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鈺芳+尹平
炎炎夏日,天氣日漸悶熱。進入三伏天后,酷暑炎熱夾雜著濕氣一同來襲。很多人都以為,此時人體的陽氣最為旺盛,所以應該壓壓“陽火”,但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夏季陽氣雖外發,卻空虛于里,邪氣也更易乘虛而入。因此,夏季養生仍應注意養護陽氣。
夏季陽氣最旺也最易受損
四時養生是中醫養生的精華所在。順應四季變化調整身體的飲食、起居、情志,就能達到防病養生的目的。
雖然夏季是人體陽氣最為旺盛的時節,卻也是陽氣最容易損傷的時節。夏季時令,陽氣往往在地上最盛、地下最虛。人也是一樣,在夏季陽氣外發,活躍于機體表面,空虛于里,這也就是中醫所講的陽盛于外而虛于內。如果此時貪涼吹風、飲食過于生冷、熬夜過勞,則易使邪氣乘虛而入。
暑邪耗津,濕邪傷陽
暑為夏季的主氣。根據“風寒暑濕燥火”六淫致病的原理,中醫認為,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而如果傷津太過,則會超出生理代償的限度,必然耗傷元氣,出現身倦乏力、短氣懶言等一系列陽氣外越的癥狀。南方夏季又炎熱多雨,空氣中濕度大。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重濁黏滯,容易阻遏氣機。因此被暑濕之邪侵襲之后,疾病多纏綿難愈。
這就好比濕熱高溫的天氣對人體脾胃功能的傷害最為明顯。如果人們在避暑、飲食時過分貪涼,就會導致脾胃功能運化失調而氣機不暢,出現厭食、疲勞、腹瀉等癥狀。因此,在夏季出現渾身倦怠、懶言少語、食不知味的狀況,很有可能就是因為傷了陽氣。
夏日扶陽,秋冬受益
既然夏季陽氣易傷,理所當然要扶陽。即便陽氣未傷,扶陽對養生來說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可預防尚未發作之疾。
若是在夏季忽視扶陽,則病在秋季,加重在冬季;反之,若能在夏令時節保護好體內陽氣,就能為秋冬保健打下健康基礎?!饵S帝內經》說“夏傷于暑,秋為瘧疾”,意思是說,夏天如果被暑邪傷害,也許當時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但等到秋天,人體可能出現瘧疾等疾病。相反,若是在夏季將身體陽氣調養充足,使五臟功能協調,那秋季的腹瀉、冬季的咳喘等癥狀都會相應減輕。這和中醫常說的“冬病夏治”是相似的道理。
傳統灸療可扶陽
除了在日常生活上少貪涼、重保養,也可用中醫傳統的“特色灸療扶陽法”。灸療扶陽主要包括艾灸、火艾灸和天灸3種。
■天灸
天灸是以中醫“冬病夏治”與“春夏養陽”等理論為依據,借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甚至起泡,以激發經絡、調整氣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一般選三伏天進行。三伏天氣溫高,人體內陽氣上升,經絡通達,氣血充沛,精力旺盛,此時通過將特殊調配的藥物貼敷于特定的穴位,最容易引導藥物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以達到溫經散寒、疏通經絡、活血通脈的效果。
■火艾灸
此法綜合艾灸、火療、中藥外用、推拿點穴等中醫特色療法優勢,根據火為陽、艾灸溫陽、經絡扶陽等中醫理論,通過艾絨、扶陽酒、火療等方法,在人體屬陽經絡、任督脈等部位和穴位進行辯證施治。點燃艾條后熏熨或溫灼體表穴位,可疏通陽經脈絡,激發機體陽氣,調節臟腑功能。
■傳統艾灸
艾灸的原料是艾草。艾草是一種純陽植物,有消炎化淤、平喘化咳、鎮靜之功效。傳統艾灸即是通過煙熏火灼把艾草的藥力通過穴位經絡帶到人體的病處,通經活絡、溫陽祛寒,以祛除病邪。而施灸過程中釋放的近紅外線也比遠紅外線的調節作用更強。艾灸扶陽一般可選用氣海、關元、命門、足三里等穴。傳統艾灸也可在家進行,但要注意安全。
假熱實寒,辯證調理
在夏令門診中,不少患者出現口腔潰瘍、大便不通等癥狀,他們認定自己是熱性體質,自行服用牛黃解毒類的去火藥物,或者吃綠豆湯等敗火的食物,結果癥狀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愈發嚴重,無奈才跑來醫院求診。而經把脈、問診后,這些患者根本不是熱性體質,反而有些還是寒性體質。
其實,這些患者所表現出來的所謂“熱象”并非實熱,而是虛火上炎產生的“假熱表現”。這類患者并不少見,在臨床中幾乎占到80%。對于這種體內陰寒卻外現其熱的假熱實寒患者,清熱、降火的藥物并不能治病,反而會助勢陰寒之邪。這類患者最適宜“熱以熱治、寒以寒治”。
根據體質寒熱進補祛邪
中醫認為,人的體質分為9種,一種正常體質叫作平和質,其余8種為偏頗體質。但日常生活中,九成人并不了解自己屬于何種體質,因此也很容易在飲食調養上出現問題,不僅病沒治好,反而愈演愈烈。所以區分寒熱、對癥進補顯得尤為重要。
中醫體質概念較為復雜,非專業人士也不必完全理解和研究。生活中,不妨請中醫醫師加以辯證診斷,了解自己是屬于何種體質,再進行飲食、中醫藥調理,這樣更有針對性。一般來講,平和質人群是正常人群,在飲食上沒有特殊要求;寒性體質人群,身體虛寒,在夏季就要注意防寒,避免著涼,避免寒性食物和辛辣食物的攝入;熱性體質人群,則要適當清熱去火。
以通為用,補水補氣
中醫理論講究“陰陽五行”、“天人一體”,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此時,人體陽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而體內凝寒之氣則處于易解的狀態。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養生也成了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此外,炎炎夏日容易導致人的火氣上升,表現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因此,“去火補氣”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
補氣補水勢在必行,但究竟該如何補,又該補多少?中醫主張“以通為用,以通為補”,疏通六腑、暢達氣機,則升清而降濁。所以一年當中,夏至過后、入秋之前,都不宜過補。 “頭伏”天應以飲食調養為主。
古代中醫大家就提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的觀念。這是因為,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雖能祛濕但大多具有瀉燥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應以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可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另外,夏季不適宜大量進補。因為夏季多食稀食飲品,胃消化液稀釋,消化功能減退,此時進補,難以消化,還易引起消化不良、腸胃不暢。而且常用的補藥多屬性溫熱,夏季進食會引起上火。夏季汗多,代謝加快,進補的養分也多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