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洲(廣西北海市人民醫院婦產科,廣西 北海 536000)
?
婦產科患者手術后鎮痛方法及效果的臨床分析
黃海洲
(廣西北海市人民醫院婦產科,廣西 北海 536000)
【摘要】目的 分析探討婦產科手術后的鎮痛方法以及鎮痛效果。方法 選擇2012年7月至2014年10月進行婦產科手術治療的患者206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患者103例。對照組患者采用手術后肌內注射鎮痛劑治療方式,試驗組患者采用患者自控鎮痛泵鎮痛方式,比較兩組患者的鎮痛效果、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以及不良反應情況。結果 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7.09%,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83.50%,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相較于試驗組患者長,兩組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7.17%,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91%,,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婦產科手術后采用患者自控鎮痛泵鎮痛效果較好,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縮短,胃腸功能恢復較早,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婦產科手術;鎮痛泵;鎮痛效果
手術后鎮痛是機體的一種復雜的生理反應,可對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1]。這就要求臨床應加強對患者的術后鎮痛措施,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本文通過研究肌內注射鎮痛劑治療方式與患者自控鎮痛泵鎮痛方式的鎮痛效果,以期給婦產科術后的鎮痛措施提供借鑒。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7月至2014年10月進行婦產科手術治療的患者206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患者103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1~58歲,平均年齡(37.9±2.2)歲;6例患者采用異位妊娠手術方式,9例患者采用附件手術;23例患者采用子宮全切術,65例患者采用剖宮產術;試驗組患者年齡20~58歲,平均年齡(36.8±2.1)歲;5例患者采用異位妊娠手術方式,11例患者采用附件手術;20例患者采用子宮全切術,67例患者采用剖宮產術。兩組患者均無藥物過敏史、心腦腎等器質疾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具有可比性,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 鎮痛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術后肌內注射鎮痛劑方式,選用哌替啶注射劑;試驗組患者采用患者自控鎮痛泵鎮痛方式,具體方法為:手術行椎管內麻醉,術后留置硬膜外導管,行患者自控鎮痛泵持續鎮痛,鎮痛泵內藥物有0.15%羅哌卡因加舒芬太尼共150 mL,給藥速度為3 mL/h。
1.3 評定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鎮痛效果、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嘔吐、惡心以及尿潴留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剖宮產患者同時觀察患者的子宮復舊、惡露以及泌乳量情況鎮痛效果的評定采用WHO的相關評價標準,分為0級、1級、2級以及3級。患者手術后未出現鎮痛現象,鎮痛效果良好為0級;患者術后有輕度疼痛,疼痛程度可忍受,對睡眠無明顯影響為1級;患者術后有明顯痛感,且疼痛無法忍受,對睡眠有一定影響為2級;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嚴重,對睡眠有嚴重影響,需注射≥2次哌替啶為3級。0級效果為顯效。1~2級效果為有效,3級效果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情況比較
通過表1可以看出,試驗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7.09%,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83.50%,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情況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情況比較[(±s),d]
注: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組別 例數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 住院時間試驗組 103 1.3±0.3 7.4±2.2對照組 103 3.4±0.9 12.9±2.7
通過表2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的平均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為(1.3 ±0.3)d,住院時間為(7.4±2.2)d;對照組患者的平均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為(3.4±0.9)d,住院時間為(3.4±0.9)d,對照組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長于試驗組患者,兩組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中有有11例患者出現嘔吐癥狀,5例患者出現惡心,12例患者尿潴留,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7.18%;試驗組患者中有有2例患者出現嘔吐癥狀,1例患者出現惡心,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91%;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手術治療對患者的機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可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生理反應,患者的循環功能、呼吸功能等都會出現紊亂[2],機體的代謝功能以及內分泌功能失調,嚴重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效果。婦產科手術是臨床治療中的常見手術,手術在發揮治療效果的同時也給患者帶來創傷,導致患者的軀體以及精神出現不適癥狀[3]。手術后對患者實施鎮痛,不僅是為了止痛,更重要的是通過鎮痛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減少因疼痛造成的機體應激反應[4]。傳統治療中多采用哌替啶肌內注射方式,哌替啶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阿片受體激動劑,臨床使用中用量多且鎮痛時間較短,無法有效控制疼痛。有研究報道[5],患者之間存在個體差異,肌內注射哌替啶后,患者的血漿濃度差異明顯。因此傳統肌內注哌替啶鎮痛方法存在一定局限。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患者自控鎮痛泵逐漸應用于婦產科術后鎮痛治療中。通過使用鎮痛泵,可將血漿中的鎮痛藥物維持在穩定的濃度,讓患者自行控制可以迅速加強藥效,體現了治療的個性化。有效避免了傳統鎮痛方式的給藥量多且鎮痛時間短的弊端。本組研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了哌替啶肌內注射方式,試驗組患者采用了患者自控鎮痛泵治療方式,通過研究顯示,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情況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充分說明患者自控鎮痛泵鎮痛效果明顯優于傳統肌內注射鎮痛效果,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縮短住院時間,有效恢復胃腸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因此婦產科手術后應采用患者自控鎮痛泵鎮痛方式可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爽.婦產科手術后不同鎮痛方法的臨床比較[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10):4172-4173.
[2] 張志林.舒適護理在婦產科手術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5):104.
[3] 季煊.右美托咪定復合芬太尼用于婦科手術后鎮痛的療效觀察[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2,28(8):815.
[4] 和平.婦產科手術后鎮痛177例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4, 7(9):168-169.
[5] 鄧文英.婦產科手術后真挺209例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 2014,9(7):150-151.
中圖分類號:R7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1-01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