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泰
摘 要: 在對中職學生的日常管理中,以學風建設為主旋律的學業管理較容易與班級文化相協調。但是大部分中職學生對日常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紀律管理存在較大的抵觸情緒,導致日常管理與班級文化建設存在諸多矛盾,正確處理班級文化建設與日常管理之間的矛盾是中職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 中職班級文化建設 學生日常管理 協調
一、中職班級文化建設與學生日常管理要求現狀分析
1.中職日常管理要求現狀
學校對中職生日常管理要求基本上都有一套標準,其中涉及早操、升旗、課堂考勤、宿舍衛生、宿舍安全、班團會、按時歸宿等各個方面。輔導員、班主任和學生干部的大量日常工作是圍繞以上各方面檢查、通報及處理展開的。中職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成長時期,存在不同程序的叛逆,對學校各種日常管理約束存在較大的抵觸,所以預防和處理違紀情況,幾乎占用輔導員和班主任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
有學者對中職學生日常管理現狀的調查正反映了以上情況。目前,教職員工與學生對學校學業管理持認可態度。但是,教師普遍認為學校在紀律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的有效性和約束力一般,其中除了對紀律作風評比和管制刀具的排查管理的評價較好之外,其他針對學生紀律管理方面評價都較差。學生對除管制刀具的排查、紀律作風評比、學管人員宿舍值班檢查和對夜不歸寢等嚴重違紀認為一般外,其他如對課堂考勤、早間操檢查等日常管理認為較差[1]。
2.中職班級文化建設現狀
中職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依據是中職學生的現實狀況。現在的中職學生,生源年齡不齊,文化素養偏低,在初中階段基本屬于“被放棄人群”[2]。中職學生入學不久,便暴露出許多問題,如紀律觀念淡薄,經常遲到、早退;學習被動,有厭學情緒;在校期間基本成為“混天一族”。
針對這種情況,中職班級文化幾乎成了“管教文化”,輔導員、班主任幾乎奔波于抓遲到、早退、上課玩手機等事務中,這些做法能在短期內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學生抵觸情緒大,導致治標不治本,長期效果較差。班級文化建設的其他做法如讓學生制定目標、創造良好的教室環境、制定班規班歌班級口號[3],存在重視程度不足、針對性不強、沒有體現出職業教育特點的問題[4]。
歸納起來,中職班級文化建設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1)學生缺乏以綜合素質提高為特點的班級文化意識
目前,到中職讀書大多是家長對子女的選擇,而家長選擇的原因不外乎小孩學習成績差、畢業后能直接找到工作和沒有時間對小孩進行管教,希望學校對小孩進行教育等因素,所以中職學生中存在大量“問題家庭”子女,單親、留守、寄養等家庭的學生比較多,這些學生往往我行我素,不愛學習,無視學校教育。某些學生家長對中職校的教育缺乏認識,認為學生在學校學一門技能而已,不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進行班級文化建設時,學生得不到家長積極、有力的支持和指導。家長的這種認識直接對學生班級文化意識產生負面影響。
(2)學生缺乏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美化意識
整潔、明麗的教室環境和溫馨、舒適、衛生的宿舍環境可以陶冶情操,給人以啟迪教育,對教育對象在讀書期間及至整個人生都將產生正面的影響。中職學生由于受以前生活環境的影響,不少學生的學習、思想、行為習慣相對較差,在衛生習慣上缺乏自主性和持久性,在個人衛生習慣、班級環境保潔、保護環境意識上都相對較差,有些學生甚至在家里從未搞過家里衛生。
二、中職班級文化建設與日常管理要求之間的矛盾
近年來,中職教育者逐步認識到班級文化建設對學生教育的重要性,從班風、學風各方面加強班級文化建設。與此同時,教育者在努力糾正中職生入校后暴露的日常行為方面的不良現象,使得班級文化建設與日常管理要求出現不協調的現象。一方面教育者在努力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另一方面學生對班級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深,參與班級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不高,甚至存在抵觸行為,從而使班級文化建設雷聲大雨點小,最后不了了之。管理者繼續進行保姆式日常行為管理,無暇思考和顧及班級文化建設,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三、中職班級文化建設與日常管理要求之間存在矛盾的原因分析
經過更深入細致的分析可以發現,班級文化建設存在不能適應時代、不符合學生心理等問題,從而導致中職生對日常管理要求抵觸。
1.班級文化建設未能適應時代要求
隨著網絡、新媒體的日新月異,學生接受的信息都是零散的、碎片式的。所以,班級文化建設需要一種動態的變化適應學生接受事物的特點,必須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動態變化,這樣才能發揮班級文化的學生主體性、獨特性、動態性等特點,實現班級文化的自我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和心理調節等功能。然而,中職學校面對新形勢顯得應對措施不足,依然傳統地將班級文化做得大而全,未能抓住一些“點”而做,以一些“點”而聯結,導致班級文化未能發揮應有的功能,學生對班級文化建設也是應付式,認為班級文化建設尚且如此,日常管理不會太認真執行,從而產生不遵守學校日常管理規定的動機。
2.未能符合學生成長心理
中職生心理的成熟發展是中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遠離家庭關懷的學生,歸屬和依存心理需要得到滿足;其次,向往豐富的專業知識,強烈的求知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最后,面對未來的人生,不斷需求自身社會能力發展的心理需要得到滿足;而這些心理需求的滿足需要通過班級文化實現。傳統大而全且虛的班級文化建設未能滿足中職生成長心理的需要,學生的歸屬感不強,與個人職業能力相關的成長成才班級文化未能很好地創建。這種班級文化建設現狀更加劇了與強制性的日常管理要求之間的矛盾。
四、中職班級文化建設與學生日常管理相協調的對策
根據中職學生的特點和時代的發展,中職生對日常管理的抵觸只能通過良好的班級文化創建“疏”,而不能用強制措施“堵”,這樣才能使班級文化建設與學生日常管理相協調。
1.營造成長、成才文化
中職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成熟時期,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一旦缺乏家長管教和工作壓力時,很容易沉迷上網、聊天、打游戲,認為這就是接觸社會,也由于沒有人生規劃、沒有明確人生目標,容易出現學習態度不積極對自身要求不嚴格的現象。同時,正是中職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存在成長、成才的內在需要,教育管理者一定要根據這個特點,在尊重成長規律、尊重差異、尊重學生權利的前提下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用身邊的先進典型學生激勵他們,用老師成長的親身經歷引導他們,用負面的例子警示他們,激發學生的成長、成才動機,讓被動成長成為主動成長。
2.營造制度文化
中職生這個群體對自由的理解較為極端,他們認為沒有任何規章就是自由,認為自己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就是自由。針對這種情況,教育者一定要依據制度形成的規律營造制度文化,首先制定班級制度時要學生共同參與;其次,在制度執行過程中大家相互監督;最后,對違反制度的情形要多引導,而非一味懲罰。讓遵守制度成為一種主流,讓不遵守制度邊緣化。在課堂、出勤、早操、宿舍生活等各個方面,使學生有制度意識,讓制度文化無形地影響每位學生。
3.營造自我發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積極向上的文化
在學生日常管理方面,多開展一些引導性活動,確定一些可實現的目標,激發學生的爭創意識,如宿舍內務大比武、三星級宿舍創建、書香型宿舍創建、班級創意文化墻比賽、小制作比賽等,在創建過程中實現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實現學生自我發展,用先進文化引領人。另外,這些活動一定要有成果,還要大力宣揚這些成果,讓學生付出之后獲得一種滿足感,以至于對以后的活動產生一種美好的期待。
4.營造職業文化
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這個目標表明中職學生的培養具有明顯的職業性,教育者需要把職業要求進行非常透徹地理解,在班級化創建時把職業要求引入日常管理要求中,如把無菌的職業要求引入醫學生的教室和宿舍衛生要求當中,把嚴格上下班時間這一職業要求引入不遲到、不早退等考勤管理中。
總之,教育者要針對中職學生的成長特點和規律,通過多種文化營造,將班級文化創建融入學生日常管理活動中,讓文化真正成為一種力量。
參考文獻:
[1]劉姝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日常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D].延邊大學,2015.
[2]韓龍君.中職學校現狀調查及發展建議[J].教育教學論壇,2011,36:141-142.
[3]王帆.農村中專校班級文化建設現狀的分析與對策[J].新課程學習(下),2014,11:168.
[4]楊帆.淺析當前高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J].時代教育,2015,0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