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全流域治理在和順縣林業建設中的必要性
全流域綜合治理是指以改善林區內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為宗旨,堅持以全流域為單元,以科技為先導,以生態建設為重點,以治理坡耕地、荒山荒坡、植被恢復及溝道治理為主要內容,以保林地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全面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做到以溝、以流域為單位,將林地進行全面管理,使生態環境逐步趨向良性循環。
和順縣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在1 000~2 180 m之間,境內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雨量500~600 mm,年均無霜期120 d,土壤為棕壤和褐土為主,是典型石質山區,巖石裸露,土壤瘠薄,資源分布比較零散,個人、集體及國有林地混為一體,加之和順縣是生態大縣又是養殖大縣,而村民養殖方式以散養為主,為全流域綜合治理帶來很大困難。
2.1進行規模化管理,統一經營。通過對林地租賃或資源流轉的形式進行整合土地,對流域內涉及的集體或個人的林地,進行統一管理,集約化經營。
2.2林道建設。結合流域內實際情況,集中力量,突出重點,進行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在流域內先修建林道,為以后造林、灌木林改造、森林撫育等其他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2.3因地制宜,綜合治理。針對項目區地貌特點,分別對有林地、灌木林地、宜林地等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
2.3.1造林。要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首選鄉土樹種,其次考慮引進外來樹種。目前我場較為理想的造林樹種為油松、山杏等。本次設計造林樹種為油松、山杏。油松:選用(2+1)年生以上的容器苗,苗高30 cm以上;山杏選用地徑在0.5 cm以上,苗高50 cm以上的優質壯苗。
造林前對苗木要嚴格進行分級,使一定區域范圍內的造林苗木大小規格基本一致。裸根苗起苗時要避免根系受損傷,當日起苗最好當天用完,否則應盡快假植,運苗時要避免風吹日曬,保持苗根濕潤;容器苗要注意保護容器內的土球。
造林前對造林地進行預整地,整地時間在春季,整地方式為穴狀整地,規格是60 cm×60 cm ×30 cm,株行距為2 m×3 m。沿等高線呈水平帶“品”字形排列;整地時要撿凈灌草根和石塊,表土要回填,底土要筑埂,穴面略向內傾,呈反坡形,起到蓄水作用。
栽植樹種選擇混交類型,采取油松與山杏混交,混交比例為6∶4;混交方式采取塊狀混交。造林密度為110株/畝,株行距為2 m×3 m。
2.3.2灌木林改造。灌木林改造的最大的作用,就在于通過人為干預,促進森林生態系統的形成,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功能。對灌木林密度較小的地區,進行人工補植,方法及規格同上造林方法。
2.3.3撫育。從造林起到成熟齡以前的森林培育過程中,為保證幼林成活,促進林木生長,改善林木組成和品質及提高森林生產率所采取的各項措施。包括除草、松土、間作、施肥、灌溉、排水、去藤、修枝、栽植下木等工作,
當地今年大部分肥料經銷戶肥料銷售狀況不容樂觀,一方面是由于今年肥料價格較高,農戶不愿投入,在選擇肥料時只關注肥料價格,選擇價低質次的產品,而價格較高的品牌產品銷售困難。另一方面由于玉米價格持續低迷,農戶種植玉米幾乎沒有收益,因此許多農戶將小麥、玉米輪作改為單種小麥。
2.3.4封山育林。對疏林地進行補植補種并進行封育管護。嚴禁進山采伐、砍伐、放牧、割草和其他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長繁育的人為活動,在人畜經常出入的溝口、路口、河流交叉處和容易進入林地的山腳地段,采用鐵絲圍網石料壘墻等機械圍欄等。各項措施生效后,工程措施保存率達到80%以上,造林成活率達到90%以上。該流域內的森林覆蓋率明顯提高。
2.4治理措施布局及技術指標。該區域地處中山土石山區,宜林地、棄耕地、灌木林地面積較多,有林地相對面積比例較少,針對這一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地布置各項治理措施,治理措施布局要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從上到下,溝坡兼治,建成完整的森林生態體系。
結合該區域特點及經濟發展需要,治理措施總體布局設計主要包括林地提高利用率治理措施設計及林道治理措施設計。
治理措施設計主要包括宜林地及林中空地植苗造林、有林地撫育、灌木林改造、封山育林工程設計,防火道路設計等。
道路作業工程應在流域治理前修完,以保證管護、防火及后期治理措施的實施,保障運輸方便。
3.1防風固沙,涵養水土。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可有效控制土壤侵蝕,增加土壤水分存儲,增加植被面積(含作物)和生物產量,變水分無效蒸發為有效蒸騰,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由于減少了水、肥、土的流失,可增加土地的的使用價值,從而增加當地農、林、牧等的各項效益。
3.2減輕山洪、滑坡等災害。水土保持工程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河川徑流的年內分配,通過多年攔截涵蓄,阻止或延緩地表徑流的產生,減少洪峰流量,從而減輕洪水、滑坡等自然災害,保護村屯、道路、農田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3.3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治理措施的實施,可使區域生態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為地區農林牧生產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也為增加群眾收入,加快脫貧致富步伐,走上致富道路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資源潛力和挖掘,既豐富了產品種類、數量,又拓寬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門路,可有效地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但是,惡劣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因素之一,社會對生態環境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改善生態環境日漸成為社會對林業的主導需求。隨著國家的“十三五規劃”加快推進林業現代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建設成為生態大縣的夢想而努力。
032700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國營萬山林場
李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