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任春萍羅承軍丁玲玲榮根滿( 中鐵十九局集團中心醫院藥劑科,遼寧 遼陽 000; 遼寧省遼陽市第二人民醫院藥劑科,遼寧 遼陽 000; 中鐵十九局集團中心醫院醫務科,遼寧 遼陽 000)
?
下呼吸道銅綠假單細胞菌感染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分析與藥學研究
王 丹1任春萍2羅承軍1丁玲玲1榮根滿3
(1 中鐵十九局集團中心醫院藥劑科,遼寧 遼陽 111000;2 遼寧省遼陽市第二人民醫院藥劑科,遼寧 遼陽 111000;3 中鐵十九局集團中心醫院醫務科,遼寧 遼陽 1110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的銅綠假單細胞菌耐藥情況。方法 應用藥敏培養基抗生素藥片對銅綠假單胞菌進行測試。結果 銅綠假單胞菌耐藥廣泛。其中頭孢他啶40/92(43%),環丙沙星42/92(46%),頭孢哌酮50/92(54%),氧氟沙星50/92(54%),其他均顯著耐藥。結論 要合理地應用抗生素。
【關鍵詞】抗藥性;呼吸道感染;銅綠假單胞菌
銅綠假單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屬條件致病菌,多在患者免疫力低下或某些治療操作后(如氣管切開)感染致病。因其致病性強,對很多抗生素不敏感,因此臨床治療較為困難。近年來,銅綠假單胞菌已成為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1-3],且耐藥性逐年增高,已引起人們的重視。本文對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培養中分離出的46株銅綠假單胞菌進行耐藥性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住院確診為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640例,均為在本院呼吸病房和監護病房的住院患者,其中男234例,女406例,年齡15~70歲,平均年齡57.6歲。均符合下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
1.2 病原菌分離與檢測:490例患者住院后第2天早晨(未使用抗生素),用生理鹽水漱口,用力咳嗽,從呼吸道深部咳出新鮮痰于無菌痰杯,150例所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患者采用封閉式一次性吸管氣管插管內吸痰;痰標本及明送檢。痰直接涂片光鏡檢查評價痰標本質量,合格痰標本接種培養基,置37 ℃溫箱孵育24~48 h,陽性標本進行微生物鑒定。同時進行病原菌藥敏試驗。
1.3 方法:選用敏感的抗生素聯合用藥治療,92例患者分別選用環丙沙星加阿米卡星、頭孢哌酮加奈替米星、頭孢哌酮加阿米卡星治療,療程為7~14 d。
1.4 臨床療效判斷標準:根據1998年衛生部的“抗菌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分為痊愈、顯效、進步和無效。痊愈:治療后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及病原菌檢查,4項均恢復正常;顯效:治療后病情明顯好轉,但上述4項中有1項未完全恢復正常;進步:治療后病情有所好轉,但未達到顯效標準。無效:治療72 h病情尚無明顯進步或加重。痊愈和顯效合計計算為有效率。
2.1 銅綠假單胞菌的檢出率:從64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養中分離出234株致病菌,檢出最多的是銅綠假單胞菌共92株,其中單一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占80.4%(74/92),復合病原菌感染占19.6% (18/92)。
2.2 對12種抗生素耐藥性的比較:92株銅綠假單胞菌,對14種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藥性(表1)。

表1 銅綠假單胞菌對14種抗生素耐藥情況[株(%)]
2.3 治療結果:92例患者中治愈42例,顯效30例,進步6例,無效8例,其中6例死亡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氣管插管后合并肺部感染。
近年來,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蘭陰性桿菌,其中以銅綠假單胞菌最常見,本組結果為14.3%,在所有致病菌中檢出率最高。可能因為采集的菌株全來源于呼吸病房和監護病房有關。本組資料是收集銅綠假單胞菌的株數,而并非感染的病例數,不能排除帶有耐藥質粒的菌株在院內造成交叉感染的可能。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機制除了和外膜通透性、β-內酰胺酶、青霉素結合蛋白酶(PBPs)的結構和功能有關外,帶有耐藥質粒的銅綠假單胞菌大量存在是造成銅綠假單胞菌耐藥菌株逐年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有報道在臨床上分離的耐藥菌株中,由質粒介導的耐藥比由染色體介導的耐藥要多得多,且可以在不同菌株、菌種或菌屬間轉移擴散,其中質粒介導的超廣譜β-內酞胺酶可以通過接合、轉化和傳導等形式進行耐藥性擴散,使敏感菌變成耐藥菌,從而造成嚴重的耐藥性傳播及院內交叉感染[4-7]。
銅綠假單胞菌對氨芐西林、哌拉西林等耐藥性較高,可能與臨床上頻繁應用這些β-內酰胺類抗生素,誘導β-內酰胺酶產生,使敏感菌產生獲得性耐藥有關。近年來,銅綠假單胞菌產β-內酰胺酶較嚴重(50%~81.7%)[8-11],因此治療上應選用對酶穩定性強的藥物,如環丙沙星、阿米卡星、頭孢哌酮、亞胺培南或頭孢他啶等,對于嚴重感染宜聯合用藥[12-15],推薦治療方案:環丙沙星加阿米卡星,頭孢哌酮加環丙沙星,頭孢哌酮加阿米卡星。本文經上述抗生素治療后,臨床療效較好,說明本痰培養藥敏結果與臨床療效相符:但臨床醫師也應注意到體外痰培養藥敏結果有時不一定與療效相符。
綜上所述,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銅綠假單胞菌多見,且耐藥菌株不斷增多,臨床上應重視目前致病菌的變化及其耐藥性的監測,以便合理選用抗生素,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龍愛萍,蘇暢,江文杰.下呼吸道銅綠假單細胞菌感染抗生素耐藥性分析研究[J].中國藥事,2013,27(2):91-93.
[2] 戴立人,曾吉.呼吸道感染病原點診斷及臨床對策[J].臨床內科雜志,2013,21(5):398-399.
[3]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 191-198.
[4] 張杏怡,胡必杰,何禮賢,等.下呼吸道革蘭氏陰性桿菌耐藥性監測[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13,33(1):15-19.
[5] 鄂英江,崔德健.醫院內下呼吸道感染患病率及病原學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3,33(3):163-165.
[6] 陳潮欽,肖玲.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院內肺部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華感染學雜志,2013,23(1):31-33.
[7] 周宏.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調查及敏感性實驗[J].廣州醫藥,2013,44(2):63-65.
[8] 鐘淑卿,高奇,陳順存.呼吸監護病區綠膿桿菌耐藥性監測[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3,33(10):597-598.
[9] 易建華,吳正學.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大腸埃希菌和克雷伯菌院內感染情況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3,33(3):188-189.
[10] 劉志萍,劉屏,秦慶芳,等.抗菌藥物消費趨勢的藥物經濟學研究[J].中華感染學雜志,2013,23(1):64-65.
[11] 王睿.臨床抗菌治療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193-199.
[12] 唐英春,張天托,張扣興,等.下呼吸道綠膿桿菌感染細菌耐藥性、分型和藥物治療的選擇[J].新醫學,2013,44(8):400-401.
[13] 孫景勇,倪語星.住院病人中分離的革蘭陰性桿菌的分布與耐藥特征[J].中華抗感染化療雜志,2013,13(3):170-172.
[14] 徐淑云.藥理實驗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933-939.
[15] 張軍民,吳堅,陳民鈞,等.鮑氏不動桿菌5年耐藥性監測結果分析[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3,36(1):51-53.
中圖分類號:R97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1-0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