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婷(河南省鄲城縣人民醫院五官科,河南 鄲城 477150)
?
綜合護理干預對鼻內鏡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療效的影響
陳 婷
(河南省鄲城縣人民醫院五官科,河南 鄲城 477150)
【摘要】目的 觀察綜合護理干預對鼻內鏡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取本院五官科收治的鼻內鏡下治療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按護理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常規護理組(對照組)和綜合護理組(觀察組),每組40例,比較兩組治療和護理后療效。結果 兩組治療結束后總有效率分別為97.50%和80.00%,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鼻內鏡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的療效和生活質量,減輕焦慮、緊張和恐懼心理,且并發癥發生率低,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護理干預;鼻內鏡;鼻竇炎;鼻息肉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疾病,具有病因復雜、病程長、發病率高及易復發等特征。此類患者主要表現為嗅覺障礙、鼻塞頭痛等癥狀,嚴重影響其工作、學習和生活質量。鼻內鏡手術是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一種微創手術,患者術后需行鼻腔填塞,易并發術腔粘連、出血等并發癥,研究顯示,圍術期采取恰當的規范化護理干預措施可提高患者鼻內鏡手術治療的依從性,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復[1]。近年來,筆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對鼻內鏡下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行綜合護理干預,效果良好,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鼻內鏡手術治療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按護理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常規護理組(對照組)和綜合護理組(觀察組),每組40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齡27~51歲,慢性鼻竇炎21例,鼻息肉15例,慢性鼻竇炎并鼻息肉44例,病程5個月~12年。兩組年齡、性別及病程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于術前、術后給予患者綜合護理措施,包括:心理護理、康復指導、健康教育等方面。
1.2.1 術前護理措施:心理護理,護理人員于術前與患者進行充分溝通,針對存在心理壓力的患者及時進行心理疏導,使其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溝通,使其能夠充分了解疾病的發生、進展、臨床表現、治療和預后等知識,以使患者和家屬能夠充分配合治療和護理;同時指導患者術前進行出凝血功能、影像學及肝腎功能等檢查和抗生素、維生素等藥物應用。
1.2.2 術后護理。①體位護理:指導患者采取半臥位,以利于術后鼻腔鼻竇分泌物、滲血的流出和減輕鼻腔阻塞和頭面部腫脹、充血而引起的不適;②鼻腔沖洗護理:向患者和家屬講解如何正確使用鼻腔沖洗器,患者術后3 d取出鼻腔填塞的高分子膨脹海綿,仔細清除鼻腔內積血,而后用溫生理鹽水、地塞米松沖洗鼻腔,2次/天,連續沖洗7 d,每天用1%麻黃素滴鼻,術后1個月每周于鼻內鏡下清除鼻腔內異物和粘連。③飲食護理:由于術后鼻腔填塞,造成張口困難,因而指導患者術后食用高蛋白和富含維生素流食,避免食用辛辣、粗硬食物;④口腔清潔護理:由于患者術后需經口呼吸,易造成口腔黏膜干燥,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將濕紗布覆蓋在口唇處,濕化吸入的空氣,以保持口腔的濕潤,提高舒適度,同時注意保持術后口腔清潔,飯后用生理鹽水漱口,以預防感染發生;⑤病情觀察: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及鼻腔滲出液的性質、顏色、滲出量及是否有活動性出血等;⑥出院指導:患者術后鼻腔黏膜上皮化需2~3個月,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做好術后自我護理,避免感冒發生和預防疾病的復發,同時密切觀察不適癥狀并及時就診。
1.3 療效評定標準:依據相關文獻制定療效評定標準[2]。痊愈:臨床癥狀消失,鼻內鏡檢查示竇口開放良好,無膿性分泌物;有效:癥狀得到改善,竇腔黏膜出現肉芽組織,有少量膿性分泌物出現;無效:癥狀未改善,術腔發生粘連,有嚴重膿性分泌物產生。患者出院時發放滿意度調查表,以了解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非常滿意:9~10分;滿意:6~8分;不滿意:≤5分。
1.4 統計學方法:研究數據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兩組間比較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兩組治療結束后總有效率分別為97.50% 和80.00%,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和護理干預后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護理滿意度比較:對照組患者發生鼻出血2例,眶內血腫1例,術腔粘連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7.50%,觀察組發生鼻出血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100%,對照組為72.50% (29/4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是五官科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約占耳鼻喉疾病臨床和手術治療的25%。鼻內鏡手術因創傷小、手術視野清晰、術后恢復快及患者痛苦小等優勢,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微創治療[3],但部分病例術后可出現術腔粘連、感染和出血、腦脊液鼻漏等并發癥。研究顯示[4],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圍術期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減輕患者的恐懼、緊張及焦慮不良情緒,提高患者對手術治療的依從性,使之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對確保患者手術順利進行,促進術后康復、提高臨床療效和生活滿意度尤為重要。
為不斷提高鼻內鏡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護理服務質量,本院對以往護理工作進行規范,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綜合護理服務模式,并將這一模式切實落實到每一位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同時,加強護理人員的業務技能和職業道德的培訓,使每一位護理人員在患者圍術期都能夠系統、靈活運用。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通過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其有效率為97.50%,顯著優于對照組的80.00%(P <0.05),且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高。表明綜合護理干預的實施不僅有效緩解患者身心壓力,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預后,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為提高鼻內鏡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療效,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事項:①術前應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資料,在圍術期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使其逐漸擺脫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②護理人員在術中應密切關注患者病情及生命體征的變化,避免因護理措施不當而造成手術的失敗;③術后在護理工作中應動作輕柔,充分體貼和關心患者,以良好的護理服務幫助患者康復,同時,在患者出院時針對其病情的特點做好院外指導,以鞏固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對鼻內鏡下鼻竇炎鼻息肉手術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可減輕其焦慮、緊張和恐懼心理,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和生活質量,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鐘小苑,楊應浩,張奕.鼻內鏡手術后護理及隨訪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4,20(15):2367-2369.
[2] 高紅.鼻腔濕化對慢性鼻-鼻竇炎患者鼻內鏡術后療效的影響[J].中國臨床護理,2013,5(3):232-233.
[3] 譚玉秋,王洪瓊,陳華珠.鼻內鏡下鼻部手術圍術期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醫學,2012,13(5):87-88.
[4] 徐彩霞.鼻內鏡下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298例圍術期護理[J].中國實用醫刊,2013,40(16):110-111.
中圖分類號:R473.7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1-02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