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莉莉+孫夢男+熊武霞
摘 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創業創新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制高點,大學生作為最具創新活力和創業潛力的群體,培養其創業創新能力至關重要。目前高校紛紛設立了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教學課程與實踐基地,但相應的評價體系應該隨之建立與完善,學生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以評價體系為導向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可以檢驗教育教學成果。本文提出從創新創業意識、知識水平、實踐能力三個角度選擇創新創業質量評價指標,構建一套立體的、系統的高校創新創業教學體系。
關鍵詞: 大學生 創新創業 影響因素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現狀與分析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
調查發現,整體來看超過半數的大學生考慮過是否創業,40%的學生認為自己創新創業意識的來源為學校,由此可見學校在創新創業方面的作用還是不可小視的。但是從學校方面看,各高校學生創業意識的來源略有差異,本科學校學生更加信服于成功人士的經驗,而專科學生在父母影響和政府政策方面受到的影響很大,其原因可能是專科學校學生更早地接觸社會,對政策的關注和敏感程度比較高。
(二)高校創新創業課程
目前,常州大學等四所高校均長期開設創新創業類課程,但是在調查中發現學生的修習熱情并不高,甚至一部分學生表示不參與、不知情,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高校所開課程與學生所需課程類型不對口,一些課程以公選課的方式呈現,缺乏有效的考評方式,加之課程內容枯燥,學生很容易在這種情況下逐漸放棄相關學習,甚至喪失創新創業熱情。
(三)大學生實踐參與情況
我國現在創新創業類比賽已經較為豐富,包括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大賽(“大挑”)、“創青春”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小挑”),在項目內容上逐漸趨向多元化,但是高校學生對比賽的參與度并不高,這可能與高校的宣傳不足、校園文化氛圍不夠有關。另外,調查發現現在很多高校培養方案忽視了實踐基地的孵化與創建,使創新創業停留在理論層次而缺少實踐的支撐。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影響因素研究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與分析
創新創業教育在國外發展較早,且學者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多側重于創業者的心理特征和個性特征。美國學者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能力即創造力,并在《論人類智力的本質》中進行了詳細闡述;斯滕伯格提出創造力的三側面模型,即人的創造力是由智力風格、智力側面和人格特征組成的;Gideon D.Markman提出了成功創業者需要的自身素質即10個“D”法則,包括自我感知能力、識別機會的能力、堅定不移的意志、豐富的人力和社會資本及出眾的社會技能等,他認為條件越匹配,那么該創業者越容易成功。
國內關于創新創業體系的研究較晚,但是近年來由于國家政策的重視,研究成果日趨豐富,總的來說,可概括為三個方面:普及論述方面,周志強等主要闡述了現行高校創新創業體系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高校創新創業體系的影響因素,趙安勇提出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改革研究;高校創新創業體系的模式與完善等問題,李如鐵提出構建“意識空間、體驗空間和實踐空間”三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綜合來看,國外創新創業體系方面的文獻非常豐富,這為本課題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有益的借鑒。國內對體系方面的探究,更多的是對客觀行為模式的評判與研究,缺乏主體能力考量、能力評價方面的研究。
(二)創新創業意識評價指標
思維意識是創新創業過程中必須具備的輔助性條件,創新創業教育以培養具有優秀創業素質和開創性的人才為目標,引導大學生培養一種敢于開拓的創業精神,提升個人創新意識能力。評價一個創新創業人才的思維意識成熟程度,要觀察其實踐過程中是否具有以下精神意識。
1.冒險精神。冒險精神是創新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把它作為意識指標的首要因素,冒險精神還意味著善于發現問題、敢于質疑和打破常規。
2.發散思維。發散思維表現為思維視野廣闊,許多心理學家都把這項因素作為創造力的主要特點,如學生的舉一反三意識就是一種思維發散表現。
3.責任意識。責任意識是一種自覺意識,這種意識的本質是主動動手動腦完成任務,表現為對工作的認真態度。
4.服務意識。創新創業開始以后需要創業者具有服務意識,即為集體(或別人的)利益或為某種事業而工作。
(二)創新創業指導知識水平評價指標
知識水平越高其創造力越大,創業成功可能性越大,豐富的知識是進行有效實踐的基礎。知識水平在創新創業評價指標中是可以量化的評價標準,可以通過試卷形式,考核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包括專業知識和綜合知識。此外,通過試卷測試,也可以間接量化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
1.專業知識。專業知識水平指對涉獵的專業知識掌握程度,以此作為創新創業能力指標之一可以使文化知識對大學生產生深遠影響。
2.綜合知識。對知識的獲取不僅局限于書本,還要通過更廣闊的方式獲取知識,如信息檢索能力。
3.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以此為指標的目的是關注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4.認知能力。認知能力常被用來測試人的實際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包括對注意力和記憶力的考察,是可以通過試卷測試量化的因素。
(三)創新創業實踐評價指標
實踐是檢驗知識和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個體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越高,實踐經驗越豐富,創業成功可能性就越高。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時,大多數人都以失敗告終,雖然有市場環境變化等客觀原因,但學生本身實踐能力欠缺是主要原因。因此提出以下指標。
1.溝通能力。溝通能力是一個人生存與發展的必備能力,包括傾聽能力、表達能力及思辨能力等因素。
2.身體素質。身體是創業的本錢,沒有健康的體魄、充沛的體力和精力,很容易影響創新創業能力的正常發揮。
3.決策能力。決策能力指面對問題與機遇果斷、正確地選擇有效方法,包含對創業者信息提煉能力、預測能力和判斷能力等的考察。
4.實踐經驗。實踐經驗是個人從多次實踐中得到的知識或技能,是個人對實踐最終成果的經驗吸取,評價指標包括大學生創業實踐成果、比賽活動成果。
三、總結與建議
創業教育并不是要求每一個大學生都創業,而是培養大學生的開拓性精神,著眼于大學生長遠發展需要的品質,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創新創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一方面利于大學生自我評價,找出不足完善自我。另一方面利于高校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彌補高校師資、課程設置、全程指導等方面的不足。為做好新形勢下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提供思想和方法論指導,特依據評價體系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對策、建議。
(一)創新創業意識提升建議
1.高校應該構建資源共享、創意比拼的新媒體平臺,打破信息的壟斷性;打造整合人才、融合創意的多元化交際平臺;形成校企合作、反饋引導的良性“生態圈”。
2.社會和家庭方面應該給學生的創新創業行為創造更寬松的環境,在精神上支持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
(二)創新創業知識水平提升建議
1.對知識水平的評價可以指導高校創新創業課程的開展,高校設計創新創業類課程要在行業能力素養要求與特點分析的基礎上開展各專業實施性教學計劃的研究和制訂。同時構建以能力為本位、以創新創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
2.對知識水平的評價可以幫助高校整合師資力量,一方面高校要鼓勵老師到企業鍛煉,使理論知識與實踐聯系起來,更好地傳授學生;高校可以吸收企業家當老師,對學生更有吸引力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師要根據高校的評價體系轉變教學理念,將創新創業理念與傳統課堂相結合,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三)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提升建議
1.積極拓展實踐基地,實踐基地和硬件設施是高校的硬實力,實踐基地可以從三個層面構建:學生可以開設創新創業工作室,拓展創新創業項目源頭;學院可以建立創新創業中心,完善創新創業思路;學校設立創新創業園區,增加創新創業活動機會。
2.積極開展創新創業類競賽,豐富學生實踐經驗,高校要拓寬實踐發展途徑,豐富創新創業內容;細分創新創業項目,合理定位項目方向。
參考文獻:
[1]柳春.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評價體系研究[J].成人教育,2015(4).
[2]高明,李琳.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及促進因素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6).
[3]曹穎頤.大學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
[4]陳慧娟.民辦大學大學生創業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電子世界,2012.
[5]葛莉,劉則淵.基于CIPP的高校創業教育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東北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6]李艷坡,等.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0(16).
[7]馬夢琪.在校大學生創業能力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教育觀察,2015(16).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2015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能力建設視角下的高校創新創業體系構建研究”(2015SJB512);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立項“內涵發展視角下的高校創新創業能力提升體系構建研究”(D/2015/01/36);常州大學高職教育研究院2016年度立項課題“‘一軸三維四翼視角下的高職創新能力提升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CDGZ201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