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英姿
(山東大學(威海) 山東 威海 264209)
?
管窺中國藝術歌曲的“中和之美”
崔英姿
(山東大學(威海)山東威海264209)
【摘要】“中和”是儒家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中和之美”也是一種最高的審美境界。研究中國藝術歌曲中的“中和之美”元素,有助于聲樂演唱者提升自身藝術修養,更好地詮釋中國藝術歌曲內涵。本文試從歌詞素材、旋律創作、情感表達三方面對中國藝術歌曲的“中和之美”做一粗淺分析。
【關鍵詞】中和;意境;委婉含蓄
《禮記·中庸》一書中,將“中和”概括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由此看來,平和、協和以及與其含義相同的詞匯都可以被納入“中和”的范疇。而音樂領域中的“中和”,是音樂與社會、自然以及音樂自身內部的和諧統一,是儒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折中調和。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詩歌創作的最高境界。正如孔子對《詩經》的評價:“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感情抒發有節制、有分寸,符合禮儀的表現要求。思想感情純正,就是符合禮儀,有所節制。正所謂“溫柔敦厚,詩教也”。朱自清先生在其著作《詩言志辨》——《詩教》篇中分析得出“‘溫柔敦厚’是‘和’,是‘親’,也是‘節’,是‘敬’,也是‘適’,是‘中’”。朱自清先生認為儒家詩教的“溫柔敦厚”即為古時候的“中和之紀”,等同于我們常說的“中和之美”。朱自清先生對于詩教與“中和之美”辯證關系的這一觀點,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并被大量運用于相關著作中。我國藝術歌曲大都在古詩詞、近現代詩歌的基礎上譜曲得來,如《我住長江頭》一曲,是由青主先生根據宋代詩人李之儀的同名詩詞譜曲而來;《春曉》一曲,是由黎英海先生根據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同名詩詞譜曲而來;《山中》一曲,是由陳田鶴先生根據徐志摩所創作的同名詩歌譜曲而來等。這些詩詞是我國各個時期文學創作的經典之作,由此譜曲而成的藝術歌曲,對提升自身藝術修養,感悟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與眾多創作歌曲相比,中國藝術歌曲的旋律及鋼琴伴奏創作則要樸實得多,無華麗的裝飾,更無炫揚技術的成分,音樂語言精練簡潔,恰到好處,旋律自然流暢,平穩進行,極少出現較大的跨度。歌曲速度上也多舒緩,或是由緩慢逐漸向中速進行,在旋律上極為關注與歌詞文本的相結合。除主旋律外,鋼琴伴奏主要起制造意境的烘托作用,鋼琴伴奏與音樂旋律相呼應,使得聲樂部分顯得更有聲韻。
如由黎英海先生譜曲的藝術歌曲《春曉》,引子的第二部分,左手低聲部長音持續,中聲部固定音型不斷重復,模仿屋檐下雨滴低落的聲音。右手高聲部的后附點二度的進行,恰似清脆的鳥鳴聲,對場景渲染得恰到好處,給聽眾營造出空靈祥和的精神世界。

在我國藝術歌曲創作表現中,極為注重情感表現上的“中和”。與創作歌曲直接、奔放的情感表達不同,藝術歌曲中的情感表達更加含蓄、內斂,更注重情感與人文因素的交融。這與藝術歌曲是在集文學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詩歌基礎上譜曲而來是緊密相連的。
如上文中所提及,由青主先生根據宋代詩人李之儀的同名詩詞譜曲而來的藝術歌曲《我住長江頭》中,“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詞中“我”與“君”一人住江頭,一人住江尾,距離的遙遠更加暗含了思念的悠長。全詞結尾更是用“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來變現詞中女主人公內心對愛情的執著與堅定。這里沒有露骨的情話,沒有豪情壯語的海誓山盟,只是簡單幾筆用江水的綿延不絕來映射了自己對心上人愛戀的永恒。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和”是我們在做人,處事中所追逐的最高境界,也是更是最深層次,更和諧的一種體現。中國藝術歌曲更是處處都體現著“中和”,情感表達婉轉、含蓄,對演唱者的演唱要求更是十分嚴格,要求在歌曲演唱中具有深厚的藝術功底,具有過硬的文學修養,否則就無法完全表現出其中所飽含的“中和之美”。
參考文獻:
[1]程民生.音樂美縱橫談[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2]龔妮麗.音樂美學論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3]張國慶.再論中和之美[J].文藝研究,1999(06).
[4]閆錚.中國傳統音樂的“中和”之美[J].晉中學院學報,2005(04).
[5]王必主,張曉鐘,探究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特點[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02).
中圖分類號:J6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078-01
作者簡介:
崔英姿(1992-),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