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亦男(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吉林 長春 130021)
?
中藥塌漬外敷治療小兒毛細支氣管炎58例臨床觀察
郭亦男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吉林 長春 130021)
【摘要】目的 運用中藥塌漬外敷治療小兒毛細支氣管炎(痰熱閉肺型、痰濕閉肺型),觀察其臨床療效。方法 將58例毛細支氣管炎(痰熱閉肺型、痰濕閉肺型)患兒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給予常規中西醫結合治療配合中藥塌漬外敷治療,對照組常規中西醫結合治療。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9.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咳嗽、喘促緩解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上,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藥塌漬外敷治療小兒毛細支氣管炎(痰熱閉肺型、痰濕閉肺型),能改善臨床癥狀、促進肺部啰音吸收,縮短患兒病程。
【關鍵詞】中藥塌漬;毛細支氣管炎;痰熱閉肺型;痰濕閉肺型
毛細支氣管炎是一種嬰幼兒較為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多見于1~6個月的小嬰兒,以喘憋、三凹征和氣促位主要臨床特點。臨床上較難發現未累積肺泡和肺泡間壁的純粹毛細支氣管炎,故國內認為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肺炎,稱為喘憋性肺炎[1]。毛細支氣管炎中醫一般歸屬于“肺炎喘嗽”或“哮喘”等范疇,運用中藥塌漬外敷治療小兒毛細支氣管炎(痰熱閉肺型、痰濕閉肺型),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58例毛細支氣管炎患兒且中醫辨證為肺炎喘嗽(痰熱閉肺型、痰濕閉肺型)的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9例。治療組中男14例,女15例;年齡在5~16個月;對照組中男16例,女13例,病程3~18個月。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診斷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兒科肺炎喘嗽的診斷標準[2]。
1.2.2 中醫辨證分型標準。痰熱閉肺型:①主證:咳嗽,氣促、喘憋,喉間痰鳴,或泛吐痰涎。②次證:發熱、煩躁;口干渴;咽赤;鼻翼扇動、伴或不伴三凹征;伴或不伴口唇青紫;大便干或稀薄;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指紋紫,現于風關或風氣兩關。
痰濕閉肺型:①主證:咳嗽,痰聲漉漉,大便稀。②次證:低熱或不發熱,喘促鼻煽,食少納呆,小便略黃,舌質淡、舌苔潤,指紋紫滯,現于氣關。
1.2.3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2]中小兒毛細支氣管炎的診斷標準:①于24個月以下發病,多見于6個月以內的小兒;②急性起病,發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咳嗽與喘憋同時發生為本病的特征;③發作時煩躁不安,呼吸、心率增快,有鼻翼煽動、三凹征、發紺明顯等癥狀體征,有發熱或無熱,兩肺可聞及喘鳴音及彌漫性細胞細濕啰音;④全肺不同程度的梗阻性肺氣腫,支氣管周圍炎或肺紋理紊亂增粗,可有點片狀陰影或條索狀陰影;⑤白細胞正常或降低。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小兒毛細支氣管炎的西醫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肺炎喘嗽、痰熱閉肺型或痰濕閉肺型診斷標準者;③年齡3個月~2歲;④監護人知情同意,并能夠配合治療者。
1.4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毒性腦病等并發癥及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病術后等疾病者;③對已知中藥成分過敏者;④擅自中斷治療或參與其他觀察者;⑤貼敷部位皮膚破損者。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按照毛細支氣管炎的常規中西醫結合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給予中藥塌漬外敷治療。中藥塌漬由大黃、芒硝、炒白芥子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用大蒜汁調成糊狀,將調好的藥物均勻的平攤在敷料上,制成10 cm×15 cm大小,薄厚適中,外敷于背部聽診啰音密集處或X線胸片陰影明顯處的后背部。根據不同年齡選擇敷藥時間,<1歲貼敷10 min;<2歲貼敷15 min。7 d為一個療程。在敷用過程中,觀察患兒有無哭鬧等不適反應及皮膚是否有紅腫、皮疹、過敏等情況。
1.6 觀察指標:觀察患兒的臨床癥狀與體征,記錄咳嗽、喘促緩解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
1.7 療效判定標準。①治愈:癥狀消失,體溫正常,肺部啰音消失。②有效:癥狀減輕,肺部啰音減少。③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1.8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表1結果說明,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咳喘癥狀緩解時間、啰音消失時間見表2。表2結果說明,治療組咳喘癥狀緩解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表2 兩組患兒咳喘癥狀緩解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比較[(± s),d]

表2 兩組患兒咳喘癥狀緩解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比較[(± s),d]
注:與對照組比較,t=5.32,7.84,P<0.05
組別 咳喘癥狀緩解時間 肺部啰音消失時間治療組 4.52±1.13 6.42±1.13對照組 5.90±1.67 9.17±1.04
目前西醫認為,毛細支氣管炎主要是由于呼吸道的合胞病毒感染所引起,病毒感染后,主要侵犯直徑細小的毛細支氣管,表現為上皮細胞壞死和周圍淋巴細胞浸潤,黏膜下充血、水腫、和腺體增生,黏液分泌增多。病變會造成毛細血管管腔狹窄甚至出現堵塞,導致肺氣腫和肺不張。炎癥還可以波及肺泡、肺泡壁及肺間質,出現通氣和換氣功能障礙。治療上主要包括氧療、控制喘息、病原治療等[3]。中醫認為毛細支氣管炎屬于“肺炎喘嗽”,“哮喘”等的范疇,痰熱閉肺和痰濕閉肺型是小兒常見的癥型。小兒臟腑嬌嫩,行氣未充,肺、脾、腎三臟常不足,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小兒感受外邪由口鼻而入,侵犯肺臟,肺氣郁閉,肺失清宣肅降,水液凝聚為痰,痰滯肺絡,阻于氣道,致肺氣上逆,發為咳喘,喉中痰鳴;若外邪入里化熱,熱邪熾盛,煉津為痰,痰熱交結,壅于氣道,痰隨氣逆,發為喘嗽多痰、喉間痰鳴轆轆。中藥塌漬是中醫學內病外治的特色方法,組成大黃:味苦性寒,《藥性論》:“味苦甘”。入胃、脾、心包、大腸、肝經。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現代藥理研究大黃對多種革蘭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抑制作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絡的作用,改善肺循環從而促進肺組織中的炎性分泌物的吸收[4]。芒硝性味咸寒,瀉熱,潤燥,軟堅。芒硝外用能擴張局部血管,改善微循環,且其高滲作用,也加速了組織腫脹的吸收和消散[5]。炒白芥子性溫,味辛,有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之效,現代研究證明白芥子有刺激作用,可反射性引起支氣管分泌增加,使痰液變稀而起祛痰作用,炒白芥子使發泡作用明顯減輕。大蒜中含有的硫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菌消炎作用。大蒜還能促進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6]。諸藥合用外敷于背部肺部啰音明顯處,可通過藥物對皮膚的刺激作用,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環,使毛細血管擴張,局部組織充血,直接改善肺微循環,促進肺部啰音的吸收。
綜上所述,采用中藥塌漬外敷于背部治療小兒毛細支氣管炎(痰熱閉肺型、痰濕閉肺型),能清肺化痰,活絡祛瘀,改善臨床癥狀,促進肺部啰音吸收,縮短患兒病程,簡便,經濟,療效顯著,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衛平.兒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69-270.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87-288.
[3] 陳皆兵,羅漢清.毛細支氣管炎中西醫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8):28-29.
[4] 凌一揆,顏正華.中藥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20.
[5] 吳文,姜永紅.內服外治法治療小兒急性肺炎85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9):31-33.
[6] 姚連初.大蒜的開發利用研究概況[J].中國藥業,2002,11(6):78-79.
中圖分類號:R25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1-01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