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青海(大慶市第二醫院,黑龍江 大慶 163000)
?
中西醫結合治療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臨床效果觀察
胡青海
(大慶市第二醫院,黑龍江 大慶 163000)
【摘要】目的 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8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均采用潑尼松片治療,觀察組加用健脾調肝方,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7.50%,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0%,低于對照組(15.00%)。以上指標差異均較大,P<0.05。結論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顯著,能有效提高治療總有效率,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值得推廣。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自身免疫性肝炎;效果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組慢性肝炎綜合征,其病因不明,但在很大程度上與遺傳因素、病毒感染及藥物和環境因素有關[1]。部分患者以急性肝炎起病,早期癥狀為疲勞、上腹不適、瘙癢、食欲不振等,病情發展時可出現發熱伴關節腫痛、脾大、黃疸、蜘蛛痣等癥狀,晚期可發展成肝硬化、肝性腦病。臨床上大多給予患者藥物治療,我院為探究中西醫結合應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療效果,采用不同的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并對比兩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到我院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4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作為臨床觀察對象,將其設為觀察組。18例女性,22例男性;年齡為16~70歲,平均年齡(48.14±2.11)歲;病程為6個月~2年,平均病程為(1.53±0.21)年。并取同期采用西藥治療的4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作為對照組。17例女性,23例男性;年齡為15~70歲,平均年齡(47.45±2.81)歲;病程為5個月~2年,平均病程為(1.23±0.18)年。經統計學比較,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程方面的差異比較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①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伴關節腫痛、黃疸等臨床癥狀;②轉氨酶明顯異常;③均有高球蛋白血癥,γ-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G1大于正常上限的1.5倍;④血清自身抗體呈陽性;⑤肝組織學見界面性肝炎及匯管區大量漿細胞浸潤,而無膽管損害、肉芽腫等提示其他肝病的病變;⑥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藥物和化學物質的肝毒性作用及遺傳性肝臟疾病。
1.3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治療,包括如禁煙、禁酒、禁刺激性食物、飯后適當增加運動量、睡前不宜進食等。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具體如:口服潑尼松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1728,生產單位:江蘇鵬鷂藥業有限公司),初始劑量為每天60 mg,連續服用14 d。之后可調整為每天40 mg,連續服用21 d。待患者的病情有所緩解后再調整為每天20 mg,連續服用25 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健脾調肝方。配方為:炒黨參18 g、炒白芍藥12 g、炒白術9 g、佛手片9 g、焦薏苡仁9 g、干荷葉9 g、廣藿香6 g、炒陳皮4.5 g、廣木香3 g、淡干姜3 g、炒柴胡1.8 g、黑大冬5個。黃疸者加茵陳、梔子;肝脾大者加鱉甲、莪術;轉氨酶增高者加五味子、龍膽草、升麻;脅痛患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便結者加生大黃;有出血傾向者加茜草、牡丹皮、白茅根。每天1劑,水煎2次取汁400 mL,早晚各服用1次,連續服用60 d。
1.4 療效判定。顯效:發熱伴關節腫痛、黃疸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患者的肝區無壓痛或叩之不適感,轉氨酶指標恢復正常,且血清自身抗體呈陰性;有效:以上指標較治療前有所緩解;無效:以上指標較治療前無改變甚至惡化[2]。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7.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并用P<0.05表示差異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3]。
2.1 治療效果對比:治療后,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為77.50%。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較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n(%)]
2.2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治療期間,觀察組1例出現不良反應(頭暈),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0%。對照組6例不良反應,其中3例頭暈,1例腹瀉,2例惡心,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00%。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較大,P<0.05。以上患者的不良反應均在減少用藥劑量或者停止用藥后得以緩解。
我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發病率較高,且致死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該病的臨床癥狀如不能及時緩解(3年內),可發展成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癌等疾病,或發展呈急性、亞急性、暴發性肝病,最終引發各種并發癥導致患者死亡[4]。因此,早期診斷并給予恰當的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重要手段。臨床上大多給予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潑尼松片是一種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可抑制巨噬細胞和白細胞在炎癥部位的積聚,從而緩解炎癥的表現。同時可抑制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延遲性的過敏反應。潑尼松片雖有一定的療效,但不能徹底治愈,且長時間服用可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升高。健脾調肝方可提高肝細胞的免疫功能,作用持久且緩和。同時可激活和增強多種免疫肝細胞和肝細胞因子抗病毒活性,減輕肝細胞變性壞死,抗纖維化,以達到保護肝細胞的目的。而中西藥結合治療能有效擴大藥物的適應范圍,呈現出顯著的協同作用,減輕不良反應且標本兼治,達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5]。
我院給予觀察組中西醫結合治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該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77.50%),不良反應發生率(2.50%)低于對照組(15.00%)。且P<0.05。由此可見,中西醫結合治療自身免疫性肝炎效果確切,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治療總有效率,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姜美臣,蔡連順,甘鳳麗,等.聯合治療對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TNF-α含量的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8):1118-1119.
[2] 馬嘯,劉玲,孟慧慧,等.中西醫治療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J].黑龍江中醫藥,2014,43(2):23.
[3] 李嵐.自身免疫性肝炎臨床規范治療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2014, 27(8):517.
[4] 肖瀟,邱德凱,馬雄.自身免疫性肝炎[J].中華消化雜志,2013,33(1): 63-66.
[5] 王洪斌.中西醫結合治療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4,9(24):130-131.
中圖分類號:R25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1-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