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怎樣在有限時間和空間內采取恰當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較大容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識,同時,充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怎樣才能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呢?
一、案例描述
教學蘇教版國標本第十冊《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課時,首先以魯迅的評價及文中的描述介紹了《史記》的巨大價值,接著讓學生針對課題質疑。學生提出了三個問題:“為什么用‘憤不用‘奮?”“司馬遷為什么要發憤寫《史記》?”“司馬遷是怎樣發憤寫《史記》的?”我覺得這幾個問題提得太好了,于是很高興地把它們寫在黑板上。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知道“發憤”含有振作精神,決心要做某事的意思。第一個問題很快解決了,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然后,我告訴學生第二個問題就沒那么簡單了,要仔仔細細地讀課文。我的故作神秘讓他們一下子勁頭十足,眼睛盯著書,嘴里振振有詞,不時用筆做上記號。于是,小手一個接一個地紛紛舉了起來。在說到司馬遷從小受居住環境、家庭環境的影響對歷史產生濃厚興趣,開始學習歷史時,我補充了關于司馬遷出生地“龍門”的傳說,有的學生立即反應到,這使司馬遷從小立下志向,要做一番大事業;在說到父親臨終囑托時,我指導朗讀,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體會司馬談未完成心愿的遺憾及對司馬遷的殷切期望。學生想象,“此時,司馬遷會對父親說什么?對自己說什么?”感受司馬遷決心的堅定;在說到司馬遷遭受飛來橫禍入獄受刑,幾經掙扎完成《史記》時,我補充了他為李陵辯護的事和他在《報任安書》中提到的宮刑的奇恥大辱、幾位“重于泰山”的人。他們聽得聚精會神,這在我們班課堂上十分難能可貴的。接下來是全課的重難點“司馬遷經過怎樣的心理斗爭,他會想些什么?”我很擔心學生和以前一樣遇到這樣的問題都無話可說,可這次他們不僅說了,而且發言熱烈,說得很好。“為了給朝廷保住人才,落得如此下場,今后被街坊、其他官員嘲笑,怎么見人啊!不如死了,一了百了。”“我從小就想做一番事業,如果現在死了,就會一事無成,而且要背負宮刑的奇恥大辱。”“父親臨終淚流滿面的囑托,我還沒有完成,如果現在選擇死亡,就是不孝。”“孔子、孫臏、屈原都曾忍辱負重,完成了曠世巨著,我也要像他們一樣死得有價值。”……
二、案例分析
這節課讓我覺得學生學得主動、透徹,不僅發言面變廣了,而且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教學目標。我想是因為我將這節課變簡單了,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我所謂的簡單,并不是降低學習要求,只提一些淺顯易懂的問題,而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吃透語文教材,把握教學重點。語文學科特點之一就是它涉及學生各方面能力培養,想要通過一節課就得到很大提高是絕對不可能的。當前語文教學存在一個很大誤區,錯誤地理解教材,往往使勁挖一篇文章,挖出很多東西,結果預計課時內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學生也消化不好。其實,鉆研教材是對的,但應該重在研究教學重點,以及如何完成。目標的制定最終要讀透教材。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師需要對教材有深度、全面、系統的解讀。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編寫意圖,才能吃透教材精神,才能實現對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學才不至于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2.簡化教學難點,降低學習難度。課堂上經常會在難點上浪費很多時間,費了一番周折之后,學生聽得朦朧,老師急得不知該怎么說。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教學實際需要靈活處理教材,甚至對現在的教材內容加以適度補充或重新組合,活化教學內容,縮短學生生活與教材內容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教學中,老師應充分利用教材、教學圖片、實物及學生情感體驗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想象力。給孩子一個臺階,他們就能很快爬上來。
3.減少課堂提問,讓學生學得輕松。一個又一個問題像炮彈似的向學生拋去,給他們帶來巨大壓力,使他們疲憊不堪。試問,在此狀態下,他們還有心情體會文章的情感嗎?思想開小差在所難免,因為他們需要休息。所以,教師要優化教學策略,設計統領性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