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在兩宋之際是個高峰,審美情趣和技法系統(tǒng)在這一時期都日臻成熟。畫家“驅(qū)山走海”將山川江河,林木溪徑,野村人家繪制成一幅連綿美景的山水畫長卷。這是須要何等的心智機巧。
表現(xiàn)大跨度空間的山水景色,乃至將千里江山融匯到一幅畫中,中國古代繪畫者創(chuàng)造性的采用移動、減距、以大觀小的散點透視法來表現(xiàn)廣闊而豐富的景象。這種方法給畫家在空間處理上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自由。
透視,中國古代謂之“遠進法”。散點透視,中國山水畫最典型的特征之一。
散點透視不拘泥于一個靜止視點,它是多視點的、移動的。在表現(xiàn)景物時,它是將焦點透視表現(xiàn)的近大遠小的景物,用多視點處理成或平行或并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散點透視,可以比較充分地表現(xiàn)空間跨度比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這是傳統(tǒng)中國山水畫的特點,也是一個很大的優(yōu)點,散點透視是符合心理的真實,是內(nèi)在的真實。
散點透視固然闡釋了中國山水畫的視覺表現(xiàn)特點,但還不能完全概括山水畫手卷的表現(xiàn)方法。
位置的排列,空間的承起,山石的取舍,疏密的布置,虛實的搭配。必需讓整幅山水畫手卷景致布局相得益彰。它是手段,也是目的。
北宋郭熙謂之山水畫有三遠:“高遠、深遠、平遠”;又有北宋韓拙曰:“有近岸廣水,曠闊遙山者,謂之闊遠;有煙霧溟漠者,野水隔而仿佛不見者,謂之迷遠;景物至絕,而微范縹緲者,謂之幽遠”。綜上統(tǒng)稱為六遠法。它是中國手卷山水畫的又一基本布局特征。千里、萬里的江山大河便在這六遠中起伏變化,再長的山水長卷,只須綜合不同視覺視點的布置取舍,遠近高低搭配合相適宜,便能繪畫出江山無限。直令觀賞者的視線處處落實。已達“步步有景”,“方寸之中,體百里之回”的目的。
手卷山水,有遠近,自然還有實有虛。虛實相生,才有承起,有轉(zhuǎn)折。“千山多入畫,只取一青峰”是實;相對于山石樹屋來說,水煙云氣便是虛。處處皆實,畫面必然呆板,沖突矛盾頓起。繪中高手間或一片野水,一涓溪流,一團煙云便會化解沖突,調(diào)解矛盾。使畫面富有靈氣,山為之挺拔,水為之流暢,節(jié)奏感頓生,彰顯生氣。故郭熙曰“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清代蔣和有云:“大抵實處之妙皆因虛處相生,故十分之三天地位置得意,十分之七云煙鎖斷,……樹石布置須疏密相間,虛實相生,乃得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