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明
(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人民醫院 617100)
·臨床研究·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免疫檢查分析
唐代明
(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人民醫院617100)
目的分析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血清免疫檢查結果。方法選擇該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SLE患者50例納入研究組,全部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另外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50例納入對照組;對研究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免疫檢查指標進行比較,同時比較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和對照組的血清免疫檢查指標。結果研究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免疫檢查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清免疫檢查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SLE患者進行血清免疫檢查對于疾病的治療和轉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系統性紅斑狼瘡;抗雙鏈DNA抗體;補體3;免疫球蛋白;抗核抗體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累及多器官、多系統的小血管及結締組織疾病,易發于年輕女性,病程復發與緩解交替出現。患者體內可產生針對核酸、核蛋白質和組蛋白質的抗體及其他自身抗體,這些自身抗體與相應抗原結合成的免疫復合物可沉積在心血管結締組織、腎小球基地膜、漿膜、關節滑膜和多種臟器小血管壁上,免疫復合物在局部激活補體,吸引中性顆粒細胞浸潤,造成局部組織的慢性炎性損傷,患者可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腎損傷、心血管病變、漿膜炎、貧血、精神癥狀等多種臨床表現。關于SLE的發病機制還并不清楚,激素療法是臨床治療SLE的主要方法。經過有效的激素治療,能有效緩解患者免疫系統紊亂的狀況,降低患者體內抗體水平[1]。對SLE患者進行血清免疫檢查,能對疾病的治療、轉歸進行有效評定。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SLE患者的臨床資料,對SLE患者的血清免疫檢查指標的臨床意義進行了探討分析,現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SLE患者50例納入研究組,其中男19例,女31例,年齡34~63歲,平均(44.2±2.1)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5.4±1.3)年。全部患者均具有紅腫、紅斑、發熱等典型癥狀,并符合美國心臟病學會關于SLE的臨床診斷標準[2],存在蝶形紅斑、精神癥狀,沒有關節炎;實驗室檢查發現患者白細胞增加,抗核抗體(ANA)陽性,蛋白尿陽性等。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50例納入對照組,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35~62歲,平均(45.4±1.5)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檢測方法研究組患者給予甲基潑尼松龍治療,治療7 d后檢查患者的各項血清免疫檢測指標,包括抗雙鏈DNA抗體(抗-dsDNA)、補體3(C3)等。如果患者免疫球蛋白(IgG)、C3及ANA水平基本正常,則保持甲基潑尼松龍的給藥劑量不變,直到患者病情恢復,保持平穩。治療前后,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進行檢測。清晨抽取健康體檢者的空腹靜脈血進行檢測,再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進行抗-dsDNA和ANA檢測,ANA滴度大于1/100則表示陽性,抗-dsDNA滴度大于1/10則表示陽性。采用乳膠散射比濁法進行血清C3和IgG檢測。采用酶標記化學發光免疫法進行白細胞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檢測。

2結果
2.1研究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免疫檢測指標比較治療前后研究組患者的血清免疫檢測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研究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免疫檢查
2.2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與對照組的血清免疫檢測指標比較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血清免疫檢測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與對照組的血清免疫檢查
3討論
現階段關于SLE的發病機制還并不清楚,SLE的發生和遺傳、激素水平、感染及環境因素等有直接關系。SLE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皮膚外表紅斑、發熱、關節疼痛等,大部分SLE患者伴有血小板、白細胞減少及貧血等。臨床中在對SLE患者進行診斷時,常規和單純血液疾病混淆,臨床漏診、誤診率較高,進而對臨床治療造成延誤。臨床中不但要加強自身抗體檢查,同時還需要進行血液免疫檢查,進而對SLE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另外,免疫檢查也能有效評定疾病的治療和轉歸[3]。
高效價均質性主要見于SLE患者,低效價均質型可見類風濕性關節炎(RA)、慢性肝臟疾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或藥物誘發的狼瘡患者,高效價的周邊型幾乎僅見于SLE,特別是活動期SLE,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很少見周邊型,因此,周邊型對SLE的診斷價值極高,且提示病情活動,未經治療的SLE患者幾乎95%以上都有ANA,且效價較高,一般為1∶100以上。抗-dsDNA診斷SLE的特異度可達95%~100%,但其靈敏度僅為30%~50%,抗-Sm僅在SLE患者中發現,是SLE的血清標志抗體,已列入SLE的診斷標準。
ANA是SLE的檢測標志物之一。ANA并不具備特異性,能有效反映SLE患者體內的核成分,大部分患者都呈ANA陽性[4]。如果ANA的滴度大于1/100則表示SLE陽性,臨床中需要重視的是,如果患者的年齡較大,ANA滴度則可能表現為低滴度陽性[5]。但是ANA滴度和SLE的進展并不一定同步。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ANA也會表現為陽性,例如慢性肝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臨床中應該結合ANA的熒光圖像來對病癥進行確診,如果熒光圖像表現為均質型、顆粒型及周邊型表征,則能確診為SLE[6]。抗-dsDNA的特異性較高,如果抗-dsDNA滴度較高則為SLE。當患者處于SLE活躍期時,患者體內的抗-dsDNA水平則非常高,臨床中如果給予有效的治療,當患者病情明顯緩解后抗-dsDNA水平則會降低。因此,可以將抗-dsDNA作為SLE的特異性診斷指標,同時也可以利用抗-dsDNA水平來對患者的病情發展進行觀察,所以可以將抗-dsDNA作為SLE患者的定期復查指標[7]。另外檢測C3和IgG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SLE患者的血清IgG水平會明顯上升,另外,因為補體參與到自身免疫反應中,機體不能及時補充,因此補體C水平則明顯降低[8]。所以可以結合患者機體內的C3水平變化情況來對疾病進行診斷,并對病情進展進行監測。如果患者C3持續降低,則表示患者病情加劇,應該對患者進行仔細觀察[9]。
SLE患者進行血清免疫檢查對于疾病的治療和轉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實際的免疫檢查中應該根據相關說明書嚴格執行,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在對患者靜脈血進行采集時,要告知患者清晨空腹采集,以保證血液中的生化指標保持恒定,最終讓免疫檢查的準確性提高[10]。
[1]陸小玲.系統性紅斑狼瘡免疫檢查[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5):98-99.
[2]程金華.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機制和免疫檢查[J].中國醫藥指南,2010,8(19):239-241.
[3]汪濤,張波.36例系統性紅斑狼瘡免疫檢查研究[J].吉林醫學,2013,34(12):2321.
[4]孫彥,黃黎,陳志鵬.系統性紅斑狼瘡免疫檢查研究[J].河北醫學,2011,17(4):492-494.
[5]戴靜靜,吳俊,姚文,等.中樞神經系統紅斑狼瘡的臨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z1):31-32.
[6]后桂榮,肖艷,曾抗.盤狀紅斑狼瘡共聚焦激光掃描顯微鏡影像學特征分析[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3,42(2):74-76.
[7]靳慧,趙明,陸前進.紅斑狼瘡患者1 006例臨床特征研究:來自中國人群紅斑狼瘡多中心病例對照研究(LEMCSC)[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6,49(1):6-11.
[8]李文忠,許亞萍,彭建春.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伴多發性基底細胞癌1例[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1,25(7):570.
[9]宋慧.紅斑狼瘡患者使用生物制劑的時機——事實與爭議[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5(7):13-16.
[10]于立紅,陳世義,楊雪松,等.457例紅斑狼瘡患者狼瘡帶試驗結果與臨床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6):1112-1114.
2016-03-11)
10.3969/j.issn.1673-4130.2016.12.048
A
1673-4130(2016)12-1708-02
2016-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