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勤(鄭州人民醫院急診科,河南 鄭州 450003)
?
護理干預對急診科患者心肺腦復蘇近期恢復效果的影響
陳志勤
(鄭州人民醫院急診科,河南 鄭州 450003)
【摘要】目的 通過觀察分析護理干預措施對急診科患者心腦肺復蘇近期恢復效果的影響,評價其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在我院急診科接受心腦肺復蘇治療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方式進行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護理干預措施,觀察對比兩組患者心腦肺復蘇近期恢復效果。結果 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自主循環恢復率與24 h存活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呼患者護理后自主循環、自主恢復時間與持續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動脈血壓、心率及焦慮抑郁評分狀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診科患者心腦肺復蘇治療過程中,在常規護理方式的基礎上強加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提升自主循環恢復率,保證自主循環與自主呼吸持續的時間及24 h存活率,達到較為理想的復蘇近期恢復效果。
【關鍵詞】護理干預;急診;心肺腦復蘇
心腦肺的復蘇治療在急診科臨床中是一種常用的急救方式。其主要目是挽救患者腦組織,避免因缺氧缺血而壞死,使患者心肺功能逐漸恢復。臨床研究表明,在對急診科患者行心腦肺復蘇術時,通過加強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患者復蘇近期恢復效果,保證較高的搶救成功率[1]。筆者結合自己多年急診科心腦肺復蘇治療護理經驗,以40例患者最為護理研究對象,通過觀察分析護理干預措施對急診科患者心腦肺復蘇近期恢復效果的影響,評價其臨床應用價值。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急診科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接受進行心腦肺復蘇治療的80例患者作為護理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經調查研究表明,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護理結果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心腦肺復蘇治療后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治療過后患者病情尚不能快速穩定下來,應當嚴格監控患者生命體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壓及血氧飽和度等,保證患者面部頭部的清潔,避免發生感染狀況,加強飲食護理與口腔護理,多攝入高維生素的食物。強化呼吸機護理,護士應當密切監控患者呼吸的深淺、節律及強弱等。在低血壓護理過程中對患者血氣進行分析,密切了解患者機體酸堿度平衡狀況。另外加強對患者的心理疏導,保證患者治療后的心理情緒質量。
1.3 護理效果評判標準:患者自主循環恢復率、24 h存活率、自主循環與自主呼吸恢復及持續的時間,另外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率、動脈血壓及焦慮抑郁評分狀況。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數學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計量資料以數值n、百分比(%)和平均數(±s)形式展示,對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對資料數據采用χ2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后自主循環恢復率與24 h存活率比較: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自主循環恢復率為92.5%(37/40),24 h存活率為90.0%(36/40);對照組患者的自主循環恢復率為55.0%(22/40),24 h存活率為47.5%(19/40),由此可見,觀察組患者自主循環恢復率與24 h存活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后自主循環、自主恢復時間與持續時間比較: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自主循環、自主恢復時間與持續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自主循環、自主恢復時間與持續時間比較(min,±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自主循環、自主恢復時間與持續時間比較(min,±s)
注:與對照組相比* P<0.05
組別 例數 自主循環恢復時間 自主呼吸恢復時間 自主循環持續時間 自主呼吸持續時間觀察組 40 6.94±2.771* 18.56±23.911* 52.35±49.741* 39.15±41.381*對照組 40 11.05±3.42 55.69±34.58 28.36±37.24 15.69±19.56
2.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動脈血壓、心率及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兩組患者在護理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變,但觀察組患者動脈血壓、心率及焦慮抑郁評分狀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動脈血壓、心率及焦慮抑郁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動脈血壓、心率及焦慮抑郁評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動脈血壓(kPa) 心率(次/分) 焦慮抑郁評分(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6.1±2.4 8.9±3.1*41.3±1.2 101.3±9.9*2.7±0.3 0.7±0.5*對照組 6.1±2.4 7.1±3.0 41.3±1.2 87.6±9.5 2.7±0.3 1.7±0.7
急診科患者心腦肺復蘇治療過程中常規護理方式主要有體位、飲食及抗感染防發炎護理等,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護理效果,但是由于其護理工作不夠全面,往往不能達到最優護理效果[2]。本次急診科心腦肺復蘇治療中所采用的護理干預措施從低血壓護理、腦部面部功能恢復護理、呼吸機護理、血氣分析與控制及心理護理等方面加強護理干預措施,患者心腦肺復蘇近期恢復效果比單純常規護理效果要好。由此可見,在急診科患者心腦肺復蘇治療過程中,在常規護理方式的基礎上強加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提升自主循環恢復率,保證自主循環與自主呼吸持續的時間以及24 h存活率,維持患者正常生命體征,保證治療期間的生命質量與心理質量,達到較為理想的復蘇近期恢復效果,具有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俊.80例心肺復蘇患者的臨床急診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3,12(1):272-273.
[2] 羅三妹.護理干預對急診科患者心肺腦復蘇近期恢復效果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6):4-6.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0-02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