(學生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師: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生1:威尼斯是個水上城市。
生2: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生3:小艇是大街上的汽車。
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只小艇,并在船肚里寫上“主要的交通工具”幾個字。
師:課文的哪些自然段體現了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請同學們快速讀課文找一找。
(學生迫不及待地閱讀課文,一時讀書聲此起彼伏。)
片段二:(動手實踐——學習小艇與人們的密切關系)
生:課文第5、6自然段體現了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讀5、6自然段,合作完成你們手上的調查表。
(學生看了看調查表,一邊讀課文一邊填調查表,此時有讀書聲,有討論聲,有沙沙的寫字聲,學生個個積極踴躍。)
師:拿出自己的調查表貼在黑板上,與同學們一起檢查調查表的完成情況。
片段三:(發揮想象、個性創新、發展口語交際)
師:青年婦女乘著小艇會去干什么?
生1:青年婦女乘著小艇去商場買化妝品。
生2:她們乘著小艇到親朋好友家玩。
生3:青年婦女乘著小艇去公園散心。
生4:青年婦女乘著小艇去茶館打麻將。
……
(全班學生開動小腦筋,聯系生活,發揮想象。學生的想象五花八門。)
師:除了以上這些人會乘小艇去干各自的工作。想象一下,還會有哪些人會乘小艇去工作或學習呢?
(學生再一次進入大膽的想象之中,不一會,班里小手如林,學生爭相發言。)
生1:叔叔乘小艇去公司上班。
生2:爸爸帶這全家乘小艇去旅游。
生3:星期天,小朋友們乘小艇去溜冰場溜冰。
(此時學生興趣盎然,發言再次進入高潮。)
師:是啊!這么多的人都乘小艇去干各自的事,同學們,這些都說明了什么?
生1:說明了在威尼斯,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生2:說明了小艇與人們的密切關系。
師:小艇與人們的關系密切是為什么呢?引導學生用“因為……所以……”說話。
生1:因為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所以它與人們的關系密切。
生2:因為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所以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學生爭相發言)
教后反思:
1.設疑導課,激發學習興趣。當代教學設計理論家和教學心理學家梅里爾教授提出,教學必須以問題為中心,要圍繞激活、展示、應用和整合這樣一個循環圈展開。即創設問題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經歷探索思考的過程。在教學一開始,我便設置疑問鞏固了已學知識,使學生對威尼斯有更深的印象。一句簡單而有意義的問話也激發了學生興趣,使學生很快地投入學習的高潮中。其次,在以下的教學中也設計了一些關鍵性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把知識歸類進行跳躍式學習。在設計本課時,我大膽嘗試了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換序和整合。由于此課第一自然段講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而第5、6自然段是寫人們與小艇的密切關系。因此,在學習了第一自然段后,用“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從課文的哪些自然段可以看出?”這樣一個問題很自然地導入了5、6自然段的學習中。這種使知識結構完整化的學習,既節約了時間,又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3.動手實踐,學習文本。新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本節課關注的是師生多向互動,動態生成的教學模式,設計了師生、生生交往、合作學習的活動場景。5、6自然段雖然文字淺顯,如果采用單調的讀和問,則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為此,我采用小組合作完成調查表的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變無味的閱讀為有趣的調查,有趣的調查能讓學生投入到讀書活動中,從而達成共識,達到共享。
4.拓展文本,發散思維。語文學習來源于生活,讓語文教學充滿生活氣息,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當啟發學生想象“青年婦女乘小艇去做什么?”“還有哪些人會乘小艇去工作或學習?”,學生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思維一下子得到發散,頓時,媽媽平常的愛好便成了想象青年婦女的源泉,而身邊最熟悉的人們的活動便成了還有哪些人會乘小艇去工作或學習的想象空間。豐富的想象和精彩的口語表達及時填補了本自然段的空白,從而較好地感受了文本所要體現的“小艇與人們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一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