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龍秦 曄(1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847;2 鞍山鐵東區中醫院,遼寧 鞍山 114001;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遼寧 沈陽1100)
?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評價
游 龍1,2秦 曄3
(1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847;2 鞍山鐵東區中醫院,遼寧 鞍山 114001;3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遼寧 沈陽110033)
【摘要】目的 評價柳氮磺胺吡啶聯合中藥灌腸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我院收治的6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各30例的兩組,分別為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療的對照組,及在此基礎上聯合中藥煎服與灌腸治療的觀察組,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隨訪復發率的差異。結果 比照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實驗組的為96.67%較對照組的73.33%顯著更高,差異運用統計學分析有意義(P<0.05);治療結束后3個月隨訪,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復發率分別為10.0%與43.33%,組間差異通過統計學分析有意義(P<0.05)。結論 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顯著,且復發率較低,應在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柳氮硫胺嘧啶;中藥灌腸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胃腸道較為嚴重的疾病之一,其又被稱為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直腸、結腸黏膜的慢性潰瘍性病變,且多會對遠端直腸與結腸造成影響,加上本病病因尚不明確,導致病情遷延難愈[1]。本病臨床表現以反復發作的腹脹、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為主,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對于本病并無特異性治療方案,糖皮質激素類、免疫抑制劑及氨基水楊酸類藥物是西醫治療本病的常用藥物,但收效有限,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會給患者身心帶來較大壓力[1]。隨著近年來祖國醫學的不斷發展,中西醫結合在緩解本病病情、降低復發方面的獨特優勢逐漸受到臨床重視。我院在此基礎上嘗試西藥聯合中藥灌腸來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展開治療,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觀察樣本均遴選于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確診并收治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共60例。病例均符合中、西醫相關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01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修訂的《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建議》[3],且均經電子纖維腸鏡、病理檢查結合臨床確診;中醫辯證標準則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擬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泄瀉》[3],屬于脾腎陽虛、濕熱內蘊型;臨床表現以不同程度腹瀉、腹痛、腹脹、黏液膿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為主,且均表現為病情反復發作;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有腸道手術史者,患其他感染性腸病者,及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7例,女性患者有23例,年齡范圍19~67歲,年齡均值(34.5±4.3)歲;病程3個月~7年,平均(3.7±1.1)年。采用雙盲隨機法將患者分為各30例的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較強。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對癥處理,且在整個治療期間患者應以清淡、易消化的飲食為主,避免進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膩的食物,忌煙酒,且要囑咐患者要保持身心舒暢,保證正常的作息時間。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用柳氮磺胺吡啶進行治療,1克/次,3~4次/天,同時取5 mg地塞米松兌入50 mL溫鹽水進行灌腸,兩周后將劑量調整為2 mg,繼續用藥10 d。
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安腸愈瘍湯進行灌腸,藥方組成:薏苡仁30 g,仙鶴草、炒白術、地榆炭、白芍各15 g,黃連、黃芩、檳榔12 g,木香9 g,防風6 g及甘草6 g。清水煎熬至150~200 mL進行灌腸,1次/天,連續治療10 d。治療結束后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隨訪復發率的差異。
1.3 判定標準[4]: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擬定療效判定標準,治愈:患者各癥狀與體征均完全消失,經腸鏡檢查可見黏膜病變消失并恢復正常、潰瘍面消失,大便鏡檢3次均顯示正常;顯效:患者各癥狀與體征均顯著改善,經腸鏡檢查可見黏膜病變的恢復程度在2級以上、潰瘍面積明顯縮小,大便鏡檢未恢復正常;有效:患者各癥狀與體征均有所改善,經腸鏡檢查可見黏膜病變恢復程度在1級以上、潰瘍面積有所縮小,大便鏡檢白細胞與紅細胞總數在5個以下;無效:患者各癥狀與體征未見明顯改善,腸鏡與大便鏡檢均無明顯好轉。治愈、顯效及有效之和為總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本次研究獲取的數據均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通過比率表示,并以卡方檢驗,P<0.05提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比照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實驗組的為96.67%較對照組的73.33%顯著更高,差異運用統計學分析有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2.2 兩組患者隨訪復發率比較:治療結束后3個月隨訪,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復發率分別為10.0%與43.33%,組間差異通過統計學分析有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隨訪復發率對比
潰瘍性結腸炎是與直腸、結腸有關的慢性非特異性炎性疾病,病變部位主要在黏膜及黏膜下層。目前臨床對于本病的發病機制尚不夠明了,加上病情遷延難愈,反復發作,且有癌變傾向,具有較大的治療難度,當前對于本病并無根治性治療手段,只能通過緩解臨床癥狀、降低并控制其復發率來為患者解除疾病的困擾,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5]。
現階段西醫普遍認為,潰瘍性結腸炎與免疫、環境、遺傳、神經內分泌以及細胞凋亡等因素相關,故主張采用糖皮質激素類、免疫抑制劑或氨基水楊酸類藥物來治療本病,經大量臨床研究報道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效果。柳氮磺胺吡啶屬于磺胺類抗菌藥物的一種,經腸微生物分解為5-氨基水楊酸與磺胺嘧啶,前者可與腸上皮接觸進而起到抗炎、消除氧自由基的功效,繼而達到緩解臨床癥狀的目的[6]。但單純使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療效果有限,且復發率較高,故探尋一種新的治療方案十分重要。
從祖國醫學辯證角度出發,潰瘍性結腸炎屬于“泄瀉”、“痢疾”“腸風”等范疇,其病因可能與飲食不節、外感六淫、濕熱滯腸、脾胃虛弱、肝氣乘脾及血瘀腸絡等有關,故主張在治療本病時應以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及益脾除濕等為主[6]。本次研究觀察組擬定藥方中,薏苡仁清熱排膿,仙鶴草可收斂止血、補虛消積,炒白術可健脾燥濕,地榆炭能進一步增強止血功效,白芍具有補益瀉火的作用,黃連、黃芩則有清熱燥濕、厚腸止瀉之功效,檳榔可行氣消積,木香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作用,防風則可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甘草則能調和諸藥。上述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化瘀與去腐生肌的功效[6]。中藥灌腸是中醫較為特色的治療手段,對于本病來說可直達病所,起效直接,且無消化道刺激等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
中西醫結合治療可在西藥控制病情的基礎上,根據不同辨證分型進行有針對性地施治,達到內外兼治、標本兼治的目的。研究顯示,比照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實驗組較對照組顯著更高,治療結束后3個月隨訪,觀察組復發率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通過統計學分析有意義,提示在柳氮磺胺吡啶基礎上加中藥灌腸可顯著改善癥狀,控制病情復發。綜上所述,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顯著,且復發率較低,應在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閻愛華,龍海華,梁秀蘭,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分析[J].海南醫學,2013,24(19):2832-2834.
[2] 李勝旭.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36):102-103+104.
[3] 張輝凱.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1,1(7):89+107.
[4] 陳力.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40例療效評價[J].中外醫療,2011,30(15):122-122.
[5] 羅建英,李爭紅.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分析[J].吉林醫學,2013,34(3):471.
[6] 曲連軍.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2,2(22):86-87.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0-01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