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學財經學院 呂亞麗 張宏巖
我國西北地區創新型城市問題初探
——以西寧市為例
青海大學財經學院 呂亞麗 張宏巖
摘 要:為推動西寧市創新型城市的發展,實現西寧對外開發,本文在相關文獻基礎上結合西寧市發展的實際情況,分析了西寧市創新型城市的現狀及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西寧市 創新型城市 創新
1.1 創新型城市概念的界定
創新型城市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創新型城市是指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在整個社會行業中全年實施自主創新戰略不斷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狹義創新型城市是指在政府的引導組織下,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模式,大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和名牌企業、產品,以技術創新或科學技術進步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1]。楊冬梅(2006)認為創新型城市是知識、技術、信息等創新要素與城市經濟的融合,是以創新為核心的發展模式。楊華峰(2007)認為創新型城市是人才、知識、環境、文化等創新驅動要素的聚集地,良好的經濟環境能推動城市高新產業的發展,改變城市發展模式。
1.2 創新型城市的實證研究
李琬(2010)提出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第四代評價指標體系,將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重點關注于創新過程和創新環境。吳尤可(2011)基于熵值法從創新資源、創新績效、創新環境對我國十五個城市進行評價對比。李瑩華(2012)從創新環境、創新能力、創新投入、創新效率對我國欠發達地區進行實證研究。吳價寶(2013)從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兩個構成要素對創新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動態研究。蔡文春(2015)從創新主體、創新投入、創新環境、創新績效對四川省創新型城市進行評價。
1.3 創新型城市的發展模式
一般國內創新型城市發展模式是市場為主導、政府為主導、市場和政府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尤建新(2011)從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內外部驅動力角度對比分析了上海和深圳的創新型城市發展模式,得出要重點依托創新資源和產業結構,在政府和市場共同引導下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結論。李治堂(2013)提出北京市海淀區創新型城市建設應以政府推動和市場的拉動相結合的混合發展模式。薄建柱(2013)構建了以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產業、創新制度、創新文化為主的創新型城市建設模式,提出創新型城市建設是政府與市場的雙向互動。
根據對創新型城市的研究文獻可以得出,我國國內對創新型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創新型城市的指標構建和實證分析。多數學者選擇研究的城市是長江三角、珠江三角發達城市,對西北地區的研究主要是西安和蘭州,并未對西寧市創新型城市進行研究。因此本文結合西寧市實際情況,分析其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情況。
2.1 普通高等院校及教育結構情況
截至2013年,西寧市普通高等學校達到9所,其中一所“211工程”學校。西寧市教育情況:2013年西寧市在校人數是63918人,是2010年的1.05倍;在校碩士和博士人數分別為2939人、135人,當年碩士畢業人數從2010年的469人增加到798人,博士的畢業人數則從2010年的32人下降至22人,較2010年下降了31.25%。
2.2 實際利用外資投資額
從外商投資額數據來看,由2010年的3733萬美元下降至2013年的2480萬美元。在該年的外商投資額中,第二產業(2304萬美元)投資占據首位,高達外商投資總額的92.9%,其中有70.93%進入采掘業;而外商投資總額中僅有7.10%進入第三產業,其中與創新相關的“綜合技術服務業”占外商投資額比例為0%。
2.3 科技創新能力情況
2013年,西寧市科學技術支出達1.66億元,占市財政支出的0.66%,較2010年(4351萬元)增長了282.46%,將近翻了三番。3年間取得國家科學進步獎15項,包括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7項,不難看出,創新型建設的3年中,西寧市政府一直不斷加大科技的投入,科研能力有了顯著的增強。3年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2404件、1326件,其中授權的發明數為309件,占總授權量的23.3%。
西寧市自主創新體系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是創新平臺的建設,促進了創新型企業的培育,2013年全市有7家國家創新型企業及試點企業,19家企省級創新型企業,62家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其次是企業研發中心建設擴增,擁有27家工程技術研發中心,49家省級重點實驗室。
2.4 創新環境情況
國務院批復《西寧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年)》,規劃指出逐步把西寧市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特色鮮明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4]。完善省內公路、鐵路、機場等基礎設施水平建設,提高市內交通水平,加強城市內外交通銜接、外部人員和內部人員的流動。此外,政府為推進西寧市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全面覆蓋,先后制定了《西寧市自主能力創新行動方案》、《西寧市科技研發中心認定管理辦法》等一系列鼓勵創新的政策,為企業營造了良好的創新環境。
作者簡介:呂亞麗(1991-),江蘇泰州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方面的研究;張宏巖(1962-),河北清苑人,碩士生導師,教授,主要從事區域經濟方面的研究。
近年來,西寧市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也凸顯了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影響著西寧市的發展,阻礙了西寧市實行對外開發的道路。
3.1 高等學校數量少,缺乏創新人才
從普通高等學校數量來看,西寧市僅有青海大學1所211工程學校,與同是西北部地區的西安市(7所)相比相差甚遠。西寧市知名院校、大中型企業較少,導致創新資源分配不均衡,無法吸引創新人才。依據碩、博士畢業數,西寧市人才質量弱于全國和西北地區的其他省區。此外,從高校的專業課程來看,高校并沒有提供創業創新課程,創新理念無法深入。
3.2 吸引外資能力偏低
西寧市進入創新型城市試點以來,其外商投資額呈現下降趨勢,且大多外商資金投入到第二產業中,這與西寧市是個資源型城市密不可分;僅有7%投入第三產業,并且沒有投入與創新相關的產業中。由此,西寧吸引外資能力較弱,并沒有有效地利用外資額,這樣不利于西寧創新型城市的健康發展。
3.3 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西寧市在2013年全社會R&D經費支出占地區GDP比重為0.84%,在西北五省區中與其地理位置相鄰較近的蘭州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蘭州R&D經費占地區GDP比重為1.8%,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綱要(2006—2020年)》指出,到202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5],而西寧的R&D經費占GDP比重與國家提出的標準還有較大距離,R&D投入明顯不足,在此方面有待提高。
3.4 創新環境有待優化
西寧市創新主體活力不足,對自主創新重要性的認知不足,長期以來依靠市場的拉動來維持企業發展。全市的研發中心及重點實驗室都是市級和省級,沒有國家級研發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較少,企業與高校之間科研合作不緊密,沒有實施有效的產學研結合。
4.1 加快吸引創新人才,打造產學研合作基地
西寧市政府應重視培養人才的重要性。政府應鼓勵高校開設有關創業創新管理課程,提供更多優質的教學資源,提高高等院校知名度,吸引國內優秀學子前來求學;加強產學研合作,企業、高校共建產學研基地、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提高在校學生的實踐能力,將在校本科生、碩士、博士引入企業中,參與企業的運營過程和研發過程,促進各行各業重大科研項目的合作能力,加快知識轉化為技術能力的過程。
4.2 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吸引外商投入
由于歷史原因,多年來西寧市不被其他省份熟知。現如今,西寧市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節點城市,應借助這一機遇,加大宣傳城市力度,提升城市知名度,吸引外商投資,積極加快與創新有關技術服務業的投入。同時西寧市應明確定位“夏都西寧”城市名牌,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增強自身綜合競爭力,全方位實施對外開放戰略。
4.3 加大R&D經費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政府可以通過地方財政投入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關鍵性的實驗室和研究機構安排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創新成果轉化和孵化基地建設,實施人才、基地、項目等資源的共享。另外,從西寧市自身優勢出發,引進國內外發達地區的先進技術,讓本地創新型企業先吸收再創新,先模仿創新再自主創新,充分發揮西寧市強有力的后發優勢,進行跨越式發展。
4.4 提高創新主體意識,優化創新環境
目前西寧市公民創新意識缺乏,基礎設施水平落后。首先利用全市各類公共媒體大力推廣和宣傳科學知識,提高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意識;其次,在各大單位進行科技講座,擴大公民對科技知識認知度;最后,全球經濟已進入大數據時代,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廣有關信息平臺,提高城市交通水平,信息資源共享等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創新環境。
參考文獻
[1]張禎波,王明友,姜林.國內創新型城市評價指標與標準研究綜述[J].商業時代,2011(29).
[2]白嘉菀,郗芙蓉.我國創新型城市建設研究綜述[J].商業時代,2010(07).
[3]楊冬梅,趙黎明,閆凌州.創新型城市:概念模型與發展模式[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08).
[4]西寧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年)[Z].
[5]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綱要(2006-2020年)[Z].
[6]王雪原,王宏起.基于產學研聯盟的科技創新資源優化配置方式[J].中國科技論壇,2007(11).
[7]陳立泰,吳健光,黃仕川.構建促進科技發展的重慶市產學研聯盟創新機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08).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6(b)-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