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青 李 雪 張 欣(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腎病風濕科,吉林 吉林 132000)
?
系統性紅斑狼瘡血液系統受累的臨床分析
李 青 李 雪 張 欣
(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腎病風濕科,吉林 吉林 132000)
【摘要】目的 探討系統性紅斑狼瘡(SLE)血液系統受累發生率與SLE疾病活動程度及免疫指標的關系。方法 回顧性分析123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比較系統性紅斑狼瘡血液系統受累與無消化系統受累患者的一般情況、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結果 123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血液系統受累占50.41%,其中貧血占30.89%,白細胞下降占30.08%,血小板下降占24.39%,兩系受損占13.82%,三系受損占8.94%,系統性紅斑狼瘡血液系統受累組與無血液系統受累患者比較,臨床特點分析發熱、關節炎、口腔潰瘍、雷諾現象、腎臟受累、神經系統受累等兩組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狼瘡疾病活動指數(SLEDAI評分>11分)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27),而ESR、CRP、補體C3、免疫球蛋白兩組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系統性紅斑狼瘡血液系統受累與疾病活動性相關。
【關鍵詞】系統性紅斑狼瘡;貧血;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個多系統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受累在系統性紅斑狼瘡中最常見,尤其是以血液系統受累為首發癥狀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往往會被誤診為單純的血液系統疾病,故應重視以血液系統受累為首發表現的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早期診治。本研究對2001 年6月至2014年3月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住院收治的123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血液系統受累情況及臨床特點進行分析。
1.1 基本資料:研究對象為2001年1月至2014年2月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收治的123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國風濕病協會(ACR)SLE分類標準。其中男性8例,女性115例,年齡14~70歲,平均(38.40±12.01)歲,病程18 d~23年,中位數3年。根據有無血液系統受累分為兩組:血液系統受累組及無血液系統受累組。
1.2 方法:用回顧性分析法對SLE血液系統受累患者一般情況、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SLE疾病活動性進行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做統計學分析,一般性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SLE血液系統受累的臨床表現:123例SLE患者中,62例出現血液系統受累,占50.41%,其中貧血38例,占30.89%;白細胞減低37例,占30.08%,血小板減少30例,占24.39%;兩系減少17例,占13.83%;三系減少11例,占8.94%。血液系統受累中貧血、白細胞下降最常見,其次是血小板減少。見表1。

表1 62例血液系統受累的特征
2.2 血液系統受累組與無血液系統受累組比較:發熱、關節炎、口腔潰瘍、雷諾現象、腎臟受累、神經系統受累等兩組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抗ds-DNA抗體、抗Sm抗體、ESR、CRP、免疫球蛋白、補體兩組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而SLEDAI評分(>11分),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χ2=4.917,P=0.027)。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可累及多臟器多系統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受累很常見,最常見的是貧血,其次是白細胞減低和血小板減少。文獻報道貧血的發生率30%~72%[1-7],本文研究發現為30.89%。貧血發生的常見的原因:自身抗體導致血細胞破壞,鐵代謝障礙、腎功能衰竭時促紅素生成不足、炎性介質抑制骨髓紅細胞生成[1-5]。
白細胞減低的發生率僅次于貧血,本文研究白細胞減低發生率為30.08%,與國內文獻報道一致[7]。白細胞減低與自身抗體所致中性粒細胞或淋巴細胞過多破壞,骨髓造血功能受抑、TNF誘導細胞凋亡、脾功能亢進等有關。
臨床上以血小板減少為首發的系統性紅斑狼瘡常易被誤診,發生血小板減少的原因:①與抗血小板抗體有關;②與抗心磷脂抗體有關:與血小板磷脂結合,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對其攝取和破壞,并可以引起反復血栓使血小板消耗性減少;③巨核祖細胞分化異常;④病毒感染;⑤抗血小板生成素抗體。
本文結果顯示血液系統受累組的疾病活動度高于非血液系統組,提示血液系統受累與疾病活動性有關,但也有文獻報道與病情活動度無關[3],這可能與兩個研究中統計比較內容不同有關。目前SLEDAI評分是臨床常用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性評價標準,本文以SLEDAI評分(>11分)在血液系統受累組與非血液系統受累組進行比較,而有的研究以血液系統損害的發生率在系統的紅斑狼瘡活動組與非活動組進行統計學分析,故此得出的結論也不一致。
參考文獻
[1] 趙小英,張萍,黃連生,等.系統性紅斑狼瘡血液系統損害及相關抗體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華內科學雜志,2006,45(5):369-371.
[2] 陸春,李娟,朱國興.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貧血特點及機制初步研究[J].中華臨床醫藥雜志,2002,3(8):4-6.
[3] 王平,李保全.SLE患者外周血液系統變化與自身抗體相關性分析[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09,15(1):27-29.
[4] 靳洪濤.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液系統改變及特點[J].臨床薈萃,2005,20(16):957.
[5] 方榮成,青玉鳳,周京國,等.系統性紅斑狼瘡伴血液系統損害的臨床研究.[J].中華臨床醫學雜志,2010,4(9):1574-1579.
[6] Beyan E,Beyan C.Hematological presentation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disease activity[J].Hematology,2007,12(3):257-261.
[7] 陳嘉林,黃曉明,曾學軍,等.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液學異常的特點及臨床意義[J].中華醫學雜志,2007,87(19):1330-1333.
中圖分類號:593.2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0-01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