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潔
摘 要: 小學語文教學應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等非智力品質,而不是像當今教育那樣強調知識與技能傳授。本文結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論,談談教育現狀,探討如何解放學生,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關鍵詞: 陶行知 解放 創造 語文課堂
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千古百計地“教”,緊追緊趕地“灌”,不是鼓勵學生追尋事實、反思現狀、質疑真理,而是要求學生承認事實、贊美現狀、接受真理,促使學生一味順從,盲目記憶,抹滅各項。于是,便有了解放學生的吶喊。針對解放學生這一提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真知灼見——六大解放。我將陶行知的解放思想從兩個方面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力求讓學生在解放的空間中愉悅地學習。
一、解放雙手——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正如陶行知所說的: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是何等重要。但在語文課堂中,學生的雙手更多的用來做什么呢?舉手,寫作業。實施創新教育必須改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如何解放兒童的雙手,使學生的雙手有真正動起來的機會呢?這就需要教師依托教材,有意識地讓學生動起手,從而加深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如教學《詹天佑》時,預先準備了沙子,在講臺上壓成小山形,上課時指著“沙山”說:“這座山就是居庸關,一會兒要變成八達嶺,最后要變成青龍橋附近的陡坡。根據課文內容,我們要請7位同學當小工程師,當火車司機。先開居庸關。”一位學生上來用兩支鉛筆同時從“山”的兩端向中間插,表示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隧道,并且交代要測量準確,不能錯開;次開八達嶺隧道,一位學生先用鉛筆從“山”的頂部向下插,再用鉛筆從“山”的兩端向中間插,并且交代打下豎井向兩頭鑿,兩頭同時向中間鑿,形成四個工作面,工期自然縮短;再解決陡坡,一位學生用尺子架設了“人”字形線路,并且指出“人”字形線路是為了減小坡度,坡太陡火車就開不上;最后是火車,一位學生用粉筆當火車,表明車頭車尾,邊開邊講:“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車頭,一個在前拉,一個在后推。過了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車頭拉,原先拉的車頭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由于學生實地操作演示了,思維活躍,興致很濃厚,鍛煉了理解課文、投入實踐的能力,達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學效果。
二、解放嘴巴——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一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新。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小孩子得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
首先要放下教師的架子,讓學生敢問。
培養學生可貴的質疑膽略和氣魄,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讓學生敢問。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要放棄師道尊嚴的思想,把自己當做學生中的一員,與他們共同學習、共同娛樂,讓學生感到教師的親切可信,做學生的朋友,使他們在朋友面前盡情暢談自己的疑問,充分尊重學生的提問權利。
如教學《大江保衛戰》這篇通訊時,學生無論從語言文字還是視頻中都能感受到這場災難的嚴重性和子弟兵的英勇,由此會產生各種好奇和不解,此時教師同學生一起經歷,讓學生勇敢地問、充分地問。
其次要教給學生質疑方法,使學生善問。
陶行知先生說:“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教學中,我努力引導學生質疑,給了學生適合的思考時間,逐步培養學生善問的良好習慣。
1.預習質疑。蘇教版課文文質兼美,布置學生預習時,要求學生邊讀邊想,把難解有疑之處寫在自己的質疑本子上,準備課上討論。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因而提問水平也不一樣,但都反映了他們認真讀書、善于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疑在點子上的同學,教師要予以表揚,這樣能促進他們更積極思維。
2.標題質疑。標題是文章的眼目,精心提煉的標題能以一目盡傳精神。學生學課文,首先接觸的是標題,引導學生對標題質疑,既有利于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低中年級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是《我不是最弱小的》,在黑板上書寫好課題后,先指導學生把課題讀正確,然后問學生:“讀了課題后,你想知道什么呀?”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問:“我是誰?有的問:“為什么他不是最弱小的?”還有的問:“那么誰是最弱小的呢”……如此提問,接下來的課文學習就水到渠成了。
3.教后質疑。一篇課文教學完畢,不等于學生沒有“疑問”了。如果留一點機動時間,讓他們提出不同見解,就有利于促進思維、深化理解。如學完課文《第一次抱母親》,有些眼尖的同學就發現,在課文的結尾處,作者用了一個省略號結尾,這樣有何意圖呢?對此,我稍作點撥,同學們明白了原來作者是故意設置了一個空白,讓同學們去想象、去思考:接下來的故事會怎樣呢?
陶行知先生的“六個解放”思想是多么明智、多么深遠。讓我們解放學生,還學生創造空間。讓我們緊密結合陶行知先生的“六個解放”思想,把它們融入教學實踐中,以提高語文教學水平,提高業務能力。相信那時我們的教育一定是一番不同的景象。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宋建文.解放學生[M].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3]夏冬梅.解放孩子,讓語文教學更具活力[J].才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