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漢語中“NP1+V1+NP1+的+N1,NP2+V2+NP2+的+N2”此類格式進行初步探索,從形式到意義進行分析和解釋,利于人們更好地認識該類結構,同時對該格式中真偽定語的問題進行討論。
關鍵詞:“NP1+V1+NP1+的+N1 NP2+V2+NP2+的+N2” 真定語 偽定語
一、引言
黃正德在《從“他的老師當得好”談起》(2008)一文中提出“他的老師當得好”這個經典的例子,并將“他的老師”中的“他的”定義為偽定語。黃正德認為“他”和“老師”并不是領屬關系,即“他擁有老師”;而是一種主語之于賓語的關系,即“他是老師”,這就從語義角度解決了用層次分析法等無法解決的疑問。同時,該論文舉出這樣的例子:
(1)我們同意分道揚鑣,他去他的北京,我回我的上海。
(2)他喜歡他的書包,我喜歡我的筆筒。
關于此類例子,作者說明類似“他的書包”和“我的筆筒”是真定語,是領屬關系,但諸如“他的北京”“我的上海”之類是偽定語,意義為“他去北京”和“我去上海”。理由是“他的北京”和“我的上海”之間并非真正領屬關系,且這類例子僅在漢語中有。黃正德進一步用詞義分解理論和動詞核心移位的方式進行說明,也有一定道理,但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有不足之處。本文對該類“NP1+V1+NP1+的+N1,NP2+V2+NP2+的+N2”格式加以擴展,進行一定的梳理和探究,以加深對該格式及其內涵的理解。
二、“NP1+V1+NP1+的+N1,NP2+V2+NP2+的+N2”的整理、分析
首先我們把這類例子進一步擴充,按形式的細微不同分為以下幾類:
A1你做你的作業,我做我的家務。
A2你研究你的西方哲學,我研究我的中國哲學。
A3你讀你的《孟子》,我讀我的《莊子》。
A4你打你的籃球,我打我的棒球。
A5他喜歡他的書包,我喜歡我的筆筒。
B1你哭你的,我笑我的。
B2你干你的活,我做我的活。
B3你寫你的作業,我做我的作業。
B4你花你的錢,我攢我的錢。
C1他革他的新,你復你的古。
C2他去他的北京,我回我的上海。
C3他走他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C4你批你的林,我尚我的孔。
D1你讀你的書,我讀我的書。
D2我干我的活,你干你的活。
D3你管你的事,我管我的事。
當然,此類用例還有更為復雜的情況,如加入補語等,在此只討論較為常見的形式。首先,我們可以先按照黃正德依據的標準分為兩個大類,即真定語和偽定語,A1、A5、B2、D1、D2、D3大致可以判定是真定語,其余為偽定語。為方便表述,我們將該結構用“NP1+V1+NP1+的+N1,NP2+V2+NP2+的+N2”表示,其中作主語的人稱代詞標記為“NP1”和“NP2”,動詞標記為“V1”“V2”,賓語標記為“N1”“N2”。
綜上所有小類,可以看出這類格式的特點,歸納如下:
1.從形式的角度看,人稱代詞“NP1”和“NP2”重復并加“的”作為形式上的特點,有一種強調義,強調雙方的不同甚至相反。動詞動作性較強,包括光桿動詞和心理動詞,一般為及物動詞,后接賓語,且兩個相對的分句一般都要出現。
2.從語用的角度看,語體上這類形式多用于口語,少用于書面語。含有一種不滿、嘲諷的貶義色彩。強調一種區別和不同,即不要妨礙對方,各行其是的意義。
3.從語義的角度看,所有該種形式中的動詞處在同一語義場,賓語處在同一語義場。我們根據形式細微的不同可以分為四個小類:
當V1=V2,N1≠N2時,即為ⅰ類;
當V1≠V2,,N1=N2時,即為ⅱ類;
當V1≠V2,,N1≠N2時,即為ⅲ類;
當V1=V2,N1=N2時,即為ⅳ類。
最為明顯地體現出該類特征的是ⅲ類,因為動詞的不同、賓語的不同,使其對比突出差別的意味更加明顯。通過ⅳ類我們可以看到該類格式強調區別意義的根源,即當V1=V2,N1=N2時,該結構還是表達出兩者的區別,與前三類在本質上沒有區別,那就說明該結構反義的根源并不在于動詞或者作賓語的名詞是否不同,而是在于做主語的人稱代詞是否不同,即“NP1”決不能和“NP2”是同一個人稱代詞,再加上“NP1”和“NP2”各自的重復,進一步強調出“NP1”和“NP2”的區別,這樣的形式是符合該格式的語義的。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即“NP1+V1+NP1+的+N1,NP2+V2+NP2+的+N2”這個格式就是兩個短句組合而成,該形式是為了強調和突出對比,根源在于作為主語的人稱代詞的不同,且不同的人稱代詞各自重復,所以含有強調區別的語義。
三、“NP1+V1+NP1+的+N1,NP2+V2+NP2+的+N2”格式的真偽定語問題
筆者借助了古漢語中的“所”字結構來解釋該結構的發展軌跡,對黃正德真偽定語的說法產生了疑問。以前文幾個例子為發展軌跡進行說明:
E1他革新,你復古。
E2他革他所革的新,你復你所復的古。
E3他革他革的新,你復你復的古。
E4他革他的新,你復你的古。
F1他念書,我睡覺。
F2他念他所念的書,我睡我所睡的覺。
F3他念他念的書,我睡我睡的覺。
F4他念他的書,我睡我的覺。
G1他看書,我看書。
G2他看他所看的書,我看我所看的書。
G3他看他看的書,我看我看的書。
G4他看他的書,我看我的書。
依據黃正德的觀點,E例應該為偽定語而G例為真定語,但在這個演變過程中,已經不存在真定語或者偽定語的問題,因為G例中“他的書”不是“他所擁有的書”的含義,而是從“他看他看的書”演變過來的,不是“他領屬書”這種關系,就像例E中“他”領屬“新”、例F中“我”領屬“覺”一樣都是不合理的。因而不能說例G中“他的書”是真定語而例F中“我的覺”是偽定語。因為這里的“他”并不直接領屬“書”,而是一種簡化了的形式恰好和領屬關系的“他的書”重合。進一步說,就是“他的書”和“他念的書”這兩個句子中的語義不同,第一種“他”和“書”是領屬關系,第二種“他”和“書”不發生直接關系,而是“看”和“書”先發生一定的關系,“他”和“看的書”再發生關系。所以不能說例G中“他的書”是真定語,因為這里“他的書”只是“他所看的書”,“他所看的書”可以是他自己的,也可以是其他人的,不一定是“他”領屬的“書”。因此上文中該類格式的真定語偽定語問題其實沒有區分的必要。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黃正德.從“他的老師當得好”談起[J].語言科學,2008,(3).
[3]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沈家煊,王冬梅.“N的V”和“參照體—目標”構式[J].世界漢語教學,2000,(4).
[5]王冬梅.“N的V”結構中V的性質[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4).
[6]胡裕樹,范曉.動詞形容詞的“名物化”和“名詞化”[J].中國語文,1994,(2).
[7]施關淦.“這本書的出版”中“出版”的詞性——從向心結構理論說起[J].語文通訊,1981,(4).
[8]施關淦.現代漢語里的向心結構和離心結構[J].中國語文,1988,(4).
(王佳慧 湖北武漢 武漢大學文學院 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