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媛
(四川大學 四川 成都 610207)
?
淺談兩岸之綜藝節目
——以《康熙來了》與《非常靜距離》為例
高媛
(四川大學四川成都610207)
【摘要】通過對《非常靜距離》與《康熙來了》的對比分析不難看出,經濟發展的程度與政治體質的不同,孕育出來的文化氛圍也不一樣。兩個節目各有其長處與短板,臺灣的綜藝節目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我們無法定義一個節目的好壞,因為每個節目都各有特色,但是一個優質的節目一定是充滿正能量、對社會有益,能夠啟迪人們思考,并且不斷創新的。
【關鍵詞】差異;特色;發展
(一)節目制作模式的差異

節目比較 《非常靜距離》 《康熙來了》周一到周五22:00-23:00已停播拍攝地點 攝影棚內 攝影棚內有無現場觀眾 200位現場觀眾 無主持人 李靜 蔡康永、徐熙娣、陳漢典來賓數量 3人以內 無固定人數開播時間 2009年6月 2004年1月播放時間段 周六周日晚上23:40-00:20
(二)《非常靜距離》的節目特色
《非常靜距離》是一檔具有李靜鮮明個人特色的深度明星訪談節目。李靜邀請演藝明星和社會熱點人物親臨現場,通過面對面談話的形式,以拉近距離、靜品人生、靜看明星為節目特色。以明星的人生故事、心路歷程為切入點,對觀眾講述成長的故事,分享成長的蛻變,在這個過程中發掘明星鮮為人知的一面。主打溫情路線,在內容上強調明星獨具魅力的本色,有勵志意味,整個節目傳達給觀眾一種溫暖、積極、正面的形象,為大眾樹立起一種良好的導向作用。
通過這七年的節目表分析可以看出,《非常靜距離》的訪問人群主體為明星。雖然帶有明顯的美式熱談話風格,但是節目的基調還是帶有強烈的教育意義,訪問的范圍還是有一定的局限。另外,訪問主題選擇范圍比較單一,大體分為:成長坎坷、情路坎坷、成名后的心得感悟。這樣的節目制作模式有一些套路化和刻板化,節目的彈性不夠,很容易引起“情感”疲勞,給予觀眾一種太過“完美”的錯覺,與普羅大眾的真實生活銜接不夠。因為話題性不足、吸引力不夠,人物的選擇有一定的局限性,若不是當下的熱點人物,關注度就會減少,對收視率有一定的影響。
(三)《康熙來了》的節目特色
《康熙來了》是典型的臺式綜藝節目:風格輕松活潑、搞笑無厘頭、話題感十足、節目尺度大。無論是平時嚴肅的政界人士,還是在演藝圈風生水起的演藝明星,或者是平頭老百姓,只要進入《康熙來了》這個舞臺,都要跟著主持人的思路走,主持人每集都采訪潮流知名人物,并以這位嘉賓為主軸,另外邀請他們的相關好友、幕后工作者以及保姆等現場爆料,主持人毫不留情地發問,用一種“揭露”的方式,利用觀眾的好奇心理,通過一個又一個爆點來抓取觀眾的眼球,賺取收視率。另外,《康熙來了》的一大特色就是主持人的選擇與搭配,蔡康永是作家,智慧而知性,徐熙娣風格活潑風趣、無厘頭,兩人配合在一起,相互平衡,同時,助理主持人陳漢典的搞笑模仿,起著連接節目的作用。節目的內容也不僅僅是訪問藝人,還涉及明星卸妝、搜查包包、話題辯論、臺灣小吃介紹等等。總之,《康熙來了》走的是草根與親民路線,辛辣的點評、大尺度的訪談風格、以點帶面的訪問模式,一度是臺灣綜藝節目的代表。
隨著臺灣綜藝環境的低迷,《康熙來了》的金牌制作人辭職,收視率下降,最終在2015年底停播。《康熙來了》的停播有諸多原因:一、整個臺灣綜藝環境走向式微,制作費太低,競爭太過激烈,市場不景氣。二、尺度過大,不免淪為低俗,語言太過辛辣露骨,雖能在一時博取眼球,可是想要長線發展不僅僅要有歡聲笑語,更要給觀眾帶來啟迪意義。三、一周五天的持續播出,強度太大,節目組需要不斷地找出新鮮事物來滿足觀眾。《康熙來了》走過的這十二年實則不易,在創新上面臨瓶頸,也是影響節目質量的原因。
(一)發展因素:臺灣經過日本的統治以及一系列社會政治的變化,政治環境逐漸開放,對電視環境的限制放寬,語言表達較自由,整體氛圍輕松,尺度比較大、后期風格活潑。節目尺度的拿捏有待商榷,很容易變成惡趣味與走向低俗化。大陸綜藝節目起步晚,前期發展緩慢,規則比較完善。所以節目所呈現出來的整體風貌積極向上,但未免顯得刻板化與模式化,節目的范圍與類型受到限制。
(二)經濟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臺灣經濟發展起步早,人們對于精神生活要求高,電視綜藝節目發展早,人們對于娛樂化接受程度較高。可是,近年來臺灣綜藝節目受到外來綜藝節目的沖擊,自身發展也遇到瓶頸,所以漸漸走向式微。大陸經濟騰飛,地廣人多,市場繁榮,近幾年發展勢頭很好,臺灣人才有北上向大陸發展的趨勢,但是大陸大多數收視率高的節目都是引進版權。如:《奔跑吧,兄弟》《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等等,創新力度不足,本土自創的節目同質化問題嚴重。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1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