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鄉縣農業清潔生產典型技術模式探討
超量不合理使用農用化學品以及農業生產自身的有機廢物隨意丟棄,導致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成為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障礙因素。由于農業污染以面源污染為主,因此,農業必須實行清潔生產,強調在污染產生前就予以削減,從源頭抓起,預防為主,實行農業生產全過程控制,同時實現農業廢棄物內部再循環,節約資源和能源,以達到污染最小化,實現農業經濟與環境雙贏。
平鄉縣是一個典型的平原農業縣,種植結構是傳統的種植模式:以糧食生產為主,油料、蔬菜等經濟作物為輔。主導產業為小麥、玉米、油葵、蔬菜。
近年來農作物播種面積75.8萬畝。其中,小麥播種面積25萬畝;玉米播種面積25.2萬畝;其他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46萬畝。油葵種植面積12.80萬畝。蔬菜播種面積6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1.5萬畝。
當前,由于沿襲著傳統的生產方式,導致了農業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一是化肥農藥地膜的超量使用及有機肥的嚴重不足,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二是農作物秸稈焚燒嚴重影響著農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三是農業垃圾多是隨手亂扔亂放,隨意性較大,沒有進行集中統一分類處理,影響了農民生產清潔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針對農業面源污染,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綠色防控、秸稈資源化利用等生態高效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技術,做到“兩減一控一提高”(即減少農藥和化肥用量、控制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提高秸稈資源化利用水平)。設置田間垃圾收集池,作為廢舊地膜和化肥、農藥、除草劑等農業投入品使用后的包裝袋(瓶)收集點,定期收集、清運。對田間的農藥瓶、廢舊地膜進行全部回收,進行統一處理,變廢為寶,減少田間污染,凈化農田。通過實施農業生產清潔工程,降低或消除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提高農田綜合生產能力,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促進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
在秸稈綜合利用上,不斷開發新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包括保護性耕作、農村清潔循環利用及能源轉化、秸稈栽培食用菌、氨化、堆漚、快速腐熟等技術。目前利用秸稈主要途徑:一是用作肥料,農作物秸稈粉碎處理后,一部分直接還田,一部分腐熟堆漚后還田。主要方式為秸稈直接還田,小麥秸稈還田約24.03萬噸,玉米秸稈還田約31.57萬噸,約占秸稈總量的82%;二是秸稈基料化利用技術。棉柴秸稈栽培食用菌,利用棉柴秸稈粉碎后栽培香菇、姬菇、雞腿菇,其廢料作為大田底施有機肥料用于生產,既節約了資源,又增加了經濟效益,實現了農村生態環境好轉。
農業清潔工程從源頭上減少了農業生產的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以上,農業投入品包裝袋(瓶)等廢棄物回收處理率達到80%以上,化肥、農藥利用率提高3%~5%,保障了農業食品安全。在農業生產末端,農村清潔工程又資源化利用農業生產廢棄物,消除了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影響,保障了農業生產清潔化。
054001河北省邢臺市農業局李曉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