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思
摘要:在全球氣候惡化和中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背景下,本文順應時代發展要求以文獻綜述形式,對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展開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內容上,本文對于兩者的協調發展研究分為四部分:一是定性研究;二是定量研究;三是對于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研究;四是目前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
關鍵詞:生態環境; 協調發展; 實證分析; 對策研究
一、引言
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又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更為突出。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正式出臺,其中明確表明:要走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之路。在此方針的指引下,并隨著21世紀全球氣候惡化的大背景以及我國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現狀,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作為國家戰略不斷被重視。因此,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協調關系研究以及相關實踐工作刻不容緩。
二、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定性研究
(一)國外定性研究
1、社會發展以經濟發展為主。國外最早研究經濟發展的著作,是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的《國富論》。之后,20世紀30年代,主張經濟發展決定一切的凱恩斯學說誕生。這種思想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典型著作有朱利安·西蒙和貝克曼為代表的《資源豐富的地球》和《沒有極限的增長》。
2、人類經濟活動造成生態環境破壞。20世紀50年代,人類社會爆發第一次環境危機。1962年,美國學者萊切爾·卡爾遜(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一書,闡明了近代工業對自然生態的影響。美國學者米香(Mishan),在 1967年發表的《經濟增長的代價》(The Cost of Economic Growth)和1977年發表《經濟增長論爭》(The Economic Growth Debate)等著作中,表明經濟不斷增長的同時,環境質量在不斷下降。美國學者戴利(Daly)率先給出穩態經濟的發展模式,重視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3、主張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對于保護生態環境,鼓勵資源約束的主張,Georgescu Roegen運用熱力學定理從本質上解釋了自然環境的局限性,他認為生產耐久的產品,使用清潔能源才是解決環境與經濟的矛盾的出路。20世紀7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舒馬赫發現著名 “小型化經濟”理論,他大力主張小型化經濟發展的模式。隨后的1972年,麥多斯(D.L.Meadows)等學者發表《增長的極限》,提出“零增長”學說,強調生態環境與經濟需要協調發展。
(二)國內定性研究。關于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關系的內涵和關系研究,目前國內主流的幾種觀點如下所示:首先,姜子青(1992)發表文章《協調發展的理論探索——論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若干重要問題之一》,認為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共同發展和持續發展”的內涵;其次,李文彥(1997)在著作《我們共同的未來》中認為,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就是可持續發展;然而任勇和張坤(1999)認為協調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是并不等價,前者只是后者的先行條件。最后,陳祖海(2004)認為環境與經濟二者之間是動態發展的,二者呈現非線性關系。
三、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定量研究
國內外在生態環境與經濟系統的定量研究主要是針對評價模型,其研究思路是,先從宏觀角度分析環境與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協調與否,然后對協調程度進行量化分析和評價,最后解決兩者矛盾使之協調發展。目前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定量評價模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投入產出模型。投入產出分析法最早是在20世紀30年代產生,提出者為美國經濟學家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此方法后來被應用到研究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發展。后來很多國家,比如日本、美國、中國等都將此方法引進來解決本國的環境經濟系統,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二)EKC計量模型。美國學者Grossman和Krueger于1991年最先提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簡稱EKC),曲線反應出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呈倒“ U”型。EKC主要反映技術、貿易、地理等因素對環境的影響,但沒有對影響的原因及內部結構進行解釋,因此,EKC模型有待于進一步的優化改進。
(三)綜合評價模型。環境經濟系統是一個綜合體,單項評價方法對于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狀況的評價往往不夠客觀和科學。因此學者們將回歸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結合起來構建社會經濟與環境系統的綜合評價模型。
(四)協調度和協調發展度模型。該模型是用協調度和協調發展度來定量分析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狀況,并進行排序比較和分析研究,從而知道相關的環境和經濟發展決策制定。
(五)生態經濟整合模型。生態經濟整合模型由許多生態環境的、社會經濟的模塊組成,是跨學科,多尺度地研究生態經濟系統。此前,L.C.Braat等對于采用數學模型加入到生態經濟的整合,形成新的模型方法并對其作出了分析與評價。然而,該模型的研究剛剛起步,尚未成熟。
四、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對策研究
關于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對策,國內外最終落實在自然環境問題方面的解決上。根據現存的對策研究文獻來看,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主要兩方面原因:制度根源和科技根源,前者來源于 “市場失靈”。針對問題根源,國內外主要運用經濟手段解決“市場失靈”引起的生態問題,用技術手段解決科技根源引起的生態問題。
(一)經濟手段。在國內外研究中,經濟手段有多種劃分方法。在國外,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將經濟手段的分為五種:收費、補貼、市場創建、押金—退款制度、執行鼓勵金。這在哈密爾頓等學者的著作《里約后五年——環境政策的創新》中也有體現,里面的“利用市場”和“創建市場”實則環境經濟手段。在國內,部分專家把環境經濟手段大致劃分成政府援助、稅收、低息貸款三類,而有些專家則劃分較細,其中還包括污染索賠、排污收費等。
(二)技術手段。目前,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技術手段整體上是以科學技術為依托,不斷深入以生態產業為主的循環經濟建設和發展。環境技術分為淡綠色和深綠色技術,分別包含減少廢棄物產生、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技術。同時也可以直接分為清潔生產、廢物處理、生態工程、生態環境恢復等技術。循環經濟建設,以科技為支撐,將清潔生產與綠色消費有機結合,旨在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的矛盾,其核心思想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
五、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雖然國內外學者對于都十分重視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研究,并取得相眾多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協調發展研究工作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沒有充分說明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本質,對兩者的相互作用機制研究不完善,使得很難客觀準確地評價經濟活動導致的環境污染。第二,受行政管理等人為因素以及各區域存在自然條件差異的限制,不同區域的經濟與生態環境系統都是完整獨立的。大部分評價模型和實證分析結論只是經驗性總結,不宜推廣。第三,現有的大部分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依然只是多指標、多層次的堆砌,無法真實反映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
六、結論
相比較而言,定性研究方面國外比國內更為提前,而且研究程度較深較為全面;在定量研究方面,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幾乎是國外的研究成果。然而這些研究成果最終都是服務于政府的生態與經濟發展方面的對策制定,使其產生社會價值。這就使得對于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研究不僅應注重理論層面的擴充,更應在對策實施方面加大力度。(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
參考文獻:
[1]孫強.環境經濟學概論[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5:3-9
[2]劉學.環境經濟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9- 10
[3]劉傳江,侯偉麗.環境經濟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8- 11;46
[4]姜子青,曲財亭,劉新民.協調發展的理論探索——論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若干重要問題之一[J].環境保護,1992(01)
[5]陳祖海.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再認識[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04)
[6]徐中民等.當代生態經濟的綜合研究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2000(6)
[7]高群.國外生態—經濟系統整合模型研究進展[J].自然資源學報,2003(3)