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冬有三九,夏有三伏”。伏,是指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三伏天在小暑和立秋之間,前后持續40天。這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40天,注重養生保健的人們既要注意降溫防暑,又要跟著節氣來養生調養防病治病。那么,三伏天養生保健都應該注意些什么?本期特別策劃從衣食住行全方位為您制作養生攻略。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夏秋冬四季異常分明。一年最冷的莫過于“三九”,最熱的日子莫過于“三伏”。三伏天人不僅要承受高溫和濕邪等侵擾,還有為了躲避高溫而貪涼導致的不適。因此,要安度三伏天,得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衣——
進入三伏天,高溫、高濕天氣成了常態,中暑風險不斷升高。黑龍江省健康管理學會委員徐偉認為,在衣著方面用得不對可能加速中暑。
穿雪紡類化纖衣服,并不涼快
雪紡裙、雪紡衫……這種看似輕便清涼的料子卻一點也不“涼”。三伏天人體出汗量大,化纖布料雖然比較輕薄,但吸水性、透氣性差,皮膚很難通過汗液蒸發進行散熱,汗液過多滯留會使皮膚分泌物腐敗、發酵,加之合成纖維在生產過程中混入單體氨、甲醇等化學成分,對皮膚刺激較大,容易誘發過敏和皮炎。相比之下,棉、麻、絲等天然纖維是高溫天的首選,絲綢親膚性好,更加輕薄,穿上通體涼快;棉質衣物吸汗,透氣性好;亞麻材質孔隙大,透氣性和吸水性好。
淺色衣服不吸熱
深色吸熱,淺色反射陽光,所以讓人感覺涼爽。其實,穿著白色或太淺顏色的衣服會反射紫外線,反而容易傷皮膚。特別是白得耀眼的棉質服裝,其中往往含有熒光增白劑,它會把有害光反射到人們保護不到的臉部。而紅色光波最長,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線,其他顏色則相對較弱,所以夏天穿紅色衣服能阻止紫外線,防止皮膚被曬傷。
——食——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說起三伏的飲食,人們首先想起的是“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樣的俗語。以前生活條件差,飲食選擇上較單調,入伏后,正是麥子豐收的季節,以餃子、面條、烙餅為代表的面食大受歡迎。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食品科學博士范志紅說,從營養方面來說,這句俗語依然有它的科學道理。
伏天人們容易出很多汗,汗水中有蛋白質、氨基酸、鉀、鈉鎂、維生素B1、維生素B2以及維生素C等。所以,出汗的過程就是營養流失的過程。然而和米飯相比,面食中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含量都相對較高,所以吃面更能補充營養。
頭伏的餃子怎么吃??菠菜蝦仁餡挺適合
頭伏吃餃子有“元寶藏福”的寓意,因為餃子形似元寶,“伏”與“福”諧音。范志紅建議頭伏的餃子不妨包菠菜蝦仁餡的。這是因為菠菜不僅能幫助肝臟解毒,還富含營養,每100克菠菜中蛋白質2.4克,維生素C39毫克,鈣72毫克,鐵1.8毫克,葉酸110微克,能彌補此時人體的營養流失。對于蝦皮,不要選擇腥味特別大的。這是因為腥味特別大的蝦皮可能經過處理,有致癌物亞硝胺。此外,建議餃子皮用面粉和黃豆粉混合制成。這是因為豆類和糧食在營養方面有很強的互補性,對人體大有好處,而黃豆粉蛋白質很高,富含卵磷脂,使得餃子皮彈性更好,更加筋道,不容易破損和粘連。黃豆粉中還富含脂氧合酶。它能夠把面粉中微量的黃色素氧化掉。這樣,能夠讓餃子皮看上去更白,增加食欲。但是,由于黃豆粉添加過多會帶來豆腥味,所以建議每10份面粉中混合1份黃豆粉即可。
二伏的面怎么吃?熱湯面有利于內臟散熱
吃了頭伏的餃子,到了二伏的時候,人們就該吃面了。南朝《荊楚歲時記》記載“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范志紅說,這個時候吃面最好吃點熱湯面。熱湯面有3個好處:
第一是吃面的時候能喝湯,使得溶解在面湯中的營養元素不會被浪費掉。
第二是溫度較高。三伏天吃溫熱的東西會讓胃腸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人體熱量恰恰是通過血液來發散的。血液循環加快,也就讓內臟的散熱加快,從而讓人感覺倍加涼爽。
第三,熱湯面軟乎,容易被消化。到了伏天,人胃部的胃液分泌較少,消化機能減退。容易被消化的熱湯面此時恰好迎合了人體的消化機能,對養護脾胃很有意義。
吃湯面時,還可搭配油菜、小白菜、黃瓜、綠毛豆、胡蘿卜絲、肉、雞蛋、豆腐干等。尤其要提的是,配菜中要有一些富含蛋白質的東西,這樣可以補充蛋白質。面條種類可以多種多樣,綠豆面、雜豆面、蕎麥面、玉米面等都可以。
三伏的餅該怎么吃?餅卷雞蛋
按照俗語,三伏天要吃“烙餅攤雞蛋”了。這樣的做法突出了一個“補”字。
在三伏當中,中伏的時間往往較為漫長。到了三伏的時候,人體消耗已經到了一定程度,所以,這個時候要適當多補充營養。
烙餅攤雞蛋中有油,有高蛋白的雞蛋,很適合這時候來吃。另外,烙餅有一個特別的好處,就是受熱均勻,溫度不會過高,熱量從外向內滲透,有利于避免B族維生素的流失。
生活中,很多人覺得烙餅攤雞蛋太麻煩,于是就像吃春餅一樣,用餅卷著雞蛋吃。對此范志紅提醒,這樣做勢必要攝入過多雞蛋,油也會用得不少,容易造成營養過剩。血脂異常、高膽固醇的人尤其要避免這種吃法。
綠豆、薏苡仁、酸梅湯“多酸多甘”消暑祛火
三伏天人熱癥較重,容易火氣上升、情緒煩躁、焦慮激動、失眠等,夏季暑濕,適宜清補,“祛火”是夏日食補的關鍵。上海市中醫醫院針灸科副主任徐世芬說,多種排毒方法其實也適用于消暑祛火,但同時也要注意,三伏天不能總處于溫度過低的環境中,因為溫度過低,可能使人體毛孔閉塞,體內熱量不易散發,影響祛火效果。飲食也是祛火的重要環節。夏日祛火的食物包括: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蔬果,牛奶性微寒,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祛火良品。
盛夏酷熱,不少人愛吃冷飲,導致濕氣侵入,影響脾胃消化功能,甚至出現食欲不振等。如果吃太多肥膩補品,反會加重損胃傷脾,影響營養吸收。因此,像綠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瘦肉、鱔魚、鴨肉等,都是夏季好食品。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功能,不宜多食。在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吃些甘涼或甘寒之物,夏季還可再適當多吃些酸性食物。在三伏天喝上一杯冰涼的酸梅湯,不僅神清氣爽,還有助于消食合中、生津止渴、除煩安神。
關于冷飲
三伏天喝一杯冷飲確實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但有的觀點認為冷飲會導致寒氣入侵,因此一點都不沾;有的覺得喝冷飲后也無不適,哪種觀點準確?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西結合科榮曉鳳主任介紹,夏天喝冷飲與冬天腳冷、寒氣入侵無直接關系。能否在三伏天喝冰水,要根據個人體質而定。如果是熱性體質,則可以適量地喝冰水和各種涼性飲料;如果是虛寒體質,在熱天則應該盡量喝溫水,少喝涼水乃至冰水;但不論哪種人,過分喝冷飲都會影響脾胃健康。
——住——
伏天開空調,26℃最合適
北京煤炭總醫院呼吸科主任王洪武提醒,夏天患呼吸系統疾病的人越來越多,這與人們長時間呆在空調房內有關。鼻塞、流涕、頭痛、失眠、內分泌失調等都是所謂空調病的典型癥狀。空調致病最主要的原因是室內外溫差過大,雖然人體有一定的體溫調節能力,但這個能力是有極限的。從火熱的室外一下子進入陰涼的室內,人體自身很難迅速調整,會產生一系列不適的反應,表現為頭暈、易倦、全身不適、精神不振及免疫功能下降等。
專家建議,室內外溫差不應太大,一般在8~10℃左右。夏天雖然可能出現38℃以上的高溫天氣,但是一天中大多數時間的溫度都在35℃以下,所以26℃左右的室內溫度是比較合適的。而且一般開空調兩三個小時后就應該開開窗戶透透氣,大約半個小時左右。
——行——
在夏天,適當的鍛煉不僅能改善機體調節功能,增強對酷熱氣候的耐受能力,而且對預防疾病也大有好處。然而大熱的三伏天,要“練練”也得考慮身體的承受能力。
三伏天的特點就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動不動就出汗,人體感覺悶熱。那么鍛煉時需要注意什么?
第一,注意鍛煉的時間
夏天運動最好安排在涼爽的早晨或傍晚,若室外氣溫超過32℃,空氣濕度超過60%時,最好選擇在室內運動。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一病區主任王永霞說,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還應避開早晨鍛煉,這個時間人的血液較黏稠,血栓形成的危險性也相應增高,是心臟病發作的高峰期,尤其是對于患有心臟病的中老年人。而下午5點鐘則是鍛煉的理想時間。此外,在鍛煉地點選擇上,要到有人的地點,避免有意外時無人發現。
第二,控制強度
河南省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陳和平說,夏季過度鍛煉,在中醫上說是傷津耗氣;而西醫上則應注意避免中暑,以及電解質紊亂引起的其他身體問題。中國中醫科學院內科主任醫師羅衛芳、中華中醫藥學會副研究員莊乾竹建議3種運動比較好:1.游泳:水的散熱能力比空氣高15倍,游泳時人體能夠保持體溫恒定,不易中暑;2.釣魚:垂釣需要腦、手、眼配合,靜、意、動相助,能解除心脾燥熱;3.太極拳:打太極拳既能增大肺活量,又能促進氣血在五臟六腑之間的流動,有助于振奮精神。
第三,補水很重要
高溫加上運動,會使體內水分加速流失,因此,在運動前后及運動的過程中都要及時補充淡鹽水。在運動中,應遵循“少量多次”的補水原則進行補水,運動后補水注意不要過快過猛,以免引起運動后脫水的發生。另外,運動后不宜洗冷水澡,鍛煉會使毛孔擴張,皮膚突然受冷會讓毛孔關閉,體內熱量無法散發而導致感冒、發燒。
——睡眠——
關于夏季睡眠,《黃帝內經》有過精辟的闡述:“夜臥早起,無厭于日”,指的是,人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在晝長夜短的夏季,適當晚睡、早起,不要因氣候炎熱就懶于活動。中國中醫科學院養生學專家羅衛芳博士說,對于現代人來說,“夜臥”并不是提倡在夏季熬夜,而是提倡順應夏季的晝夜變化特點按時作息。
上海市中醫失眠癥醫療協作中心副主任施明教授說,夏天睡眠講究“晚睡、早起、午補覺”。尤其提倡適當午睡,這是非常好的習慣。一般,晚上11點以前入睡即可,夏季天氣炎熱,人體消耗較大,如果經常熬夜,會增加對身體的損害。早上六七點起床比較好。午睡有利于氣血平衡,能補充體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午睡以30~60分鐘為宜,超過1小時則會適得其反,可能會影響晚上的睡眠質量。
——防病——
進入伏天,連日的高溫日曬讓很多人大呼吃不消,醫院急診量也節節攀升。其中,中暑、空調病、皮膚病等“高溫病”尤為突出。那么,究竟該如何安度酷暑呢?
中暑:經不起曬,情緒會失控
氣溫居高不下導致中暑的患者劇增,以前是以冒著酷暑工作的工人或農民居多,現在是老人、孩子、白領經不起曬,就連情緒也跟著中暑了。中暑后出現頭暈、惡心、臉色蒼白等癥狀,甚至會危及生命。情緒中暑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綜合征,主要癥狀是心情煩躁、易動肝火、思維紊亂等。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急診科主任劉文革、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支招:高溫天盡量減少外出,做好防暑降溫措施,通過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自身的耐熱能力也很重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多吃新鮮果蔬、喝綠茶,少食油膩食物。做好心理調節,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學會情緒轉移,不要太鉆牛角尖。
空調病:冷熱交替,血管易崩潰
在悶熱難耐的天氣里,空調成了人們的最愛,哪有空調人就往哪鉆,因吹空調不當而導致的“空調病”也隨之而來。空調溫度過低會受涼感冒。頻繁進出空調房,血管猛地收縮、擴張,可能誘發心梗、腦梗等疾病,特別是有基礎疾病、血管脆弱的老人更容易中招。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湯成春支招:夏季不要長期待在空調房里,尤其是有腦梗、高血壓病史的老人更要注意。空調溫度不能低于26℃,同時要隔一段時間就打開門窗透透氣。清晨和傍晚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加強身體的適應能力。
皮膚病:肌膚敏感要呵護
烈日當空,很多人選擇到戶外戲水,殊不知這樣的“烈日浴”很可能造成皮膚損傷,如脫皮、起水皰。同時,夏季是過敏高發期,很多人會出現過敏癥狀。夏季70%的過敏是由蚊蟲叮咬引起的,寵物身上有寄生蟲,很容易將其帶到人身上。小孩體質較弱,抗原性較差,最容易因蚊蟲叮咬過敏。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董正邦支招:高溫天出門前應盡量涂防曬霜,做好防護措施。皮膚被暴曬后,最好先用干毛巾擦去汗液,再用涼毛巾冷敷皮膚片刻。如果因蚊蟲叮咬引起過敏,可服用一些抗組胺類藥物,涂一些含爐甘石成分的洗劑或乳液。盡量不要用風油精、花露水,這些產品只能暫時止癢,并不能根治,還會引起二次過敏。
胃腸道疾病:腸胃功能最脆弱
夏季是腸胃功能最弱的時候,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各類腸胃疾病,特別是腹瀉患者明顯增多。貪涼飲冷易造成寒濕入侵,對于這類腹瀉,通過中醫調理往往效果更好,千萬不要濫用抗生素。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胡曼菁支招:一定要注意食品衛生和合理飲食。特別是幼兒的身體臟器還處于發育階段,消化功能尚未完善,尤其要控制食用冷飲,防止受涼。必要時可吃點精芪雙片調理腸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