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君(包頭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內蒙 包頭 014040)
?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對偏癱患者運動功能預后的評定作用
趙世君
(包頭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內蒙 包頭 014040)
【摘要】目的 應用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結合康復治療探討其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康復的評定作用。方法 入選79例急性期腦卒中患者,根據急性期患肢的肌力將病例分為:肌力Ⅲ~Ⅳ級-輕度癱瘓組(A),0~Ⅱ級-重度癱瘓組(B)。69例患者要行康復治療,另有10例未行康復治療的患者作為對照。對患者在入院時及4周末進行神經功能評分(FMMS評分),通過觀察患者神經功能評分變化來推斷預后以及康復治療的效果。結果 A組共40例患者,DTI及DTT顯示皮質脊髓束保持完整,但是受到擠壓推移的31例,雙側皮質脊髓束FA值比較無差異(P>0.05),DTI及DTT顯示CST部分損害的9例,患側及健側皮質脊髓束FA值比較有差異(P<0.05),康復組治療前后FMMS評分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未康復組發病前后FMMS評分為(84.68±3.43)和(92.43±2.33),比較差異也有顯著性(P<0.05);B組39例DTT及DTI均顯示CST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受到大部分破壞,纖維束數量明顯減少,患側及健測皮質脊髓束FA值比較有差異(P<0.05)。結論 彌散張量成像技術可以很好地預測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預后,并且可以為康復治療提供客觀依據,對于我們制定康復方案,選擇康復患者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偏癱;彌散張量成像;預后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Diffusion-tensor MR imaging,DTI)和磁共振彌散張量纖維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DTT)是近年來由磁共振彌散技術發展而來的新的成像方法[1],它是目前唯一一種能在活體外顯示白質纖維束完整性和方向性的成像技術。本研究利用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結合康復治療,探討其對運動功能恢復的預測作用。
1.1 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在內蒙古包頭市中心醫院住院患者79例,均為首次發病的急性腦卒中患者,發病時間在72小時內,男48例,女31例,平均年齡64歲。
1.2 方法及數據處理:根據患者患肢肌力將病例分為:肌力Ⅲ~Ⅳ級-輕度癱瘓組(稱A組),0~Ⅱ級-重度癱瘓組(B組)。所有患者均行MRI或CT,DTI和DTT檢查。在本院的1. 5T磁共振成像系統(Sonata,Siemens,Germany)工作站上得出部分各向異性(FA)圖,在FA圖上畫感興趣區(ROI)取得雙側的FA值,以CST的2個不同的解剖部位(放射冠和內囊后肢)為ROI獲得CST的FA值,以評價CST的完整性。使用該公司提供的三維纖維束示蹤成像軟件包進行纖維束成像,在重建的FA圖上于大腦腳處放置ROI,重建雙側CST。全部資料采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數據以(±s)表示,采用t檢驗,均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
2.1 影像學表現及FA值數據統計:A組DTI結合DTT顯示31例CST與病灶相鄰且受壓推移,其中10例病灶位于放射冠區(為敘述方便稱A1組,下同),21例位于基底節區內囊后肢附近(A2組),該組雙側CST的FA值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表1);另有9例患者病灶位于放射冠區的4例(A3組),位于基底節區內囊后肢附近的5例(A4組),顯示部分CST纖維連續性中斷,數量可見減少,患側及健側CST的FA值分別為(0.32±0.13)和(0.57± 0.03);比較有差異(P<0.05)。B組在DWI或CT及DTI上清楚顯示病灶的大小和范圍,病灶位于放射冠區的14例(B1),基底節區的19例(B2),腦干區的6例(B3),DTT顯示CST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受到大部分破壞,纖維束數量明顯減少,患側及健側CST 的FA值分別為(0.28±0.11)和(0.55±0.10);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另外,對病灶均位于基底節區的A4組與B2組受損CST的的FA值分別為(0.40±0.04)和(0.25±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對9例局部受損的CST的FA值與B組患側CST的FA值分別為(0.32±0.13)和(0.28±0.11),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2.2 各病例組臨床特點及運動功能評分均值比較:A組患者治療前肌力在Ⅲ~Ⅳ級,A1組、A3組患者臨床表現以單個肢體癱瘓為主,A2、A4組多數患者表現為上下肢均等的癱瘓,A組病例經康復治療后肌力上升至Ⅳ~Ⅴ級,A1、A2組FMMS評分由(85.23±4.76)提高到(92.53±2.95),差異有顯著性(P<0.01);A3、A4組FMMS評分由(86.10±6.47)提高到(92.70±3.88),差異有顯著性(P <0.01),該組患者恢復良好,生活可基本自理。其中5例未行康復治療的患者均來自A2組,發病前后FMMS評分為(84.68±3.43)、(92.43±2.33),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康復組與未康復組急性期與慢性期FMMS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表明二者的運動障礙程度及預后無差別。
B組39例治療前肌力在0~Ⅱ級,B1組臨床上常表現為上肢癱瘓重于下肢或相反,肌力在Ⅰ~Ⅱ,B2、B3組患側肢體多表現為上下肢均等癱瘓,肌力在0~Ⅱ級。B組急性期FMMS評分(53.67±10.67),經過康復治療肌力在Ⅰ~Ⅲ級,FMMS評分(56.83±10.73)分,均有上升,但是相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提示運動功能恢復不理想,預后差。其中5例未行康復治療的患者,2例來自B1組,3例來自B2組,發病前后FMMS評分為(50.00±1.58)、(51.20±1.48),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康復組與未康復組急性期與慢性期的評分比較亦無差異(P>0.05),表明兩組急性期運動障礙程度及預后無差別。

表1 A1、A2組不同部位FA值比較
核醫學影像學在卒中后神經功能康復的應用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研究的焦點在于,利用先進的磁共振技術幫助理解卒中后大腦恢復的生理過程并能形成一套理論,為制定神經康復方案提供依據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2]。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可以提供常規磁共振成像無法顯示的白質纖維束組織的微細結構[3],能夠從大腦白質纖維結構變化方面反應腦疾病后神經康復的過程,從而為康復策略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對于CST遭到破壞的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主要依賴于殘留運動功能的多少,而能夠保留下來的完整的神經組織是其結構基礎,A3、A4組和B組患者的CST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經過正規的康復治療和藥物治療,A3、A4組FMMS評分及肌力都有明顯提高;而B組經過同樣的治療,慢性期FMMS評分提高不明顯,留有明顯的運動功能障礙。
通過量化B組受損的CST發現,大部分正常神經組織受到破壞,在結構和功能上的代償和功能重組能力減低,在我們觀察的一個月內該組患者運動功能提高不理想,遺留明顯癱瘓。因為條件所限,我們未能對患者追蹤觀察更長的時間,因此還不能預測到康復治療對患者遠期功能恢復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Mori S,Crain BJ,Chacko VP,et al.Three dimensional tracking of axonal projections in the brain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Ann Neurol,1999,45(2):265-269.
[2] Mountz JM.Nuclear medicine in the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evaluation in stroke recovery.Role of diaschisis resolution and cereb ralreorganization[J].Eera Medicophys,2007,43(2):221-239.
[3] Shimony JS,Mckinstry RC,Akbudak E,et al.Quantitative diffusiontensor anisotropy brain MR imaging:normative human data and anatomic analysis[J].Radiology,1999,212(3):770-784.
中圖分類號:R743.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0-0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